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九头鸟的文化》
     阅读次数:248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九头鸟的文化

九头鸟的文化

 “九头鸟”是楚文化的一种形象象征标志。“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能更形象、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词语概括表达楚文化吗?!“九头鸟”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的深层文化内涵,对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价值。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头凤。”这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本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九头凤就更加神奇了。而且在讲究阴阳和合的古代中国,九是阳数,寓意吉祥神圣、兴旺腾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有“九歌”、“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在楚文化信仰中影响之大。

而今,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在台湾,也无论是在美国华人街还是在香港,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他们就知道“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语,可见“九头鸟”作为商标,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九头鸟之谜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当真有一件稀罕的事物或学说出现时,人们往往却又不知所措,疑团重重,不敢相信,直至亲眼所见为止,甚至亲眼所见,也还会画上众多问号,这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幻觉?如此等等。

如今又有人超出常规,说地球上有九个脑袋的大鸟――九头鸟,当然又会有那么一些人摇头不信,因为他没见到。然而九头鸟自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而且还有人亲眼见到,这就不能再加以怀疑了。

提到九头鸟,人们都知道“天上九头鸟,湖上湖北佬”这句有趣的民谣。久而久之,“九头鸟”便成为湖北人的戏称或代名词了。

近几年来,有的报刊报道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湖南省石门县等地发现了九头鸟的消息,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在驰名中外的生物宝库、奥秘王国――神农架,奇禽异兽种类繁多,有不少关于九头鸟的目击者。

张新全,初中文化,他是在198211月的一个阴天的上午10时左右看到九头鸟的。当时,他在神农架林区泮小张八角庙燕子附近的承包土地上种土豆,突然听到空中有鸟的奇特嘘叫声,像沉闷的哨音,跟他以前听到的各种鸟叫声不同。他感到奇怪,便抬头望去,令他大吃一惊:发出怪叫声的是一只簸箕大的巨鸟,包括翅膀在内大约有两米,其羽毛黑灰色;更令他惊骇的是该鸟有一簇脑袋,大约有九个头,嘴巴呈红色;它的尾部也很奇特,呈圆扇形,既像孔雀开屏,又像车轮,旋转而飞。一会儿,这只九头鸟便飞进了远方的山林。

是否真的有九头鸟的存在呢?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不少学者认为:

一、九头鸟类在古代诗文中记载颇多,现代也多处发现,可以设想它是一种珍贵罕见的鸟类动物,只是科技界尚未获得标本罢了。

二、自古迄今,九头鸟常发现于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而以湖北为中心。所以,人们常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具有实物作依据的,恐非仅仅是神话传说。

三、古今目击者看到九头鸟滴血或嘴巴是红色的,可能是九头鸟捕食动物或身体受伤后残留血迹所致。

四、当代发现九头鸟仅限于鄂西的神农架和恩施自治州、湘西北的石门县南坪河乡,而这三地正好连成一片,地处北纬30032°、东经109′至111′之间,这并非仅仅是巧合。

五、神农架是华中屋脊,恩施自治州是山区,壶瓶山是湖南屋脊,说明九头鸟主要生活于人烟稀少、森林茂密的中山和高山地带,很难见到,所以不应轻易否定九头鸟的客观存在。

六、神农架的九头鸟很可能栖息于八角庙燕子洞等处。此洞地势险峻、高深莫测,人们很难攀入洞里,说不定九头鸟就以燕子为主食。神农架山洞密布,栖息于洞穴中的燕子(短嘴金丝燕)最少有数百万只,以动物为食的鸟类很容易入洞捕食燕子,所以九头鸟不愁食物。

据此推测,九头鸟可能是存在的。

如能科学地证实九头鸟的存在,那么,九头鸟将是地球上鸟类王国中最珍奇的瑰宝。从生物工程角度看,它具有极为重大的科研价值,也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旦捕获到九头鸟,将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发现。

 

   ..受人尊崇的九头神鸟,何以千古骂名滚滚来?何以被各类古籍肆意丑化妖化?这大概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惑之谜。
 
九头鸟千古骂名滚滚之谜
■顾亦兵/文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这幅入木三分的“肖像图”,据说最早是用来送给明朝湖北籍宰辅张居正的。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改革,整饬朝纲,巩固国防,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获生机。但张居正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一时间朝野上下对其骂名滚滚。

  但据笔者所知,湖北佬,更确切地说是楚人有“九头鸟”之绰号,应该远远早于张居正时代,大概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九头鸟”实质上是楚地原始图腾“九凤神鸟”的一种人为异化或者说肆意妖魔化。

  世人把楚人妖化为“九头鸟”,其根源大概是楚人“不服周”(当年楚庄王不服周王朝)的秉性,导致世人皆存“惧楚恐楚”心理。至秦初,更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恐怖民谣流传于世。

  这可能是九头鸟千古骂名滚滚来的缘起。

  

  一

  九头鸟形象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众所周知,中国古老的图腾文化可概括为“凤翥龙腾”。北方尊龙,谓之龙腾;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谓之凤翥。长期以来,南北两大图腾“龙凤呈祥”,并驾齐驱。

  远古楚人尤崇凤。楚人凭借其丰富的想像力,塑造出一只“身披五彩、鸣若箫笙、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琅玕不食”的大凤鸟,以寄托远大的志向与高洁的抱负。因而在楚民心目中,“魂兮归来,凤凰翔只”,凤是图腾崇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是导引人的精魂“飞登九天、周游八极”的载体。

  楚人常以凤自喻。楚庄王自喻是一只大凤,“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后来果然一鸣惊人,一度问鼎中原。

  庄周《逍遥游》中那只“展垂天乌云之翼,击三千里之水,抟扶摇而直上者九万里”的大鹏鸟,其实也是指凤鸟,更确切地说是庄周自身的化身。庄子以之寓意楚人自由舒展、无所滞碍的浪漫情怀。

  凤又日渐演化为九凤、九头凤、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应该是记载九头鸟原始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从中可以看出九头鸟的原型即“九凤”。

  “九凤”所居“大荒之中”,系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九个嫔妃所葬之处。《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屈原在《离骚》中也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地之神鸟。

  九凤是“凤”与“九”的组合:凤,是楚人之图腾崇拜;九,是楚人尊崇之数。在楚地九是阳数之极,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广曰九域,数大曰九钧,险多曰九难……

  因而,由凤图腾演化的“人面鸟身九首”之九凤,当时是楚人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这无疑应该是九头鸟的最早原型。

  《山海经》中的九凤,是一只圣鸟或神鸟无疑。但从此之后,九凤却从中国古籍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种种冠以其他怪名的九头鸟,不仅完全丧失了神圣之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了一只怪鸟、鬼鸟或妖鸟。

  从汉末至唐宋,古文献中对“九头鸟”有着种种不同的称呼,如鬼鸟、鬼车鸟、苍鸬、姑获鸟、女鸟等等。

  唐人刘恂《岭表录异》云:“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摄人魂气……”说的是九头鸟如何摄人魂气、夺人小儿之事。《岭表录异》卷中还说到:九头怪鸟喜欢人们剪下的指甲,以便从中得知人之祸福。谁有灾祸,它就落在谁家屋上鸣叫。传说宋代景定年间,皇帝得了病。有一天,忽然看见九头鸟站在门前捣衣石上,哀鸣啾啾。当天晚上,皇帝果然病死了。

  从此,九头鸟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大灾星”。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当时楚地风俗:“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连楚地都开始视先祖图腾为鬼怪,九头鸟在全国各地的形象便可想而知了。
贴子相关图片:
 

2 九头鸟千古骂名滚滚之谜

  另有载,孔子与其门生子夏见过它,“九首”、“九尾”、浑身“逆毛”云云。

  从中不难看出,那只楚人尊崇的九凤神鸟,已经被后人彻头彻尾地妖魔化为一只“形象丑陋、性情暴戾、摄人魂魄、滴血降灾、夺人亲子”的鬼怪之鸟,九头鸟几乎成了人见人怕的大灾星。

    宋代诗人梅尧臣曾作过一首《古风》,或许能为解开这一千古谜团提供一些蛛丝马迹,其诗曰: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 。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余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梅尧臣的这首诗,很可能记载的是一个古老传说,而且其内容与历史史实甚为弥合。历史上周公到楚国避过难。《史记·蒙恬传》中有周公奔楚之典故,说的是周武王死后,其子年幼,由弟周公旦摄政七年后还政于侄儿,即周成王。当时有人进谗言说周公欲篡位。年轻的成王信以为真,想加害周公,吓得周公逃往楚国避难。后来周成王从周公的一份祭天祷词上,发现周公的忠心,便把周公从楚国接回。

    楚国让周公避难,周王朝必然迁怒于楚;周公避难于楚,必然熟悉楚地之九凤神鸟。这两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周成王时期还曾举兵南伐荆楚。出土铜器铭文上有载:“王伐楚侯。”不知这次讨伐是否与“周公奔楚”有关。

    但历史上,周、楚却一直是冤家对头。周昭王率军亲征荆楚,竟死于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水经沔水注》记载:“昭王渡沔,水流而殁,死于是水。”由此,周人对楚人之憎恨程度可想而知。之后,楚庄王霸主中原大地,问“九鼎”于洛阳郊外,更让周人“惧楚恐楚”之心倍增。春秋时期,楚国曾先后灭掉61国,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称“春秋灭国之最多者,莫楚若矣”。已故著名楚史学者张正明先生称“楚国曾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其国都郢都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市”。

    纵观中外历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神灵或图腾,在其敌对国家或民族那里往往可能会被说成妖魔鬼怪。像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来人《圣经》中就变成了撒旦,,Satan,,。我国古代东夷部族之神蚩尤,在华夏族那里便成了能飞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将楚人的九凤图腾说成妖怪,并编出天狗断其一首的故事,似乎也符合这一常规。至于周公本人是确有其事,还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周公身上,倒无关紧要。

    ..人们常言“龙虎斗”,但在先秦艺术作品中,龙虎从来未曾斗过。倒是在楚人刺绣等艺术作品中,“龙凤斗”却是屡见不鲜。虎在楚人心中的地位则比龙更低,它不过是巨凤踏在脚下的玩物罢了,,见楚城凤标,,。张正明先生说:“楚人是尊凤贬龙贱虎。”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周人及楚的其他敌对方,同样可能贬凤贱凤,甚至肆意丑化妖化凤。

    再则,天狗断一首之说,更露出周人,,或楚敌对方,,编故事的马脚。楚地尊“九”为阳数之极,曰“九阳”。而北方神话中却是“十阳”,如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留一日等。他们把楚人的九凤,说成十头而被天狗咬去一头,显然是把自身的崇“ 十”心理融汇其间了。窃以为,世人对九头鸟的肆意妖化,大概始于东周末年,而盛于秦汉直至唐宋时期。起因应该是一种“惧楚恐楚”心理的作祟和代代相袭。

      秦始皇一统江山时,楚国仍是其最大的障碍和敌国。据《资治通鉴》所载,秦始皇之父庄襄王就十分避讳“楚”字,故谓“楚”为“荆”。秦始皇曾派李信,,西汉名将李广曾祖,,率20万大军伐楚,结果大败于楚将项燕,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大将王翦动用浩浩60万大军才一举扫平楚国。

    秦灭楚后,便有一位自号“南公”之人断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言迅速成为一句民谣流传开来,足以让创立伊始的秦王朝不寒而栗。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时隔10余年,楚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率先发难。紧接着楚人项羽、刘邦聚众反秦,秦王朝最终却果真亡于一帮楚人之手。

    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必然。而随之发生的刘邦与项羽间的那场楚汉大战,虽以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败亡告终,但早已让那位汉高祖一身冷汗涔涔。

    也许这一次巧合,这一场楚汉之争,在国人中打下的烙印实在太深,以至几千年的中国象棋对弈也成了“楚河汉界”之争。所以自《山海经》后,九凤神的形象便在典籍中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妖魔化的九头鸟形象,并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包括荆楚在内,对“鬼鸟”吠犬驱赶,已沿习成俗。

    然而,就在九头鸟以妖怪形象风行全国时,一个美丽迷人的故事,却从楚地蜕变出来,并广为流传。这就是从姑获鸟中变异出来的“羽衣仙女”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郭璞的《玄中记》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有这个故事:“姑获鸟昼飞夜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个故事明显脱胎于九头鸟怪传说,编者甚至知道姑获鸟即鬼鸟或鬼车,但摒弃了“九头”的怪诞形象。它以“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的奇特构想,以凡人与仙女配婚、男耕女织的美好愿望,深深地打动了人心,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一个母题。从敦煌石室藏书中的《田章》,到《聊斋志异》中的“竹青”,都有不少这个故事的变体。“牛郎织女”中也借用了“盗天衣成婚”的情节。据说,这个故事还流传到日本等地,成为世界上流行的神话传说。

    千古毁誉之九头鸟,历经由神变妖、由妖变仙女的戏剧性演绎,但依然生生不息地植根于荆楚大地,其精其魂永远挥之难去。

 

九头鸟与楚文化

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征标志,恐怕没有比“九头鸟”更合适的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更形象,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吗?然而,九头鸟究竟是何物?它与湖北佬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样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挑逗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而且对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价值。

一、楚人的九凤神
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利用职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楚人崇凤心理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如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发掘到的龙凤帛画;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两次发现的凤踏虎架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非衣帛画等,都是著名的发现。尤其是马王堆帛画,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围,就有几只大鸟环绕。而画面中部天堂入口处,也有一只鹰嘴人面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这与屈原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凤心理在民间审美情趣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说过“凤”,再来说“九”。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
二、从鸟神到鸟怪

《山海经》中的九凤,是一个鸟神或神鸟无疑。然而,此后,九凤却从中国文献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现的种种冠以其它名称的九头鸟,不仅完全丧失了神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鸟怪。
从汉末至唐宋,古文献中的“九头鸟”有着种种不同的称呼,主要的是:

(一)九头鸟之别称
“九头鸟”一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
然而九头鸟之别称,古籍中甚为繁夥。《正字通》云: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 ……
《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
以上所见,就有“鸧鸆”、“逆鸧”、“鬼车鸟”、“鬼车”等等异名。由这些异名再加考索,则又会发现很多其他名称。如“鸧鸆”,是一种鸟名,但是在晋郭璞的《江赋》里,就有一种“奇鸧九头”,这种“奇鸧”也就是九头鸟。我们从下面的文章里将可以看出九头鸟的其他很多异名别称。

(二)九头鸟之基本特征
1、“九头”还是“十头”?
九头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有九个头。但是关于这九个头,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它本来有十个头。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
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
《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又有些人说它原本只有九个头,其中一个头受伤滴血永不愈合。如前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九头皆鸣。
又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
以上传说中,以《齐东野语》所记的那个“十脰(脖子)九头”的模样最为吓人,试想九个鸟头之外,还有一个鸟脖子在那里流滴鲜血,那多么可怕?
2、其他外貌特征
“色赤,似鸭。”(《三国典略》)
“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正字通》)案:“鸺鶹”今名猫头鹰。晋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酉阳杂俎•羽篇》、《玄中记》)
“身圆如箕,十脰环簇……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齐东野语》)
“其状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3、滴血为灾
“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古小说钩沈》引《玄中记》)
“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岭表录异》卷中)
“血滴人家为灾咎。”(《齐东野语》卷十九)
4、昼伏夜出,鸣声丑恶难听
“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鸟度。”(《荆楚岁时记》)
“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表录异》卷中)
“昼盲夜了。”(《正字通》)
“夜飞昼隐。”(《酉阳杂俎•羽篇》)
“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 (《酉阳杂俎•羽篇》)
“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 (《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
5、滴血或落毛,危害小儿
“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水经注•江水》)
“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玄中记》)
“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猗觉寮杂记》卷下)
6、其他特征
“爱入人家烁人魂气。”(《岭表录异》卷中)
“见火光辄堕。”(《正字通》)
关于九头鸟的特征,宋梅尧臣《古风》一诗说得比较详细,今录如下: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馀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
(三)民间关于九头鸟之禁忌
由于九头鸟是一种凶鸟,民间对它畏惧有加,于是有种种对它的禁忌和防御它的办法。
1、禁忌
“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水经注•江水》)
“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酉阳杂俎•羽篇》)
“小儿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记》)
2、禳解及驱除
“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齐东野语》卷十九)
“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引小说)
“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荆楚岁时记》)

(四)九头鸟传说之来源
九头鸟的传说起源甚早,传播极广,在久远的传播之中,各时代各地区差异很多,要追溯其最初的起源十分困难。从现存古籍文献中,我们找到几个起源。
1、起源于“九尾鸟”
《广韵》:“鸧鸹,《韩诗》云: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这种“一身九尾”的鸟,曾经被孔子看到过,当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非常怪异。后来有人将它叫做“鸧鸹”,也就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类。九头鸟也许就是从九尾鸟演变而成的一种传说凶鸟。
2、起源于天帝游女的传说
《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
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是最早的关于仙女下凡的传说故事。仙女下凡之后,穿着毛衣是鸟,脱下毛衣是女。她在与豫章男子结婚生女后,回到天上,后来又把三个女儿都接走了。所谓“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指她飞回天上未接女儿时,再到凡间来寻找女儿。为了防止她把别人家的小儿当成自己的女儿接走,于是民间形成了这种对它的禁忌。这个传说一直延续下来,各个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如:
《搜神记》卷十四:
豫章新豫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云,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水经注•江水》:
阳新县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
《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略云:
昔有田昆仑者,家贫未娶。禾熟时见三女于池洗浴,其二抱天衣飞去,昆仑攫得小者天衣,遂挟以为妻,携回见母。经年产子,名曰田章。昆仑被点兵西行,三年不返。女乃向母索看天衣,屡经恳求,母不忍拂其意,即发藏畀之。女著衣便腾空上天而去,虽母哀号,不之顾也。然终念儿子,乃与二姊复下凡游戏,冀见其儿。其时田章五岁,受董仲先生教来觅母。三女遂将天衣共乘小儿上天。天公怜悯外甥,遂教其方术伎能。经四五日,儿年已十五矣。天公即与以文书八卷,令其下凡。儿三才俱晓,天子闻知,即召为宰相。后犯事,遂流配西荒之地。……
3、起源于“女岐”
《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注:“女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
丁晏笺:“女岐,或称九子母。”
这是古代楚国关于神女女岐的传说。从女岐无合(无夫)而生了九个儿子,那么她九个儿子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取之于人”,于是民间就有对她的禁忌,认为她会时常下凡来取人之子。又由“九子”演变成“九头”之说,后又与“天帝游女”或姑获鸟等传说糅和流传,形成九头鸟的传说。
4、产妇所化的厉鬼
这个起源说法仅见于《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作为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九头鸟传说肯定是一个多源而又分派的传说故事,要完全弄清它的源头和流变,尚须进一步的考证。

三、古籍中关于九头鸟的有关资料

1、《楚辞•天问》:
见前引
2、《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3、《文选》晋郭景纯(璞)《江赋》:
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
4、张华《博物志》佚文:
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5、鲁迅《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
见前引
6、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
见前引
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见前引
8、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9、《广韵•鸧鸹》:
见前引
10、《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
见前引
11、《正字通》: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
1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13、又: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14、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15、宋梅尧臣《古风》诗:
见前引
16、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17、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岭外有虫名暗夜,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其状如大蝴蝶。
18、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
《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
■为什么称湖北人是“九头鸟”?

楚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凤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尤其喜欢以凤喻人。传说楚庄王刚刚即位时,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便进谏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鸣,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这鸟飞能冲天,自然便联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鹏者,凤也”。其凤后观有一头,上看有一头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观云。在古人的观念中,凤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凤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 三凤九头,“其志大兮,其慧远兮。”古时楚国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英才辈出,而荆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劳且聪慧,举国皆知,故有一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
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的来历?
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据说这句话源于清代,说起来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也是在那时侯,安庆人也确实了得,文坛出了霸主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还出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安庆的文化史,同时也是安徽文化史,安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安徽的发展史,其重叠部分有十之八九。


九头鸟(1)

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种怪鸟名为“九头鸟”。其传说久远,复杂多变,颇不易理董清楚。今试作梳理,以供研究神话传说之同好参考。


一、九头鸟之别称


“九头鸟”一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
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

然而九头鸟之别称,古籍中甚为繁夥。《正字通》云:
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 ……

《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
《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
鬼车,俗称九头鸟,……

以上所见,就有“鸧鸆”、“逆鸧”、“鬼车鸟”、“鬼车”等等异名。由这些异名再加考索,则又会发现很多其他名称。如“鸧鸆”,是一种鸟名,但是在晋郭璞的《江赋》里,就有一种“奇鸧九头”,这种“奇鸧”也就是九头鸟。我们从下面的文章里将可以看出九头鸟的其他很多异名别称。


二、九头鸟之基本特征


1、“九头”还是“十头”?


九头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有九个头。但是关于这九个头,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它本来有十个头。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
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

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

《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
又有些人说它原本只有九个头,其中一个头受伤滴血永不愈合。如前引《三国典略》:
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九头皆鸣。

又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
鬼车,……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

以上传说中,以《齐东野语》所记的那个“十脰(脖子)九头”的模样最为吓人,试想九个鸟头之外,还有一个鸟脖子在那里流滴鲜血,那多么可怕?


2、其他外貌特征


“色赤,似鸭。”(《三国典略》)

“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正字通》)案:“鸺鶹”今名猫头鹰。晋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
“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酉阳杂俎·羽篇》、《玄中记》)

“身圆如箕,十脰环簇……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齐东野语》)

“其状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

3、滴血为灾


“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古小说钩沈》引《玄中记》)

“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
“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岭表录异》卷中)

“血滴人家为灾咎。”(《齐东野语》卷十九)


4、昼伏夜出,鸣声丑恶难听


“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博物志》佚文)

“正月夜多鬼鸟度。”(《荆楚岁时记》)

“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表录异》卷中)

“昼盲夜了。”(《正字通》)

“夜飞昼隐。”(《酉阳杂俎·羽篇》)

“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 (《酉阳杂俎·羽篇》)

“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 (《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


5、滴血或落毛,危害小儿


“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水经注·江水》)

“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玄中记》)

“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猗觉寮杂记》卷下)


6、其他特征


“爱入人家烁人魂气。”(《岭表录异》卷中)

“见火光辄堕。”(《正字通》)

关于九头鸟的特征,宋梅尧臣《古风》一诗说得比较详细,今录如下:
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馀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最后更新[2008-8-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