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王木森频道
文章标题: 《王木森:美国教育之旅》
     阅读次数:361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木森:美国教育之旅

                一、

                   —— 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深圳中学  王木森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片头有句话:如果你爱她,把她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把她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初秋时节,我和我的四十一位同学终于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感受了这里的白雪、阳光、笑脸、一草一木,这里的莘莘学子,还有深爱着我们以及我们也深爱着的朝夕相伴的老师……

          不敢愧对那一束束盛开的鲜花

    初到Montana,正值Missoula迷人的金秋。University Of Montana 校园里一片萋萋芳草,成群的松鼠在草地上快乐地舞蹈,野鹿在校园里安闲地踱步。放眼望去,火红的枫叶在校园里飘飞,像是给异国他乡的我们送来一张张欢迎的名片;校园后面是Missoula最有名的“M”山,山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极目远眺,真是“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我曾经先后到过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无论是蓝色的多瑙河还是浪漫的塞纳河,已经深深融入我的血液中的,固然有美不胜收的两岸风景,然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尤使我感喟不已。出国前,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不敢愧对那一束束盛开的鲜花》,作者感慨:美国人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已升华为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是敬畏。如果不耳闻目睹这一切,也许你只能永远停留在想象之中。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十月的一个晚上,我和几位同学在校园附近散步,身后就是美国通往加拿大的九十号州际高速公路。只见几只小鹿正从“M”山从容而下,准备穿过公路去校园。这时身后的汽车远远地停着,司机们一脸的幸福和自豪,没有喇叭,没有吆喝,没有烦躁。此时此刻我真想说,如果你是动物,请你来美国,因为这里才是动物真正的天堂!从枫叶飘飞的Missoula 到白雪皑皑的Yellow Stone,从车水马龙的东部纽约到阳光和煦的南加州,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尊重乃至敬畏已深深融入了血液之中。我们不止一次地为敬畏生命的美利坚感动。

我常常想,一个对动物、对大自然充满了悲悯与尊重的民族,纵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也一定是个博爱的民族。在Missoula,在我生活的校园,我常常为一些琐屑而平凡的小事感动着。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你会由衷地为自己的尊严喝彩。

在蒙大拿大学,我常看到一些残疾人,坐着轮椅去教室上课。校园里所有的设施、生活起居的细节无不体现着对他们的关爱:门、电梯、图书馆、专用停车场乃至洗手间,无不弥漫着淡淡的温情。

20071130下午,我去Bigsky High school,听了一节特殊教育课。这个学校有一个特殊班级,只有五名残疾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室不算大,但是教学设施齐全。我们刚一坐下,就有一名学生助教(高年级学生志愿者)推着一位女孩走进来。轮椅上的女孩目光呆滞,双拳紧握,甚至连头也无法抬起,流着口水不停的喊着“妈妈”。另一个患有多动症的男孩,从讲台上的塑料袋中拿出一块橡皮泥塞在她的手中,果然,女孩不再喊叫了,不停的把玩着橡皮泥。这时,另一位学生助教把她带到电脑旁边,耐心的教她识字。她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三个单词:苹果、动物、飞机,而老师则在给其他学生讲“汽车”。我打量着眼前这位学生助教:十四五岁的女孩儿,干净的牛仔裤,白色Nike鞋,金色的头发下一双美丽而纯洁的蓝眼睛。一会儿她帮学生梳梳头发,一会儿帮学生穿好鞋子和袜子,一会儿又指着电脑屏幕对她说着什么……教室里的另一边,另外几名学生已经在教师的组织下,分角色朗诵着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课文——狼外婆的故事。

这就是美国中学的特殊教育课。一个孩子残疾是多么地不幸;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壤里的残疾孩子,她又是多么幸运!

 

          No  Child  Left  Behind

20021月,布什总统签署了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法案》的中心思想是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一个平等而有意义的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美国教育部在此法案中强调了四点:负责任、灵活性、本地控制管理、让家长有更多选择。实质上,这是自1993年以来美国实施基础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延伸。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我想起了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作为访问学者,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不停的听课,做笔记,上图书馆。端坐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室里,我常常惊讶东西方教育许多显而易见却又难以察觉的相似与不同。尽管美国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但对于“凿壁偷光”的人们来说,也许更多地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中学访问期间,美国中学的校园文化给我以深深的震撼。一走进Bigsky High School 教师办公室,办公桌上贴着几个字:“不要拒绝孩子的每一个梦想。”

曾经看过美国中学生的试卷,发现他们的考试题目既新鲜又别致。很多时候,只看试卷很难分辨他们考查的是哪门学科。试卷里不乏这样的试题:“假如你看见一个男人在公园里看报纸,可是他把报纸拿倒了,请列举出三个可能的理由”;“请列举四件你无法对其进行拍照的事物”。真是想象丰富的民族!弹指一百年,遥远的大洋彼岸传来登月的梦想,那片神奇的土地总不断地生长着梦想。原来这一切,竟老师办公室桌上的一句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Hellgate  High  School,教室的墙壁上写着:尊严不是礼物,你必须自己挣回来!美国是个尊重他人的社会,你也能处处感受到被尊重的美好。还记得       Dr. Suzy 那慈母般的笑容,还记得Marion  Nielson 那双美丽的眼睛,还记得Dr. Deirdre Black 那纯正的美式发音……她们都是国际知名教授,他们却都能在课堂上、在教室走廊、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喊出我们所有人的名字。分班考试的时候,我们端坐在教室,Dr. Nielson 走过来了指导我如何朗读课文,身材高大的她半跪在我的课桌旁,一遍一遍地纠正我的发音。考试完毕,我向她道谢,她给了我一个终生难忘的微笑。我考进了最好的班级,却感到无比遗憾,因为我不能再聆听她上课的声音。想不到一个月以后,在UC国际学生交流晚宴上,她一眼就认出了我:“Steven, 你的发音太棒了!”普普通通的一声招呼,让我顿时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我们的班主任Suzy 教授告诉我,她曾经专门研究过如何尽快熟悉学生;如何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她说,作为一名教师,尊重学生就应该从第一次喊出他的名字开始。因为调查表明:学生欣赏那些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的老师。

原来,尊重他人就是从一件记住他名字的“小事“开始的。台湾忠信学校校长高震东先生来大陆讲学,就介绍了他在学校里进行的“点名达标活动”。他要求教师在新生入学一周后,认识全部学生。为此,学校每年要进行一次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考核。高校长认为,良好的教育效果源自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亲密接触是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

十二月的Missoul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然而我的心中常常涌出一股股暖流,为敬畏和被敬畏的生命……

      从尊重个性到创造不同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钱德拉萨卡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叫做《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演讲谈到他们三人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人类成就的巅峰,然而这些辉煌成就的创造模式却是迥然不同的。有位哲学家也曾说过大意如下的话:人哪,如果你不能为人们留下这个世界本没有的东西,你不能为地球创造出不同的东西,你何必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蒙大拿大学学习期间,Suzy教授的小组学习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把全班分为八个“家庭”,每家都有“父母”“子女”。开始上课,她先提问,我们每个家庭交流讨论,然后选派一名“家庭成员”总结做答。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一次讨论完毕,她很少给出结论性评价,许多问题往往“不了了之”,更多时候Suzy教授干脆来一句“我不知道”结束她的课程。在她的课堂里,没有“权威”,没有现成的答案,更没有一套所谓的“美国教学模式”。她在全班说得最多的是两句话:“你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我不知道!”

 我想,对于绝大部分中国教师而言,这样做简直是不可思议!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怎么能不置可否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老师的怎能没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也曾多次向语言学家Dr.Deirdre请教,“你不能给他一个最终的答案”,她十分认真地说,“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唯一的答案!”

“你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教育家如是说。

  在周二晚上的专家讲座中,我曾向米苏拉学监提问:“你认为美国基础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民主精神。”他不无自豪的告诉我。

 Big Sky High School 校园文化墙上,赫然书写着这样一句话:‘30  years from now, It  won’t  matter what shoes you  wore, How  your  hair  looked, or  the  jeans your boutht.  What  will  matter  is   what  you  learned  and  how  you  used  it.’  到该校12年级听课,我看到一个女生正在专心致志的写着什么,便和她攀谈起来。她彬彬有礼告诉我说:她正在撰写毕业论文,准备报考英国的牛津大学。我说:为什么不报考美国的耶鲁、哈佛呢?

“耶鲁、哈佛当然不错,不过我更喜欢英国的牛津。”她很有礼貌的微笑着。

美国的中学生穿戴十分随意;而在蒙大拿大学学生的穿戴更使我们觉得新鲜,在大雪飘飞的校园,很多女生居然穿着拖鞋去上课。在校园图书馆、书报亭、邮局、快餐店,到处是手捧书本的学生。

 美国的中学,从初中就开始实行“走课制”,课间休息一般是5分钟,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要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又要跑教室,又要上厕所,时间够用吗?我曾就这个问题问过Suzy 教授,她反问我:“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课间去挤厕所呢?”原来在美国的学校,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需要,你可以不征得任何人的批准,就可以到restroom去;教室里、走廊上、到处都是触口可及的直饮水,任何地方的洗手间,都有三个“2:两种马桶(大的为残疾人专用)、两种纸(手纸和厕纸)、两类水(热水和冷水)。

 美国的中小学,你会发现学生也偶有迟到,但你却看不到学生举手报告的情景。答案很简单:迟到已经影响了自己,如果只是为了尊重老师而举手报告,那岂不是更影响了全班。也看不到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场面,因为那似乎在暗示学生尽量不要发言。

在小说课上,Dr.Rhea在给我们讲述“特别的撒哈拉”时,突然问我们:“当你的学生正在愤怒地砸学校的窗户玻璃时,你能做什么?”显然,他对我们的回答都不满意:“如果是我,跟着砸!”答案很简单,学生的情绪需要宣泄。当他冷静后你再告诉他,这是学校的玻璃,损坏学校的玻璃是需要赔偿的。无独有偶,课间我和几位同学陪Suzy教授到室外抽烟。才抽了一半,上课铃响了,情急之下,一位同学顺手把烟头埋在雪地里。Suzy 盯了他足足十秒钟,然后如法“炮制”,只是对他说一句意味深长的话:“Nobody  can  do  it!

美国印第安人有个习惯,每逢外出旅行,走两天就要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他们说:脚步太匆忙,自己的灵魂恐怕跟不上,所以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我也需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我的心灵因为责任和使命一次次被震撼。闲暇时翻翻吴非先生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感慨良多:如果教师没有独立的思考精神,他教出来的学生将是怎样的一类人?要想学生成为一个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一个人的灵魂过于单薄就容易丢失,一个民族的灵魂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比较阅读中的文学鉴赏

 

卢福东老师的教学设计“《守财奴》与《泼溜希金》的比较阅读”,有以下三个突出特

点:

1.把课本与读本相结合,把单元教学与系统学习相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

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设计中的其他几个外国文学教学单元(“套子”— 从有形到无形;虚荣— 从消极到积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 他对教材知识的教学重组与整合,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并充分利用读本这一教学资源,有效地激活了教材,是一次开发和优化教材资源的有益尝试。

 

2.课件制作充分,信息量大。既有录像片段,又有相关链接,还有ppt课件。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为学生展示了中外文学画廊中“吝啬鬼”的系列形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取了相关知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3.明确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的新目标。并且在具体的步骤上运用了白读讨论式, 通过让学生复述“吝啬鬼”、找出这两篇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者给你印象最深的细节”等程序,给了学生一个口头表达的平台,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 体现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然而,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两点思考:

其一,“鉴”有余而“赏”不足。语言文学侧重诵读、品味,体验、感悟,比较阅读的设计也应该突出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由于本课容量较大,涉及范围广,加上时间限制,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恐怕更类似于“文学专题讲座”(主题— 吝啬:形象及其比较)。四大形象并举,旨在明确鉴赏的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应从横向比较中显示作品的审“丑”价值,应激发鉴赏主体与鉴赏对象的渐次接近。教学设计中,请学生举出一个“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者给你印象最深的细节”(加上“为什么使你印象深刻”更好),我认为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设想。它既是比较葛朗台与泼溜希金性格异同的切入点, 也是激发学生审美注意

与特定期望情绪的兴奋点。如果教师提示学生尽可能抓住语言因素,按照“鉴”与“赏”的心理流程来挖掘分析,或引导学生重点选取某一种角度(而不是全部),做局部的深层次的思考,以点带面,形成自由品味和比较鉴赏的艺术氛围,那么,教师、学生、作者三向“碰撞”的交汇点,就一定会进发出许多愉悦审美的睿智火花。遗憾的是,诚如“教学说明”所言,“为了避免学生发言的重复与无序”,“相关链接”展示的是《守财奴》的“经典”三部曲“抢 看”,老师依次从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作“解说词式”的面面俱

到的总结归纳。这里几乎没有学生的“自主”与“探索”,有的只是教师单一的技法辨认和抽象的理性概括,这里只有“切入点”,缺少“兴奋点”和“共鸣点”,情感共振和理性评价本末倒置。

 

其二,葛朗台与泼溜希金的性格究竟有哪些异同点,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仅仅给学生一个看似完美的结论是远远不够的。课本与读本中关于葛朗台与泼溜希金眼睛的描写 ,就颇值得玩味。泼溜希金“那小小眼睛还没有呆滞,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恰如二匹小鼠子”;箍桶匠“几小时的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如果真正放开了思维, 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泼溜希金性格的多疑与狡黠,葛朗台的执著与癫狂。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贪婪, 使用财富时都吝啬。但是巴尔扎克毕竟是大家,他笔下的葛朗台是吝啬鬼,更是“执著狂”。一个“狂”字,个性全出!学生在鉴赏这个形象时,只有扣住“狂”字这把钥匙,才能深刻领会其典型性;而泼溜希金的本质特性应该是他的腐朽没落、对自己吝啬之极的个性, 他实为巨富而形似乞丐。是人性的扭曲、人格的异41:使他们贪婪成癖,吝啬成鬼,偏执为狂。

如果仅仅从“资本家”与“地主”的身份上去鉴别, 既抽象也很难有说服力。

以上拙见,或囿于水平,或一叶障目,权充引玉之砖。或许,这正是“课例研讨”意义之所在。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四期)

 

 


最后更新[2008-8-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