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评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
     阅读次数:195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7月16日   

文化自觉与文化软实力

  2008年6月14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十余位著名学者,其中包括87岁高龄的张世英教授,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聚会,就外研社最近出版的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一书进行了座谈。与会学者在听取了叶朗教授对这本书写作过程的简要介绍之后,
就《读本》的意义和价值,内容和写作风格等各抒己见,一致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在文化层面上展示我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觉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文化软实力。

有助于在世人面前展示中国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文化软实力

  万俊人(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系主任):我有种强烈的感觉,西方从学者到普通民众迫切地想了解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如果没有20世纪美国的强大,英语不可能成为世界语言,现在很多国家出现学汉语热,也是因为中国的崛起。然而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很多汉学家对中国都只是囿于一种常识性的认识或者是纯粹学术性的观察,他们眼中的中国图像既没有色彩,也没有完整性,这种文化隔膜非常严重。《读本》借北京奥运会的时机,向全世界敞开了全面、深入、生动细致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

  蒙培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各国普遍希望了解崛起中的中国,国人自己也迫切要求追寻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读本》推出的时机抓得非常好,20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来参与奥运,用一本好书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出去,这是一个空前难得的机会。世界对中国的好感来自中国人日益开放的心胸。这种开放的精神在这次地震当中也表现了出来。开放了以后,中国人真性情展示出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展现出来,人家也能够了解,中国人因此赢得国际上普遍的赞扬。《读本》这本书也是开放的。它可以让外国的朋友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不是涂了颜色的中国,也不是妖魔化的、恐怖的中国。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读本》里有很多新意,能体现出我们当代人与传统文化元典之间的一种精神的对话、交会。中国的文化绝不是仅仅在古书中留存,不仅仅是文物,它在此体现为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和我们现代人的生命结合起来,这是其他读物少有的。比如,书中写到了儒家、道家、禅宗的代表人物,还有,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建筑、园林,诗歌,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贯穿其中,就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出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在现在的中国非常的需要。就这点而言,西方基督教以来的主流文化是缺少的,现在虽然有反思,但是必然要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就这一点说,这本书阐释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对人类的贡献!

  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我首先得到的印象是,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光彩夺目,雅俗共赏的佳作。书里面专门有一章讲到易经,中国人的思维就是阴阳。中国人说一里面有二,说二里面有一,说阴有阳,说阳有阴。西方人搞不清楚这个东西,因为他们说一不二,说二不一,很难体会中国的“辩证法”。这本书把很多很深厚的东西,凝结在一个活生生的整体里面,从哲学一直讲到民俗,从“道”一直讲到佛像、园林、剪纸、庙会,把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展示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外国人看了会有惊羡感,中国人看了,感觉自己拥有这样的灿烂的文化,会倍增自豪感。

  肖鹰(清华大学教授):这本书对中国文化作感性的介绍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中国文化包含的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生活态度,把这作为一种普世性的意义来揭示。

  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动而深入地介绍中国古典艺术和古典美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也是中国和西方最能分享之处,因为艺术无国界。尤其是现在文化冲突非常尖锐的情况下,从这个角度切入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和宣传,应该是东西方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我感觉这本书有中国文化最有普世价值的东西:自然、艺术、人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真正能够做贡献的、做补充的一个方面。

  张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读本》展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品味,这也是过去的书很少写的。我建议修订时可以专门讲一下“玉”,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古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很多与玉有关。(叶朗:宗白华先生说过,中国人爱好玉,君子要佩玉,因为玉温润、含蓄,而西方人喜欢钻石,钻石光芒耀眼,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

  袁明(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这是一本读了以后就放不下的书。浓缩了太多的东西,是融会了精品的精品。《读本》讲万里长城,讲隔离和融合的统一,还有讲郑和下西洋,说明不能把中国看成完全内陆文化的国家。这些都和目前以西方主流的思路来描述中国很不同,我是很认同的,可以让我们的年轻人用一种更大的眼光来看待这样一些问题。1983年,我参加了一个“美国西部中国研讨会”,有上百名美国学者,包括哈佛、耶鲁的。他们谈中国,完全是我听不懂的体系,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勾勒出的中国形象,我英文虽然没问题,但是我听不懂,觉得跟我所知道的心目当中的中国对不上号。至今25年,心里一直有一种非常失落的感觉。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国家形象在别人心目当中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要有几代人对世界讲中国的故事。比如说国家这个概念,西方人从启蒙运动一路走出来,用逻辑方式把国家民族的概念表述出来,但是我有一个感觉,这种表述很难触摸到背后的精神情感。我觉得自己还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本书的文字太枯燥了,我就看不下去。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很多国家的意念在文学当中体现出来,是一种国家气韵。这种气韵在哪里?说不明,道不白,但是我感受得到。它就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僵卧孤村不自哀”……这是在文字中,在心灵里面,小我和大我融合在一起,跟西方完全不一样。我觉得要把这个东西介绍出去是个很大的工作,西方国家的精神历程和中国的精神历程是两回事。中国的故事讲到最后,最困难的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历程。这本书首先中国人自己读,然后要推向世界。怎么推?翻译要找母语的人把关。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翻译,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和法则,我们的文章要推向世界都要琢磨和学习。

有助于中国人自己增强文化自觉

  蒙培元:对外介绍我们文化,首先应当使国人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大学的学者有责任把中国的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出去,有责任让我们的青少年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当前国学热是一个好事情,但是也有肤浅化、庸俗化、娱乐化的隐忧,如果不加注意,我觉得这个热情很快会消失。要改变这个状况,需要有生动而又深入的普及读物奉献给大家,《读本》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张祥龙(北京大学教授):这本书我看了,我爱人也看了,她确实爱不释手,说这本书一定要推荐,要给在美国读书的儿子寄一本。这本书有一个好处,在写作上已经抛开了西方中心论。中国人往往有一个西方中心论,对自己的看法是负面的。中国人自己有时候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主要还是因为中国文化被丑化了。另外,如果还是在西方中心论的模板上,很表层地说中国怎么好,那没有什么用,靠那个没法建立真正的民族自信心。

  吴国盛(北京大学教授):这本书是向海外展示中国的文化,更紧要的是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文化。我们这一代尤其学理工科的,对中国文化完全不了解,持有完全负面的看法,灵魂深处都是接受西方的东西,对中国文化能够找回多少?这本书首先是面向中国人自己。一般讲科学民主是北大的精神,其实这只是二分之一,作为最高学府还有一个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使命,这个往往被忽略掉了。这两者应该整合在一起。

《读本》展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情趣

  万俊人:都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怎么让人一下子找到一个入门?过去出过很多的书,多是一些常识性、知识性的介绍,但是没有一个线索可以把它们贯通起来。我们不仅要展示中国文化是什么,还要让人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生活,比如为什么那么喜欢喝茶、饮酒?

  肖鹰:这本书从天人之学开始,谈易经,谈道家,谈创造与交流,谈艺术与民俗,然后把中国万物之美归为千百年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追求平淡而又极其纯美的人生情趣这样一个普世价值,这种展示我认为是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张法:中国人最讲生活艺术,从宋代以来到明清,生活和哲学结合在一起。《读本》讲艺术的几章,把中国文化的味道讲出来了。这样的书,可以让我们到里面去感受,这是有标志性的,很有意义。如果大家都朝这个方向写,以后的中国文化在对外展示、宣传方面就会比较好。现在介绍中国文化的书,很多是按照西方学术的方式,用概念、理论来组织。如何让那些受西方文化训练的人看出中国文化与他们的不同,又能够看出这个不同的地方的味道,把它用美的方式、优雅的方式表达出来,像宗白华先生说的,“鸢飞鱼跃”,这是很难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努力,《读本》做得非常好。不过在翻译的时候可能有一些问题,他们的语言和我们的语言不一样,如何体会到里面的意思,要突破几道关。

《读本》用独特的写作方式“照亮”中国文化的独特面貌

  蒙培元:《读本》从很具体的、生动的方面入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而且不是平平地摆出来,是用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把它们贯穿起来,这样很好,不显得零散,具有一个整体性,既有感性,同时又有内在的深层的东西,这是一个新的方法,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学院常务副院长):这个写法实际上要求得更严格。我们说形散神不散,需要很强的内功,需要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神韵和内在精神,我个人认为这做得很好,开合自如。

  万俊人:这本书的写法跟以前同类读物的写法不一样,既有形,又有象,又有神,又有韵,最后还有境界,五个元素融合一体。这也是叶老师写书的风格,他从不生造西不西、中不中的概念,总能用简洁、明白、优雅的文字来说明道理,很值得青年人学习。过去讲究诗眼、文眼,这个眼要传神,让人家看了进到心灵深处。这本书点出了文眼,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很好地串起来了。

  张法:这就是中国古人写东西的原则,叫做虚实相生,写的东西是实的,但是关键在后面的虚,看起来是散的,但是后面有东西可以贯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肖鹰:我在台湾参加汉学大会,德国有一个人说中国老子《道德经》这样的书没有一个主题的安排。他不理解,中国的主题不是西方式的。刚才大家谈到,这本书形散神不散,它没有做历史的追溯,因为十多万字的篇幅没有办法面面俱到地追溯。它是对中国历史做了一个横切面,从精神追求、科技创造、审美艺术、生活情趣这样的横切面展开。这有两个好处,一个可以提纲挈领地展示中国文化的特征;另外,它的章节安排可以虚实相生,可以富有弹性地展开,有自由的空间感,出现一种鸢飞鱼跃的局面。这不是西方式论文的逻辑的章节安排。叶老师经常对学生强调格局要大,要注重涵养自己的气象。读这本书,我感觉到一种大的格局,它不琐碎,全书贯通着人与万物之美的大灵气,空灵而又充实。

  张世英:这本书分开来看生动有趣,合起来看气象万千,有中华文化的精神贯穿其中,在生动形象之中蕴藏有很深的东西。这种写法符合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人的思维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很现实,很重视日常的、普通的、现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这本书的写法就是贴近生活,从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中写出既现实又高远的精神境界,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写出哲学意味。比如在写天坛时提到“四处走一走,到处不离九”,这个里面就有很深的哲学意味: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追求象征着绝对完满的“十”,因为现实当中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这就点出了中国人的一个文化心理特性,这样的写法就是中国人讲究的“画龙点睛”。这本书既是一本通俗的读本,但是仔细琢磨,又确实是有相当深厚的学术功底作后盾。

  袁济喜:书的写作方式,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中国文化是一种情感文化,是读图和读文相结合的文化。文字书法,包括哲学思想的表述,都是形象化、情感化的。我们这本书图文并茂,文字雅俗共赏。向国外宣传中国的文化,这个图文并茂的介绍国学的形式,我们应该大力的推荐。我们自己写书也有这种体会,有时文字很满意,插图装帧却不满意。朱良志先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刚才叶老师说图片都是朱良志亲自挑选的,这就保证了文字和图片是水乳交融的。

  万俊人:达到图文并茂不难,关键是文要秀,图要灵,我看西湖和瘦西湖的感觉不一样,瘦西湖是灵的感觉,看西湖就好像差一点。

  张祥龙:叶老师常说写文章要力求“干净”。读这本书的感受就是很干净。既感性又有深度,我觉得好像是一个个散点,每个点和别的地方气韵相通。这个方法还应该更深入,更坚持。深入到文化本身,图像本身,让材料自己来说出你的东西,作者只是揭开,这个境界确实不一样。

  我还有一个具体的建议,读者有中国人也有西方人,有时候通过历史上跟中国有过长期交往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评论看中国文化的特点,更容易说服人。比如,明末清初的利玛窦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他看到明朝是强大的,完全可以征服周围的小国,但是没有兴趣,又对比欧洲人老爱抢别人的地方。这是利玛窦讲的,不是我们讲的,可以写进去。

  刘成纪: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一种真正的做中国学术的方式。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化的,往往是以个人的方式解释一通就完了,如何真正把握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而且用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讲出来,现在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功底。这本书这样一种味道,我觉得年轻人要学习。这本书的文字干净、疏朗,抓住精髓又很有诗意,简易和幽深达到了很好的平衡,这是最让人赞赏的地方。这种优雅、沉潜的味道,最能传达中国文化的韵味,是北京大学朱光潜、宗白华等先生开创的传统风格,是其他风格无法替代的。

  到会的各位学者还对《读本》的进一步修改提出一些十分有价值的建议。两位作者感谢学者们的建议。学者们还提出,现在的彩色插图本非常精美,可以称为“彩色插图版”、“奥运版”,或者称“孔子学院版”(可以作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读本),但对一般学生来说价格有点高,是否可以出一种普及本。朱良志介绍说,出版社计划马上出一种黑白插图的普及本,定价不超过30元人民币。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7月16日   

中国文化“活”的读本
韩启德

  我拿起这本书,一下就为它简洁流畅而有深度的文字、优雅精美的插图装帧所吸引,爱不释手。加上这本书是由我的朋友、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叶朗教授和朱良志教授共同执笔的,读起来更增添了一种亲切感。

  这本书是介绍中国文化的,用的是现代人的眼光,作者用活的心灵去融会传统,讲出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韵味
。一张琴、一壶酒、一座佛雕,都在作者的笔下风味溢出,一幅《清明上河图》,作者从中看到了普通百姓热爱安宁生活的温情画面,一个小小的围棋,也在作者的笔下释放出无穷的意味。作者告诉我们,那不是一个争胜的场所,而是一个共同创造好局的地方。这真的将中国文化讲活了。这是一本活的中国文化读本。

  听出版社说最近其他多语种译本也将出版,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北京奥运会要开幕了,世界上的数百万的朋友将来到北京,他们除了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之外,还要游览北京或中国的其他城市,外国朋友们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思想和智慧。以前有些外国人到中国,离开后只知道北京有烤鸭和长城,当然长城伟大,烤鸭味美,但是如果到了北京只知道长城和烤鸭终究还是令人遗憾的。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我们做过不少工作,但是很不够。现在我们说“人文奥运”,这本书的出版,就是“人文奥运”的很好的体现。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推行和平外交,要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这就需要沟通,要有感情的沟通,还要有理性的沟通。要让人们明白我们中国人的想法和情趣。多了解一些真实的东西,就少一些误解。这本书中讲盛唐气象,讲它主要得力于开放和包容的胸襟,促成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以及与周边国家间的共同繁荣。书中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其他一些篇章,也突出了中华民族一贯履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和平共处的传统。同时表明中国文化不仅是内陆型文化,而且也是海洋型文化,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这本书特别突出中国人的和平观念,长城一章,将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只有爱好和平的人,才会世世代代修筑长城。《孙子兵法》一篇讲中国兵法的核心,就是“慎战”。今天我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其中就有中国人古老的智慧。我们今天讲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同样体现出普世价值,因为它以中国式的哲学思考与审美情怀,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认为这本书对广大国内读者朋友同样是一本十分有益的读物。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特别需要中国人有一种文化自觉。只有明白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才能知道我们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对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懵然不知,就容易被各种时髦冲击得晕头转向。中华民族历尽坎坷,百折不回,自强不息,可谓“千锤万击出深山”。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面的,是几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一种民族基因。在《中国文化读本》的“唐诗:中国人的千古绝唱”一节中,作者全文引用了李白的《蜀道难》。我们今天在抗震救灾的实践中,再来读这首诗,真有古今相通之感。所以说,这次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历史的力量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被极为丰厚的文化沃土培育着,一旦激发,惊天地,泣鬼神。

  文化自觉后就应该是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对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我们也正在经受全球大环境中的新的历练。中国文化的从容、开放、通达、大气,将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丰富自己,这是我们对自身传统的最好继承,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应有贡献。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7月16日   

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文化读本》
厉以宁

  叶朗是我邻居。最近我每次到他家去,都看到他特别忙。我问他忙什么,他说在写《中国文化读本》。他和朱良志为这本书的确费了很大心血。现在这书出版了,我粗粗读了这本书,感到写得非常好,有思想,还有韵味,很耐读,这必然会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

  我是研究经济学的,我想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一个问题。经
济学研究效率,效率分两种,一种是常规效率,一种是超常规效率。效率本身有两个基础,一个基础是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构成了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个是效率的道德基础、文化基础。如果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超常规效率从哪里来?超常规效率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文化基础。

  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当时国内民众参加抗战有那么高的积极性,那么高的战斗热情,那么大的献身精神,它们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在这次四川大地震中,显然由于效率的道德基础在发挥作用,才形成了超常规效率。

  我们还看到,一个移民的社会常常有很高的效率。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当初,魏晋南北朝、清末、唐末和两宋更替的年代里,客家人从河南来到江西、福建、广东一带,还有,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移民们艰苦创业,新建家园,全靠家族的凝聚力,全靠道德、信念的支撑。这都是超常规效率的例证。前一段时间播放的一个电视剧《闯关东》,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来自山东的移民在东北的垦殖、开荒,使东北建设初具规模,这同样反映了精神力量的作用。总之,一个移民的社会之所以能够这样,正因为具有道德基础、文化基础,所以产生了超常规的效率。

  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是对奥运会而言的。如果能让更多的大学生、中学生,还有很多普通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品格和心灵境界,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那一定会形成前进的巨大动力。这也再一次说明,文化建设在奠定中国效率的道德基础和文化基础方面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最后更新[2008-8-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