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教学语言干巴巴?
教学实习驿站
copy Bookmark http://shixi.12u.cn
http://www.12u.cn/home/14697/viewspace-49039.html
有些教学者认为教学语言要精炼,但过于精炼常常会使语言显得干巴巴,而教学语言干巴巴、淡而无味正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学生们常常不喜欢华而不实的教学语言,但更不喜欢干巴巴的语言。毫无疑问,教学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是学生们所喜欢的。打个比方,一碗干饭很难下咽,但加上油盐酱醋、色香美味后,我们就不会厌食了,效果明不明显?同理,教学语言也是需要有调料起衬托作用。又比如,一台机器需要有润滑油才能保证顺利运转,教学上也需要修饰自己的语言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怎样避免教学语言干巴巴?怎样给语言添加调料?方法有很多,下面提供几种较易掌握的方法供参考。
一、插科打诨
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教学中一些貌似“插科打诨”的课堂“废话”,若放之适时,就如“炒菜之味精”,即可成为营造气氛渲染情调的手段,成为表达中精巧过渡的桥梁,成为解释费解话语的清流,甚至是一种言语美学的智慧。
刚看了一个台湾校园节目,其中有两人表演击剑PK,pk完后两个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即兴装模作样、慢吞吞地模仿pk,其中一人哎哟一声,假装被击中倒地,这是在节目中即兴插入的引人发笑的动作。
在教学中也可以即兴模仿教学例子中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包括即兴唱歌),可以由教师自己作,也可请学生表演一下。这样的交流互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记忆、现学现用。
某教师在教学《滕王阁序》一文对此就就深有体会。这篇文赋名句云集、典故罗列,教师若一味含英咀华,时间一久,学生恐怕要“昏昏然”也。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历来为论者所欣赏。若只听教师干巴巴地讲析,弄不好就会落得个“晚霞与野鸭一起飞,秋水和天空是一色”,若真如此鉴赏岂不是暴殄天物?因此,该教师灵机一动,即兴穿插了几句“废话”:“这句真的无可挑剔吗?老师每次讲都觉得没意思,算了,不讲了!还是说个故事吧!——写完此序,王勃南下探亲,不幸渡海溺水而死。死后王勃的魂魄天天在海上吟唱此句,唱啊唱…… 最后连摆渡的老船工也听烦了,于是就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唱什么唱?如果去掉两个字——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就更好了!’没想到,从此亡魂再也没出来唱过!你们认为王勃真的服输了吗?老师请大家课后自己慢慢品吧!”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的是,课后班上80﹪的学生都在周记里对这句进行了斟酌推敲,还旁征博引了许多资料,不少鉴赏短文还写得尽情入理。
原以为这种插科打诨式的“废话”,顶多只是调节学习气氛而已,哪曾想正是这课堂上即兴发挥的几句“废话”,却激发了学生文学鉴赏的原动力,收到了“不讲而释”的效果。其实,在修辞学里就有“旁逸”这一修辞格。“旁逸”即指在说话过程中故意“逸”出表述主旨,说几句题外之言——如果没有这些“废话”,原本简洁凝练的话语,在一定时间内就很难使人们接受认同。看来,适时“旁逸”几句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语用策略。
二、添油加醋
灵感来时,可即兴加添一些课本和教案没有的“废话”。
“语文味”理念提倡者程少堂老师曾说,“不会讲废话或者说不会科学地艺术地枝蔓的语文课,不是我心目中上好的语文课。”程老师曾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公开宣称,“有许多‘废话’是我备课时精心准备好的,我历来对所谓‘没有一句废话的课’不以为然”。其实,“说闲话”、“侃大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方便的休闲消遣形式,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然,课堂不是闲聊之所,但也并不意味着就要求语言务必“言简意赅、洗洁凝练”。君不见许多名家上课,讲一些与教材貌似无关却有关的话,看似“废话连篇”,其实却与教材“水乳交融”。这种乳中“掺水”,寓教于乐的“对话”,却引得一江春水将课上活了。
的确如此,课堂教学中有些松散的“谈话”看起来是“重复冗余”,却是很有必要的。再如介绍《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才思敏捷时,一般教师都会提到他“打腹稿”的故事。而有的教师就是将《新唐书》中的一段文字投影出来:“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如此看语言精练之至,但效果肯定不好。而有的教师却适度地加以发挥:“王勃写作文啊,也跟某些同学一样,从来不打草稿,也没人见过他冥思苦想。你猜怎么着?原来他先是磨啊磨,磨出几升墨汁来,然后痛饮几杯老酒,蒙头大睡!你以为他真的睡了吗?没有,原来他在打腹稿呢!片刻工夫,只见人家一个鲤鱼打挺,健步走到案前,提笔刷刷刷(绘声绘色的拟声词)……转眼间,作文就写好了!”虽然用这种看似“啰嗦”的语言来重述故事,听课老师不爱听,但学生听了一定会印象深刻,在笑声中加深对王勃才华的认识。
三、绘声绘色
绘色:可多在教学语言中加入一些表现色彩的词语,如“黑幽幽的”、“白花花”等;绘声:加入表现声音的词语,如“滴哒滴哒地响”、“阿尼佗佛”、“叽叽喳喳”、“哗啦啦”、“呼噜噜”、“呼啦啦一群人围上来”等。又比如当讲到“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句时,可装出忍不住舔舌头喘气,一脸很口渴、难受的样子。著名的企业培训师余世维在讲案例时,常常加上一些有现场情景的语言和动作来叙述例子。古人唱歌、吟诗时不喜欢做动作、手势,但至少也要摇头晃脑。
四、点评议论
一些比较忠于史实的历史演义小说常常在故事后加上一些作者的或讽刺或赞扬的话语,点出某人聪明在什么地方、愚蠢在什么地方。如蔡东藩在他的《历代史通俗演义》中、金圣叹在《水浒》中,时时加插一些精彩的自评自注,理趣兼备,虽然有时显得自以为是,但言由心声,有助大家理解史实、从历史具体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以致用。这些批和注,都是蔡东藩一手写成的,他把罗贯中、金圣叹、毛宗岗三人的工作集于一身。从正文说,廿四史头绪纷繁,要写成一部联贯的长篇演义,是不容易的。特别像两晋时期前后有十六国,五代时期出现了十国,事情很零碎,很难贯串。蔡东藩的办法,是以历代王朝兴亡为主,每一朝以中央政府为中心,按年代顺序,记述一代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也涉及经济、文化,而以人物活动来体现。这中间,当然于帝王将相的事情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居多数。对当时和国内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对外斗争,根据旧史,大多涉及。至于写农民群众同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他和旧史记载一样,是站在统治集团一方面的。凡是讲到一个重要人物,他必举出他字什么,什么地方人,大致述及其为人,有所褒贬。作为历史知识讲,这一千○四十回、五百多万字的演义,内容誓静只丰富的,叙述是有系统的;至于全面、正确,当然还有很大距离。就文字而论,比较通俗;但融化旧史文字,仍不免有艰深之处。
批注是帮助读者理解史事的,大至可分三类:第一类是解释名词或说明史事前后关系的。如《南北史演义》十三回讲到十六国中的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每个名词下都注明是哪几国。此外如地名、官名、人名或年代也有一些注解。至于后事和前史有关系的,如已见前一演义,或已见本书前若干回也择要注明。这是用胡三省注《通鉴》的旧例,对读者是有帮助的。可惜这种小注,还不够多。第二类是对史事作一些考证,或注明史料出处的。 这种注份量比较少,但对读者有启发。
第三类是专为批评演义内容是非,或故为惊人之笔,或提醒读者注意的,这一类份量最多。如《唐史演义》第廿七回,讲到张公艺书百“忍”字以进高宗一节,注云:“不没公艺。治家宜忍,治国不专在忍,王船山曾加论辩,可为当世定评。”《明史演义》第廿七回,讲郑和下西洋一节,注云:“郑和三次出洋,..论其功绩,不亚西洋哥仑布。”这是对人物的评论,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至于欲擒故纵,故为惊人之笔,这是小说家惯技,有时有点意思,多了就腻了。本书中有时讲到男女关系,也有些批注,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总批是每一回结束后的总论,内容主要是评论史事,有时也讲“演义”结构,都是用文言写的。这好像史论,借以抒发作者对历史的见解。用今天的观点来看,里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的。
珠江台的主持人郑达也喜欢在新闻、例子中加插一些个人的评语。
五、修辞饰句
文似看山不喜平,打比方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修饰方法之一。打比方常常在讲解意义作用、解释难懂的概念时应用,所以,在教学中当遇到这两种情况时,先考虑有什么好的比方来说明。比如“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打个比方,一碗干饭很难下咽,但加上油盐酱醋、色香美味后,我们就不会厌食了,效果明不明显?同理,教学语言也是需要有调料起衬托作用。又比如,一台机器需要有润滑油才能保证顺利运转,教学上也需要修饰自己的语言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等等。
在编程教学时,学生难以理解函数及其参数,有位教学者这样打比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炊(炊什么)”就是函数,其中“炊什么”是“炊”这个函数的参数,即“参加的数据”,对于“炊(饭)”来说,“饭”就是“炊什么”这个参数的具体值;又如:打(打什么),“打什么”参数的具体值可以是人,即“打人”,也可以是电话,即“打电话”。
又如,在讨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孰重孰轻?”这一问题时,学生根据物质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而精神文明给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得出“物质文明比精神文明更重要”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反问:“那么能否先建设物质文明,等有了经济基础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呢?”引发学生自我反思。然后点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好比人的双手”,二者是同等重要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比拟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形象表意的作用。
其他在教学中常用的修辞方法还有设问、借代、引用(别人的话或名言、故事、俗语等)、夸张等。
六、幽默风趣
要使教学语言新颖脱俗,含蓄风趣,必须注重用词的个性化,力求给人一种“没见过”、“没写过”的新奇感、陌生感。可错位移植,如将“学业负担过重”巧妙地移植为“食物搭配不合理”:“主食”含量多,外加“三明治”“吃一搭一”,还有“课外零食”,以致“消化不良”。于是,不免偶尔偷吃“一两口菜”,却又怕吃上瘾,惹来麻烦,也只能在“吃不尽的漫漫主食”之余想吃一点“自助餐”;可巧借熟语,如排队买饭时有人“插队落户”、“投亲访友”,又如,偷打游戏后终被“擒拿归案”等;可旧词新用,如:“他一来,我就在桌子中央画了条‘三八线’,他只要稍一‘越界’,就会受到我‘沉重的打击’”;可褒词贬用,如“范老师上课抽烟,从小就‘熏陶’了我们”……这些诙谐幽默的用语被作者赋予了全新的意蕴,绽露出清新的格调,给文章平添了风趣生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