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语文的情感 情感的语文》
出处:qbs001 编辑    作者:厦门国祺中学 陈育蔚   阅读次数:172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的情感 情感的语文

语文的情感    情感的语文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摘要】:语文是最基础、最博大、最诗意化、最富有情感色彩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其独特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那么,如何教出情感呢?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求找出教材的情感点。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 语文的情感 情感的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日常交流、传播信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语文也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的日常交流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而人类文化也是永远脱离不了情感,所以说无论怎样界定语文,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诗意化、最富有情感色彩的学科。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有那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的庄子;有那内心充满了激愤和忧郁而自沉汨罗江的屈原;有那真诚的喊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那临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还有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那独守窗前低声吟唱“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 还有徐志摩、海子、舒婷、朱自清……他们无不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大作家,他们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和体验无疑也是独特新颖的。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澎湃的大海,他们非常渴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许多情感在学生中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恰恰现在的中学生几乎从出生开始都是在父母亲的羽翼下生活,很少经历大风大浪,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说充分挖掘文章作者的情感来丰富我们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显得尤为重要。

    刘勰《文心雕龙》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语文是最有激情的,可走进课堂,我们较少看到充满激情的语文课。我们发现不少语文课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教师语调平缓,感受不到抑扬顿挫之美,有些语文老师表情呆板,眼睛不是朝天看,就是朝地看,不敢平视把微笑带给学生,从而拉开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听课只能呆若木鸡,昏昏欲睡,老师的讲课只是起到催眠曲的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叫苦,老师叫累。好端端的写景抒情美文《荷塘月色》讲得了无生气,一节课讲完了,学生品味不到意境美、宁静美、修辞美和音律美;生命感悟的哲理散文《我与地坛》,讲得沉闷乏味,挖掘不了史铁生内心深处高贵与亢奋,体会不到生命的顽强与执着;《孔雀东南飞》情节完整,故事感人,却被老师讲的支离破碎,人性美、亲情美、爱情美、悲剧美和自然美,从未提起。课堂上只看到清一色的严肃,听不到亲切自然的笑声,什么叫共鸣,什么叫意蕴,什么叫博大,什么叫崇高,什么叫深沉,什么叫陶醉,老师自己摸不准道不明,学生哪来心思听课。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优美段落,一行行名言佳句,都失去了美感,失去了灵动,学生感受不到美在哪里,可悲可叹。这既是老师的不幸,也是学生的不幸。教育远离了情感。教师按照知识体系“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没有情感而言。这样的结果是使所有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当然,中学语文重视传播知识,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使学生正确熟练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些都无可非议。但是一味地围绕考点、知识点转,无疑是急功近利的,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大纲》要求说:“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语文的成效是多方面的,是长期的,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就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该是“穿着棉袄洗澡”(韩寒语)。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来看,也许教师对学生一次情感的拨动胜于十次知识点的传授。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子,创设良好的语文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潜默移化中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本位,真正的在语文课堂上体现情感交流、情感互动。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语文独特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那么,如何教出情感呢?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求找出教材的情感点。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感教学:

    <一>、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以情引情。

    情感的迸发,首先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往往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以高一教材为例,如《沁园春&#8226;长沙》中的豪情,《错误》中的思情,《再别康桥》的离情,《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的哀情,《雨巷》中的愁情,《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哀悼之情,《胡同文化》中的留恋伤感之情,《触龙说赵太后》中的爱子之情……总之,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宝藏,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准确地解情。一位语文教师若体会不到“寒波淡远起,白鸟悠悠下”的闲逸,不能体会“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浑,不能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感觉不到“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该斩万竿”的豪情,若无法体味“满院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的怨愁……很难想象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永远的保持个性的独立、心灵的自由,及时更新思想,准确的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感。教师只有把课文的感情基调讲准、讲清了,学生才能够因情解文。如,我在执教《故都的秋》时,从五幅秋景图蕴涵的“清、静、悲凉”的情感点切入,讲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味,进而从“议秋”一节升华,讲出作者由故都之秋深发的文化修养。这个情感的切入点就抓得较有特色,个性色彩极为鲜明。教师本身所展示的独具个性的情感始终牵引着学生去理解把握文体所蕴涵的情感美,给大家留下了一个鲜明的印象。课堂上展示的由文体美所牵引的情感美便是本课语文教学的成功之处。

    此外,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也应饱含感情,配合课文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或低沉、或慷慨、或婉约,让课文的浓郁的感情汩汩的流入学生的心田。

    <二>、精心的设计导语,情文结合,以情煽情。

    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我以为如果每节课能根据不同课型,结合课文内容,精心的设计导语,或情景导入,或提问导入,或由生活导入等方法效果会更好。设计一堂课,课堂上的教学机智的体现,除了从文体语体美、情感美、语言美三者有机的结合或侧重一点进行处理外,还必须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场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哪种方法更适合你的教学个性,如何才能教出情文并茂的语文课,如何机智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偶然现象,你要有个通盘的考虑。这与其说是教学方法,无宁说是教学个性。同样的文体语体,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情感处理,同是语文教学,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安排,这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又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如我在上《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先问学生看过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没有,学生齐答看过。然后我请他们说出其中有哪些英雄人物。学生顿时来了兴趣,然后我顺势总结到:致情致性的残剑、飞雪、长空是英雄,舍家为国的无名是英雄,一统天下的秦王更是英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另一部关于英雄的影片,那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说到这里,学生的情绪已经高涨,悬念已经埋下,我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学生的声音要高出平日很多。而且整堂课气氛都很活跃。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好的导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保持适当的激情,以情诱情。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感情极易感染学生。我们语文教师应保持舒畅的心情去授课,不宜将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同时,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每节课都保持同一种面孔,同一种声音,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厌恶的感情,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份微笑、期许和赞许,用恰当的体态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创设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执教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旧社会中国人被统治者愚弄,麻木到“想做个坐稳了的奴隶”;外国人在黄埔公园挂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这么一个现实状况时,以激昂的情绪,极富情感的语言,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及引人入胜的语境将学生的情感引导得跌宕起伏,从而让学生领会鲁迅先生当年的情感表达。语文味浓浓的,很有感染力。

    <四>、采用多种手段,再现情境,渲染感情氛围。

高一年第一单元就是诗歌。而作为新生来讲,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很差,情感想象还很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些手段,渲染一种感情氛围。首先,借助朗读带是一条简单可行的方法。古人很强调读书的“读”字,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又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程少堂老师说过,“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一节语文课,没有学生读的成份是不正常的现象。朱熹对读书之法也有个精辟的论述,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这种读的境界,非一朝一夕之功。至于要达到李镇西博士所提倡读书“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那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中学课本里的文章,当然每篇都要读,诗歌古文现代散文篇目尤其要多读,读是悟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语感的积累,读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不提倡多读呢?在上《致大海》一文时,所涉及的背景,作者的思想较为复杂,而且又是外国诗歌,学生不熟悉。我就先让学生朗读,再听朗读带体味感情,然后讨论学习该文的思想感情,最后再听一遍朗读带从而达到理解诗情的目的。

    此外,在诗歌、散文等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无疑是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它声象结合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引入感情的氛围,而且教学效率特别高。如我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整个教学过程只用了三十多分钟,学生不仅掌握了重点字词,能够初步背诵,还很容易的体会到妻、妾、客的情感及心理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语文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儿”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①戎明娜:《成功教学源于激情》

②《“情”从何处来?——“新课标”实施之后的思考》

③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

④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中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5年2期


最后更新[2008-9-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