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达威什:在最后的天空之后》
     阅读次数:120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达威什:在最后的天空之后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8月20日   

在最后的天空之后,达威什飞向何方

马哈穆德·达威什(1941-2008)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伟大的巴勒斯坦诗人马哈穆德·达威什(Mahmoud Darwish)8月13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
拉马拉下葬。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大约一万名民众一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马哈穆德呀,马哈穆德呀,你安息吧,我们会继续战斗。”送别的人们唱着哀歌,伴随21发致敬的枪声,目送上覆巴勒斯坦国旗的达威什沉入山丘上的墓穴。

  因心脏病突发不治,达威什于8月9日死在美国休斯敦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遵其遗愿,他的遗体被空运至约旦,再转乘直升机返抵拉马拉墓地。

  阿巴斯说,达威什乃“词与智的大师,我们民族的感情、人性品格,以及独立宣言的代言人”。

  达威什确系巴勒斯坦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这一文本于1988年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采用。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达威什那样,用诗歌将民族流亡的悲情表达的如此彻底。爱德华·萨义德专论巴勒斯坦人流散遭遇的随笔集《最后的天空之后》的书名,正是来自达威什的作品:“在最后的国境之后,/我们应当去往哪里?/在最后的天空之后,/鸟儿应当飞向何方?”

  在达威什的笔下,巴勒斯坦好比失乐园。这样的感情,以色列人并不陌生。在他死后,以色列《国土报》亦刊文,丝毫不失尊敬,称他为“所有巴勒斯坦人的儿子”。

  达维什85岁的妈妈住在西加利利的贾戴达村,最后这次手术前,他特地回家探母。“他告诉我,手术很危险,我对他说别做了。”儿子死后第二天,达维什的妈妈告诉《国土报》,“我跟他讲,咱们应该把信念交托给安拉。可他到底还是去动了手术,现在,我失去了我的马哈穆德。”

  儿子的照片挂在家里的墙上,老太太抬头看着照片,念叨着马哈穆德,她的三个女儿,还有好多孙儿们看着她,一个劲儿地哭。

  老妈妈说,全家都想让马哈穆德埋在村子里。“我想把他埋在这儿,靠近我。”她说,“当然了,我也明白,他不再只是我一个人的儿子了,他是全体巴勒斯坦人的儿子。”

  达威什死后,我读了那么多报道,《国土报》这一篇写的最小,最令人动容。

  马哈穆德·达威什生于1941年3月13日,是胡莱娅·达威什的第二个孩子,胡莱娅是文盲,却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她的马哈穆德,因为她听得懂儿子的诗歌。

  达威什写过一首阿拉伯语的短诗《我属于那儿》,依照卡洛琳·富歇和穆尼尔·阿卡什在达威什诗集《很不幸,那是天堂》(Unfortunately,It Was Paradise,加州大学出版社,2003)中的英译,全文转译如下:

我属于那儿

  我属于那儿。我有许多记忆。我出生时,一如每个人的出生。

  我有个妈妈,有座房子,许多的窗,有兄弟,有朋友,还有一间牢房,一洞寒窗!我有一片海鸥掀起的浪,一幅我独享的映像。

  我有一块饱满的草场。在语词的深处,我有个月亮,一只鸟的粮,还有一棵橄榄树,永不死亡。

  我长住在那块地上,直到刀剑把人变成猎杀的对象。

  我属于那儿。当天堂哭她的母亲,我就向母亲交还天堂。

  我也哭了,好让一朵云带我的眼水还乡。

  为了打破戒律,我学会了所有的辩词,来迎接血的审判。

  我学会了,又粉碎了全部语言,只凝成这一个词:家乡。


最后更新[2008-9-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