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张建房:语文教育的生命维度》
     阅读次数:186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建房:语文教育的生命维度

 

我们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不关心生命。  我们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都忽视人作为生命的存在,忽视人的需要,忽视人的成长和发展。

  “工具论”把语文视为工具,追求知识和能力,虽然也讲思想性或者人文性,但它们之间是分裂的,就像油和水一样。这种教育造成内容和形式的分离,教育和人的疏离,最终造成学生的单向度的发展,使学生沦为知识的工具和奴隶。与此相应,教师则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更由于应试教育的实际推动,使学生彻底沦为考试的机器和拿分的工具。这种教育把语文和人(包括学生和教师)变成了工具,而知识和分数却成为目的。新课标虽然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但这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特别是其理论支撑是什么,新课标对此都语焉不详。这种设置虽然比“知识能力模式”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其理论上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模糊表述,很容易使它再回到“工具论”时期工具和思想的分裂状态。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顽强存在,事实上,新课标是悬在半空里的。只要到我们的一线课堂去看一看,就不难发现,大多数课堂并没有超出“工具论”的窠臼。不管怎么说,人,生命,在我们的课堂,并未纳入我们的视野,更未受到起码的重视。

  从应然的角度讲,人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有着强烈的发展需要、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就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所谓语文教育的生命维度,就是把语文教育置于生命教育的关照之下,找回失落的人,生命,使教育重新回到它的原点。在此观念之下,需要对教育的基本要素重新审视。

 

一、生命教育决不把学生看成装盛知识的容器,而是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的,在身心各个方面——当然包括言语方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个体。人的生命是知、情、意的和谐统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要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更要实现知、情、意的和谐发展。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着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会抵拒一切阻碍其发展的力量。绝大多数学生厌学语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现实的语文教育确实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而且单纯追求知识、能力方面的发展,也是很难实现的,就像一棵根系不够发达的小树渴望自己枝繁叶茂一样。语文教育长期效率低下,根源也正在这里。

 

二、生命教育也决不把教师看成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把教师看作帮助学生并和学生一同成长的生命。教师的生命也是知、情、意的统一,面对承载着古圣先贤甚至是伟大生命的言语作品,他不可能也不应该无动于衷。假如他无动于衷了,那一定是他的生命出了问题,比如他很可能是一个精神不健全的“单向度”的人。教师应该以自己对言语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以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和充满激情的讲解,去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并引领学生同言语作品展开生命化的交流。所谓生命化交流,决非单纯的追求知识,而是知、情、意全方位的碰撞、交流、沟通;它也不追求标准答案,并且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言语智慧的共享、互动与角逐,教师之言不应该是教材、教参之言的简单承续,而应是裹挟了、烙上了教师个人生命印记的独特发现和洞悉,为学生所未见、未听和未言,又为学生所爱见、爱听和爱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当是教师以自己的言语情怀、言语智慧和言语人格,引领学生迈向多姿多彩的言语世界,迈向既在言语之外又在言语之内的那个更加绚烂、更加广袤的人之世界。”(巫惠群《为适应学生的言语生命成长而教》http://minlinxiu.blog.tnedu.com/user1/1931/archives/2006/8457.html

 

  三、生命教育也把教材视为生命。语文教材一直是文选式教材,并且选文基本以文质兼美为标准,保证了选文的经典性,这是以往的语文教育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这使语文教育在反生命化的路上走的还不是太远。但“工具论”却把教材理解为落实语文知识的例子,它不懂得教材的真正意义,不懂得教材其实承载了另一个生命的信息,特别是作为经典文本承载了文化精英的生命信息。文化精英们之所以要写作,是因为心中有所郁积,不吐不快,而不是要向我们演示语法和写作方法之类。“工具论”的“例子观”其实根源于语言的“工具观”。这种工具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像扳手是工人的工具,锄头是农民的工具一样。既然是工具,当然就要有一套操作方法(语法、写作方法之类就是假想的操作方法)。但在生命教育的视野里,语言是内在于人的。农民收工回家,要把他的锄头放在门外,但他却不可以把语言放在门外。他要把它一直带进房间,带进卧室,带进梦境里去,他连说梦话都离不开语言!所以根本不存在外在于人的语言工具。同一把锄头可以为你所用,也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为大伙公用。但并不存在一种为大伙公用的语言(“工具观”顽强地认为有一种公用语言),因为语言总是和具体的人,具体的生命个体发生联系。这种和具体的人相联系的语言,索绪尔把它称作言语。我的言语不同于你的言语,李白的言语不同于杜甫的言语(所谓风格就是指的这种不同)。言语是用来表达生命的,而不是表达语法、写作方法的。所以言语和生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没有生命的言语和没有言语的生命都是不可思议的。言语的风貌,就是生命的风貌;言语的风采,就是生命的风采。我们研读教材,就是要吸取生命的营养,以丰富我们的生命,当然我们也要同时向文化精英学习如何表达生命,但这和“工具论”的那一套语言操作方法是根本不同的——因为生命是不可以操作的,生命是一个宇宙,说操作生命就像说操作宇宙一样荒唐。

  有了对教育基本要素的新认识,语文教育就应引导学生深入生命的深处,去啜饮生命的琼浆。

  人是靠语感,而不是语言知识去进行言语实践的,这是“工具论”教育所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语感是人对言语现象的感知,同时又包含着对言语现象的理解,它是个体言语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心理机制。离开了语感,人的言语活动将寸步难行。所以语感是人作为言语生命的确证,也是人作为生命的确证。如前所述,言语是有生命的,语言知识不可能触及生命(这一点早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因为知识只能让我们进入物的世界;只有语感才让我们感受到言语生命的鲜活存在。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法和修辞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况且它也不是用语法修辞写成的,而是范仲淹先生用生命写就。)而语感却让我们一下子就把握住了它的神髓,并且也把握住了它的文字之美。所以生命还必须用生命去领受。

  面对言语作品,光有语感还不够,要想完整理解言语作品的生命,还必须有体验。因为语文的世界不是一个机械的世界、逻辑的世界、语法的世界,而是一个生命的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包括言语生命意识)。我在《语文的诗意》一文中这样论述体验:“人们有两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认识和体验,科学运用认识,人文运用体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它是用体验把握世界的。体验之为物至微至妙,它标志着人的心灵的丰富和灵动,是人的心灵的高级智慧。它既指人们用心灵感受、体会、领悟世界的过程,也指这种把握方式产生的结果。在体验这种心灵智慧中,感情是最活跃的因素。正是感情赋予体验以诗意。”(见《语文学习报•初教版》2005——2006年度第29期)在运用体验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自我生命摆放进去,实现同言语作品的生命的交流、交融。为什么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常含热泪?因为我们追随着文本,追随着古圣先贤,在体验另一种生活,体验圣贤们的痛苦和快乐。为什么有的人面对美文却无动于衷?因为在阅读的时候,他的体验不在场,他的心灵不在场。

  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数微妙的体验构成的,而不是由知识,特别是逻辑化的知识构成的,因为,知识努力要把所有的人都造成一个模式,正是体验才使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有别于他者,使我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正是体验,确证了我们作为独特生命的存在。也正是体验让我们接受到另一个生命的信息,使我们的生命得到滋养。

  但是语文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滋养生命,也不仅是滋养一般意义上的生命。

  生命教育要求所有学科都必须以培育受教育者的生命为己任,但各个学科完成任务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同。语文教育以教材即言语作品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展开听说读写思等言语活动来培育学生的生命。实行新课标以后,教学一线出现了撇开文本,搞空洞的意义操作,单纯追求人文性的倾向。撇开了文本,撇开了言语作品,撇开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连语文课都不是了,还有什么生命教育可言!

  语文教育诚然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但它更关注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言语实践的基础上,养护、助成他们的言语生命。学生的言语生命是从其内在生命中绽放出来的绚丽的花朵,而教师则是看护、抚育这枝花朵的园丁。教师要以自己生命的热力,去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并敏锐发现学生的言语潜能,根据学生的言语天性,培植学生的言语灵性、言语智慧、言语才情和言语个性,使学生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语文教育就是要通过学生言语上的自我实现最终达成其生命的自我实现。现在的很多课堂连起码的听说读写言语活动都没有了,它还怎么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

  为此,语文教育必须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是生命的活动。每一个学生作为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要,鲜明的个性,特殊的成长背景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生命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生命就是不断的生成,生成性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化课堂。而以往的课堂是不讲生成,也不允许生成的,因为一切都在上课之前生成了,甚至在老师备课之前就生成了——它们生成在教参里。生成性课堂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的言语需要,引导他们进入真实的言语生活,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等言语实践的历练,建构他们各自不同的言语世界。

  总之语文教育的生命维度,为我们拓宽了教育的视野,展现出一个崭新的教育境界。它使语文教育回归人,回归生命。它追求学生言语和生命的同步成长,追求学生、教师的共同成长。它以一种博大的生命情怀,去呵护学生的言语天性,尊重学生的言语需求,激发学生的言语灵性、张扬学生的言语个性,并满腔热情、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创造他们的诗意人生。

                        200783

 

 

 


最后更新[2008-10-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