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谢红卫 :“味”道语文》
     阅读次数:209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谢红卫 :“味”道语文

 “味”道语文

                              深圳市石岩公学   谢红卫

生活有百味,酸甜苦辣咸……

挣扎在生活的百味之中,倍感人生的丰富与艰辛、斑斓与苦楚。百味人生中教学,做为老师自然也有百味感受。翻捡生活滋味,将语文教学的枝蔓搭上岁月故事的船弦,“味”道语文,也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

一直最喜这种怡然的境界。那种洒脱,那种快乐,那种想象得出的雀跃。每每高声吟咏,心便驰往于童声嘹亮的画面之中。

吟咏之间,掩卷之后,我忽觉这段文字所传递出的不仅仅是人们所言这是大同世界中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我觉得这是为师者引领学生走入知识殿堂的最高的一种境界。或者说这里道出了语文课堂最真实的最应该的最本质的那份馥郁的语文味!

这里没有数学课堂中的那种理性的正冠博带。也没有英语课堂中的那份陌生胆怯。这里有的是一种自如,一种酣畅淋漓的徜徉。

语文课堂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语言,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让“言”与“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试想,语文课堂中不正应是这样一种画面:教者引领一群学生,中有聪颖早慧者,中亦有悟性稍弱者,然教者巧引学习者穿行于语文课堂那充溢人性之美的春天之中,沐浴甘霖般的轻风拂面。在或善良或悲壮或扼腕或慷慨的精神原野上让自己的思绪自由飞舞,悠哉游哉,陶冶,熏陶,醉心于悠远的美丽之中;舞曳生命的霓裳,跃动于思维古今穿梭的愉悦之间。归来时,那份收获不是在手上,而是在心中,在心中那份美美的感受,在唇齿噙香的那份不可言传的会意之中。

何为语文课堂,何为语文味?

请一同高声吟诵: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然后,微闭双目,心便在这袅袅余音中微笑了。

(二)法——狠心的拦腰一刀

有一天,我去看盆景展,进门,吓一跳,还以为回到了中国。各式各样的虬根曲干、苍松古柏,点缀着小小的人物和亭台楼阁。

“是您培植的吗?”我问一位接待的女士。

“不!不!不!”她居然忙不迭地回答,还好像不好意思地说,“都是我先生和我儿子做的。我是女人,不能做盆景。”

我一怔,问她:“为什么女人不能做?”

她笑笑:“也不是女人都不能做,但我相信多半的女人不能做。因为女人不够狠,狠不下心修剪,所以顶多只能种个漂亮的盆栽,却没法做出……”她指了指其中一棵盘根错节的盆景,“有时候看我先生修剪,长得好好的树,拦腰一刀,真以为他要毁了那棵树,没想到后来能变得这么有味道。”

……

——《攀上心中的巅峰》刘墉著

在上面的对话中,树是生活原型,原汁原味,盆景则是艺术模型,赏心悦目。如果从根本上讲,盆景源于树,如果从艺术上看,盆景无疑又高于树。那份浓郁艺术的味道竟来源于最狠心的拦腰一刀。

他们谈的虽然都是种花的方法,却怎么想,都仿佛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说的“吾问种树,得养人术”。

细思之下,语文教学道理亦然。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具有相同的道理和途径:知识源于生活,具有生活原味,但知识又高于生活,具有知识品味。这两种滋味是不同的,前者是直接的、具体的、感性的,后者是间接的、抽象的、理性的。但这两种滋味又是融和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炼。

知识,需要回归生活,知识只有生活化了,才能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新鲜的生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又不能走入“生活化”的误区。生活,不是知识时髦的“外衣”,更不应成为知识的“误导”。生活的知识化,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语文大家张厚感教授言:“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反过来,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最终是指导学生懂得这类文章怎么读、怎么写,同时积累语言,开拓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节语文课无非是“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但在这“一个来回”中,如何做到既不偏重“生活原味”,又不轻视“知识品味”。这中间的分寸把握就真的要有狠心砍一刀的勇气和方法,来一个恰当的取舍,语文课堂才会拥有语文课堂所应有的姿态,语文的学习才会风情万种、营养丰富。语文课堂才会散发出独属语文的那份歆蕴丰盈的书卷味道!

(三)质——智慧烛照其中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一天,他独自在花园中静坐,突然闻到一阵阵花香随着晚风徐徐飘来。

平常有风吹送花香时,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而心静时,则不一定有风吹来。而这一天,阿难却在这个宁静的黄昏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这些花香使阿难非常感动,同时也陷入沉思: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阿难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老师。

佛陀说:“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受时节限制,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

——《禅悟人生》

一缕花香飘来,牵引如许生命的思考。

语文课是否也可以如是想:风送花香犹如师者传授知识。

身为语老师,将身体从讲台上疲惫挪下后,是否也曾静下心来问过自己:我的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吗?我的语文课堂是具有浓郁语文味道的课堂吗?

现在很多语老师为了让语文课更生动有趣,为了吸引心绪波动的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频繁借助多媒体技术:优美画面,悠扬音乐,有趣的动画,实物实景的动感再现……热闹非凡,学生反应确实极其热烈。但这种热烈不是对文本、不是对眼前的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意境领悟后的兴奋。师者引领学生完全游离于语言范畴之外,语文书上的文字魅力荡然无存。语文课与实验课与参观课又有何异?

 “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许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教者的职责是要授受知识,开启智慧,但最终要归结为对生命的点化和润泽。

如此,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它使学生越来越热爱学习还是越来越厌倦学习?没有多媒体介入时,学生如何走入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示人的方块字组成的文本?学生们是在越来越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还是越来越依赖老师、懒于思考?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还是变得自卑、消极?如果答案是后者的话,无论我们教了什么,教了多少,都不免有一种失败的味道在里面。语文能力欠缺的教育,是缺乏智慧的教育。

“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语文教师本身就应是一个智者,语文味的课堂也应是一个师生智慧火花不断相互碰撞点燃起共鸣星火的课堂。电光吵杂乐音充斥的课堂并不能真正驱动学生领悟语文博大精深的内涵。语文课堂要静下心来,拂去喧嚣,师生共同去思考、去倾听、去吟咏、去品味、去反思、去搜集收获。语文课堂需要那份思索的沉吟,需要那份睿智的冷静,语文课堂只有在书香的弥漫中才会培植出一朵朵智慧的小花。

语文味的课堂就如在一片宁静的心灵湖上拂过和煦的轻风,于是一缕缕花香淡淡地又清晰地弥散到学生们的心灵之中,丰美着他们的人生,润泽着他们的生命。让他们在百味人生中行走,多了一味独属于语文的那份淡雅、舒展的芳香滋味。

 

参考书目:

1.   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张厚感:《平和说语文》,载《中学语文》,2008

3.   刘墉著:《攀上心中的巅峰》,接力出版社,1998

4.   《禅悟人生》金城出版社,2005

5.   (张文质:《回归生命化的教育——黄克剑先生访谈录》,载《明日教育论坛》,20012)。

6.   严育洪著:《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通讯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公学初中部

邮编:518108

 


最后更新[2008-10-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