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刘佳媛:父亲》
     阅读次数:198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佳媛:父亲

老师您好!

 

这是我在教完《背影》之后为学生写的范文。去年春天父亲去世了。而今也是烟雨蒙蒙的日子,自己人到中年且在他乡,早过了“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岁,于“天凉好个秋”中,愈加思念那作古的父亲。                【刘佳媛】

 

《父亲》

 

昨天端午节,因为儿子不放假,我没能回家去看望双亲。昨天下午,我打了个电话回家,妈妈耳背,没有听见我说的话。我转而打到婶婶家里,婶婶说我爸爸身体不好了……。我听了一惊,眼前清晰地出现了爸爸清癯的面容……

 

爸爸一生坎坷,他是八姊妹中的老大,命中注定要承担多一些家里的责任。他当过壮丁,在国民党的军队服役过,后来有幸逃脱,(每当我妈妈跟我说起这个,就满眼含泪而庆幸,妈妈说,逃兵一旦被抓那是要往死里打的。)亲历过战乱的颠沛流离的父亲,解放后热心于新中国的建设,积极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活跃在建国初期的家乡的建设队伍里,由于父亲有文化,读过四年初小,理所当然成为了当时的积极分子而被重用。湘钢招工,爸爸被优先录用。可是,不多久,保守的爷爷不高兴了,老人家说,也不看看自己,一家人的嘴巴凑起来有一撮箕宽,‘耙头砘得稳,作田还是本’。爸爸便遵父旨回了家。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全面铺开,爸爸由于在国民党军队干过,不由分说,被划成了专政对象,开除党籍,受到批斗。我那时尚小,只知道爸爸平日里给我讲故事的、家里的线装书籍被全部烧掉,只知道爸爸整天唉声叹气、被人吆喝。妈妈常感叹,那日子,真难熬啊。

 

文革后,爸爸的党籍给恢复了,他高兴得什么似的。爸爸对党的感情深得我们不能理解,举个例子:改革开放中带来的负面作用难免被某些人放大,发发共产党的牢骚,如果被我爸爸听见了,他一准说,冒得觉悟!

 

爱看书是爸爸一生唯一的爱好。茶余饭后他总是唏嘘那些线装书的命运,这个时候陪在他身边的就只剩下《唐诗三百首》和叔叔给他买的《古文观止》,那可是他的宝贝。一有闲暇,他准捧着书台阶前灯阳光下地读。很多作品,他都能背诵。我要感谢爸爸,是他自我小就培养了我的悟性,带我走上了喜欢文学的道路。让我在我的学习生涯中,语文一直名列前茅,在后来的工作中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帮助。

 

第二天 ,我收拾行囊,匆匆踏上了回家的客车。

 

推开熟悉的院门,院子里静悄悄的,踏上台阶,走进堂屋。一切是那么安静。家里人都到哪里去了?我轻轻的推开爸爸的房门,爸爸正弯身侧卧在床上,盖着一床薄薄的被子,被子下的身子干瘦……。

 

我的眼前一片模糊,这是那个曾经教我“一望二三里,炊烟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我的爸爸吗?这就是那个牵着我走进校门,叮嘱我“好好念书”的爸爸吗?这就是那个给我烧红薯给我作小推车的爸爸吗?就是那个拿着线装书,一边看前面的插图一边给我讲故事的爸爸吗?这就是那……

 

 我自幼胆小,每逢过年,小朋友都玩炮仗。我羡慕以极。但是我不敢放,只是拿着一板缀满的绿豆大小的小炮,取下一个个在凸出的石墩上锤。可是那小小的“啪”的一声响,远远不及炮仗“轰轰”的声音带给人的快乐。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找来一根小竹竿,细心地把竿身磨光,然后在一头留出炮仗大小的竹孔芯,再用小铁丝把那一头固定。然后教我把炮仗装在竹芯里,手握着另一头,再点燃炮仗,斜举过头顶,这样就既可以放又不至于被炸手。我高兴地照着他的方法一放,炮仗响了,竹棍也被我丢了,人却跑到的爸爸的怀里。我的爸爸……这就是那个教我放炮仗的爸爸吗?这就是那……

 

 我小学的语文课本大多是以《毛主席语录》为内容。有一次,爸爸叫我默写:“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飞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我那个差劲啦,默写得一塌糊涂。爸爸指着书上的“扫帚”问我是什么字。我吞吞吐吐地说“跑掉”。那以后很久,爸爸每次要我拿扫帚扫地,都会笑着喊我“丫头,把你的跑掉拿来吧。”逗得我们全家哈哈大笑。我那幽默的爸爸啊。这就是那……

 

   

那年我十岁,正念四年级。天大旱,秋后我病病歪歪,在村里医生那里吃了几剂药,不见好转。邻居说,小孩子嘛,无妨,使点土方子就会好。爸爸不信,叫妈妈凑钱,用木推车把我推到二十几里外的小镇上,一路上推车“咿咿呀呀”的声音和着爸爸不时跟我说笑的声音,让我感到我不是去看病,而是去走亲戚。到了镇上医院,检查化验。医生说我得的是急性肾炎,再迟来就会转为慢性,一旦转为慢性就很难根治。一上午忙下来,爸爸满头大汗,接下来是住院、打针、爸爸熬药我服药。那时候医院的条件有限,而当时的医疗禁忌是得了这种病就不能吃盐,不吃盐,多难啊。我呢,又只吃不放盐的冬苋菜。爸爸除了变着戏法哄我外,每天还得为我去弄冬苋菜。一个月下来,我病好啦。爸爸却瘦了一圈。最让我难忘的是,他居然每天陪我吃没放盐的淡菜。现在想想,我当时是多么任性,爸爸是多么的为难啊!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面前的这个人就是那个陪我在医院吃了一个月淡菜的爸爸吗?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也许是妈妈的推门声惊醒了爸爸,他睁开眼睛,看着我,一丝笑意浮上了他苍白的脸。我悄悄的抹去眼角的泪水,“爸爸,我来看你啦。”随手把带来的吃的放在他的案头。

 

“怎么又花钱给我买这些,前次的还没有吃完呢。”爸爸一边轻声的说话,一边支撑着坐起来。我走过去想搀他一把,他扬扬手,这就是我爸爸,只要他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他决不依靠别人。

 

 “今天怎么有空?家里人还好吧?不要耽误了孩子。”还是那样习惯的问话和叮嘱。

 

 我点点头,陪他说了起来。爸爸的脸色也渐渐红润,我拉着他的手,手很凉,我再看看他的指甲,剪得还整齐。那种手凉与外面的骄阳极不相称,我把他挽上去的衣袖轻轻的给他放下来,他赶紧自己去扣那衣扣,但手的颤抖却不能遂他心。这次他不再坚持,静静的让我替他把扣子扣上。我的心里一酸。眼泪又掉了下来。

 

 妈妈端茶进来,哥哥丛田间回家,摘茶叶的嫂子也回家了,一家人围过来,说说笑笑的,不久,怕耽误爸爸休息,我们走出了他的房间。和妈妈说起了爸爸的病情。

 

不早了,我该回家了。这时爸爸的房中一阵响动,我赶紧推门进去,只见他拄着两根拐杖,极力的支撑着身子,慢慢往外移,他还是拒绝我们的帮助,可是每移动一小步都那么艰难 ,我明白他想到堂屋来跟我们说话。我马上准备好椅子,放在他的门口。他靠着椅子慢慢坐下,他知道我要走了,眼里是满眼的不舍,嘴里却故作轻松地说“快走吧,不然就没车啦。”我点点头,走了几步,一转身,我看到他眼角的泪花,我又走到他面前,帮他拭干了泪,也给自己拭干了泪,又拉拉他的手,“爸爸,别难过,我过几天又回来看你。”说完,我返身就走。

 

  这次,我没有回头。

 

 

 

《来日不方长》(外一篇)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心中很有感触。对于那些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世界有一种永久的悔,那便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上学的时候,每天牵着母亲的视线渐行渐远,又被母亲的视线牵回家……,没多少时间陪母亲。

 

参加工作后,每天忙于公务,摸爬滚打,也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想想母亲……,偶尔打打电话给她,听听她的声音,听她那一贯的“好好干”,“家里放心”“一切都好”“注意安全”…… 没多少时间陪母亲。

 

成家后,自有诸多家务俗务,要一起打理,更难得回家一趟……没多少时间陪母亲。

 

总以为母亲身体尚好,通情达理,绝对的好说话。

 

总以为来日方长,心里虽是想着“回去陪母亲”,但总是“来日吧。”尔后,今天拖明天,这月拖那月,今年拖来年……。

 

又谁知,母亲在那句习惯的“没事,你忙去吧”之后,是今年等明年,这月等那月,今天等明天……。

 

我们总是想着要信守朋友的承诺,今天这家来,明天那家往,这月来这里,下月去那里,绝不失信失言失礼,办事讲究气度很有风度。

 

又谁知,曾经对母亲的那些承诺,仿佛成了一句“忽悠”……。皆因母亲的那一句

 

“只要你平安。”

 

可曾想过?少一杯茶、一支烟,多给母亲一个电话。

 

可曾想过?少一身新衣、一盒脂粉,给母亲买点补品。

 

可曾想过?少一次聚餐、一次郊游,给母亲买张到自己身边的车票。

 

母亲已是风烛残年,来日不多。我们不能把她当作母亲、当作大人来看待,只能把她当小孩、当晚辈来照料。能牵着她出去走走,看看,能陪她说说话,听她唠叨过去,和她开开玩笑,逗她开开心。这些不是那些支票能够做到的。

 

余光中先生有诗云: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千万不要等到那个“后来啊”,千万不要啊!】

 


最后更新[2008-10-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