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关注的三个问题
深圳市宝安区海湾中学 胡久文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师是这项塑造灵魂和情感工程的工程师。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养情。语文教学是一个灵性的工作,方法无穷无尽,范畴博大精深。语文教学也是一个漫长的战略攻守,没有速成,只有持久,只能在反复的积累、感悟、体验与实践中模糊提升,这个过程有痛苦有乐趣,成功的语文教师一定有恒心和耐心的人。即使是毕业班的备考不仅仅是应试的指导,而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原则问题、根本问题与应试技艺和方法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尤其应该放水养鱼,再精选饲料。水不深,鱼不肥。料不精,鱼不鲜。在这里就语文教学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思考探讨:
一、 我们的语文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
语文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思想灵魂和情感态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十万汉字,无穷的经典作品,无数的先哲思想体系,构成了语文的大观园。无疑,采得的鲜花越多,酿得蜂蜜越醇。每一次的遣词造句,都是学生的思想的行路;每一次阅读体验,都是一次学生的灵魂的独白;每一次观点的表述,都是学生的世界观的展示;每一次写作的实践,都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合。积累得越多,功底越深厚;感悟得越多,修养越精粹。落实到教学上,一是字词句的有效积累;二是范文的精炼品析(内涵挖掘);三是课外阅读的广泛拓展;四是教师的循循善诱的深入引导;五是教学环节、内容的丰富和活动方式方法的多样;最后是才是应试的系统指导和训练。这些过程的安排在七年级起始阶段进行序列化安排最有效,越往高年级越不能放松。总之井越深,泉水越甜。
二、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乐趣吗?
我们的语文教学难道不能“寓教于乐”吗?回答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最适合“寓教于乐”。长期的教学实践迫使我总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感觉语文课堂容易沉闷和无趣?为什么我们也会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回答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遵循人性的规律和文学的规律。语文的教和学的可能会有的九大乐趣是:一是体验人性真善美的乐趣,二是探讨、质疑、表达的乐趣。三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乐趣。四是从内涵走向外延的开阔视野的乐趣。五是教和学两者配合默契的乐趣。六是教师教成后和学生学成后的乐趣。七是欣赏美辞美句美文的乐趣。八是师生良好感情交流和思想碰撞的乐趣。九是丰富的活动的乐趣。我们要努力发掘语文的乐趣,减少违反语文教学原则的行为和方法。
三、 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语文老师容易扮演刻板的形象。这种刻板的成因在于语言文字中充满了道德的教诲和伦理的规范以及来自于对人学人性体悟之后的冷静与淡泊,还有就是中国历史上文史先哲们的无形的垂范和隐喻作用。语文教师容易走向清高自守的个性和封闭的个体感悟的氛围中,不容易在课堂上流露真情和与学生融为一体,也不太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这些学科特征与初中语文教学这一块形成了鲜明的矛盾,甚至是非常有害的。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奉行一句话:不是教书匠,而是艺术家。应该扮演这样的十种角色:一是专业者的角色,在学术上有自己的专长,学识上应该广闻博见,在教学方法上丰富多变,在语言表达上富有感情色彩和文采,在教材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主动者的角色,主动亲其生,爱其生,护其生(借用“亲其师”这个词儿),当他们是自己的家中子女,是弟弟和妹妹,态度和蔼,面容亲切。三是人性化角色,充当心灵的探微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从人性的角度察其颜,听其语,悟其性,了解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愿望,表现出对他们的理解,包括错误。四是活动的组织者,多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与语文有关的活动,让语文课丰富起来,让语文每一堂课过得很快而不是“慢”无天日。五是人性真善美的化身。语文教师要扮演悲悯的角色,要扮演宽容和博爱的姿态,要体现对正义和善良的看护,要表现对假恶和丑陋的不平。六是要学会张场个性和风格,在学生面前你就是个有个性的人,有独特看法的人,有独特性格的人,包括教学上的风格。七是会做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庸俗的人,让学生了解到你和正常人一样有物欲的情欲的喜怒哀乐的反应,有和所有的变通人一样很普通的愿望,而不是高高在上,不通人情世故,与学生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八是做有情人。即一个情感敏感和丰富的人,让学生多看到你活生生的一面,有血有肉,不媚于权势,不惮于邪恶,有同情心,有宽阔的胸怀,有美好的追求等等。九是变形人。即善于变化自己,文学是丰富的,人性是多变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变化自己,每天甚至每一堂课戴上不同的面具,时时给学生新鲜和刺激,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缠绵,时而愤世嫉俗,时而悲天悯人。十是做一个有耐心的人,有教无类,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最后,要强调的是:教好语文,首先要“固本”,也就是广泛阅读,多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其次要“琢末”,也就是提高效能,抓实课堂,传授技能。这是语文成功的两条轨道,缺一不可;两者平衡,教学上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