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中国国四代领袖四个核心动词》
     阅读次数:154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国四代领袖四个核心动词

共和国四代领袖的四个核心动词

 

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归来回到了北京,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了胡主席在出访期间经常用到的一个动词是什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领导核心,各有理论建树,但是语言风格却大相径庭,使用动词有不同偏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四位领袖不同的时代背景和鲜明个性。

 

 

 

开国领袖毛泽东认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论》19378月)。所以,在毛泽东当政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在试图寻找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旦找到了他就要去“抓”。在毛泽东看来,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了。这个“抓”字就是毛泽东执政期间最喜欢使用的一个关键字。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的时候,毛泽东在对中共七大报告作口头解释时说,我在报告里尽量把孙中山的好东西抓出来了。“这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1956年中共八大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虽然举了手,但是并不赞同。1963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关于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坚决打击投机倒把等问题。毛泽东推荐了河北省保定地区结合社会主义教育开展“四清”(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务、清理工分)和湖南省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抓阶级斗争的经验,得出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个关于“抓”的最著名论断,在国外翻译为Grasp class struggle and all problems can be solved(“抓阶级斗争,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19677月至9月,毛泽东在视察华北、中南、华东地区时进一步发出最高指示,“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19694月在中共九大开幕式上,毛泽东谈到国内主要矛盾时这样说:“在几年内,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已经指出了,但是没有经常讲,所以广大干部不知道,所以这一次又来了二次革命,叫文化大革命。是从文化开始的,叫不叫大革命?以后历史学家去做。叫文化大革命也可以,名称叫什么都可以。主要是对上层建筑,机关、学校、工厂,这个工作还没有完,恐怕还要一个时期要认真抓一下。”也是在九大期间,毛泽东一再指出:“一定要抓好典型”、“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指抓典型带一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文革的副统帅、国防部长林彪也非常喜欢说“抓”字。对于政治挂帅,林彪有个形象的说法:“打仗,就要靠勇敢,勇敢就要抓好政治,不突出政治,不抓好政治工作,武器、技术再好,打起仗也会向后跑。”就连周恩来总理也巧妙地借用“抓”字表达了自己的理念。1967年在文革的高潮当中,周恩来在一份文件中十分用心地写了这么一段话:“要拿文化大革命为中心,动员一切力量,狠抓农业及其增产措施,狠抓工业、交通、财贸、卫生、教育等方面工作及其对春耕生产的支援工作。” 这段文字先是以抓革命为起点,之后却笔锋一转一连用了两个“狠抓”,着重点却都在生产和经济,可谓用心良苦。这个动词“抓”字很能形象反映出毛泽东的自信和坚定性格。形象地来说,“抓”就是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与英语词grasp相当。毛泽东口中的“抓”则是抽象意义上的紧紧把握,指特别着重某项工作,抓准、抓紧、抓好、一抓到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加大力度”。

 

 

 

毛泽东逝世之后,在华国锋还沉溺于“抓纲治国”的旧思维的时候,邓小平提出“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早在1975年,邓小平把毛泽东在1974 8月到11月在不同时间、不同场舍、针对不同情况先后提出并重申的“三项指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搞在一起,提出了著名的“三项指示为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起点。其中“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一句的背景是这样的,197411月李先念副总理在长沙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后,向毛泽东谈到1974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毛泽东听了汇报后提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回京后,李先念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传达。1975210日,经毛泽东圈阅同意,在中共中央批转国民经济计划的第4号文件中传达了这一指示,但是并没有放在突出的位置。文件说: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于前一句,“一抓三促”,文件用黑体宇标出标明是毛泽东的原话,而对于后一句,却未特别标出,其中缘由可圈可点。所以,“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应该是毛泽东的指示,但是把“搞”字发挥到极致,却是邓小平的主观意图。邓小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指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大局”。在这个大局下,邓小平要求“把钢铁生产搞上去”、“把教育搞上去”、“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总之要“把经济搞上去”、“把生产力搞上去”。邓小平还用“搞”字这样概括改革开放政策:“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825日)。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认为“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与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正好掉换了一个顺序。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还说:“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无论是“搞”还是“不搞”,充分反映了邓小平一贯的务实思想。“搞”这个字在汉语中的基本意义就是“做”、“干”、“办”、“弄”,还有一层“设法得到”、“ 使…变成”(与英语词become相仿)的意思。也就是说“搞”本身不是目的,“使…变成”后面所跟的补语才是目的。不论白猫、黄猫,抑或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论怎样“搞”,只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才是硬道理。

 

 

 

相比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抓”、“搞”这样爽快、形象并且带有最高领袖气概的字眼,第三代领导核心的关键词就颇有几分优雅、抽象和文科色彩,而且其产生过程也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集体创造。事实上,在邓小平要管100年的既定方针下,第三代领导集体面临的任务就是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于是这“加大…力度”的表达式应运而生,成为第三代领导核心的口头禅。199093日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向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汇报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是最早使用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汇报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提到“针对市场疲软和资金紧张等突出矛盾,在继续实行“双紧”方针的前提下,国务院及时调整了紧缩力度,制定了启动市场、促进生产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生产组织工作,工业生产逐步回升。” 这是我所查到的官方文献中,“力度”这个词最早出现的一次(是否有更早的,欢迎读者提供信息),但还不是“加大力度”。199291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邹家华的讲话中说:“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加大沿海开放力度特别是加快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同时,国务院又决定开放东北、西北、西南的一批边境城市和长江沿岸港口城市、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从此“加大..力度”正式出炉,但在媒体上亦然鲜见。199331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少数民族问题时表示:“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1994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会议,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加大…力度”的表达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此,“加大…力度”就成为了从国家主席、省长、县长到村长等各级领导人讲话、官方文件和报纸社论必不可少的标准用语,并进入十五大、十六大的文件当中,在英语中的官方翻译版本是“intensify the efforts to do (in doing)...”。在“百度”搜索一下,“加大…力度”有15,400,000篇之多,当之无愧的流行语。最有意思的是“加大缩小…力度”的说法,例如 “加大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工作的力度”、“加大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力度”、“加大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均衡力度”、“加大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均衡力度”,这力度到底是加大还是缩小,您可要听好了。

 

 

 

也许正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市场泡沫和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促使第四代领导集体推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与此有关的关键词。2004921日,胡锦涛总书记全面接班的中共第十六届四中全会结束后,《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同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起来,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起来”。原本用于基础设施、水利建设的“夯实”一词在中国政坛闪亮登场。2005年4月15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讨论国家社会发展战略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发言强调,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200610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四节“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中要求“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2007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夯实”一词不仅适用于国内的各行各业,也可以扩展至外交场合。在非洲访问的胡锦涛几乎天天把“夯实”挂在嘴边,“夯实中非友好的基础”。总书记带头,中国的各类媒体上也已经是“夯”声一片:夯实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社保试点夯实个人账户;夯实中国足球“塔基”;夯实生态安全基石;夯实中国女排的基础;夯实中国物流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教师权威怎样从沦陷走向夯实?;夯实中国互联网的地基;制度基石重新夯实中国股市期待转折;用“八荣八耻”夯实青少年道德认知能力;夯实GDP核算基础……。

 

 

 

第四代领导人所说的“夯实”与前面三代领导人所喜欢说的“抓”、“搞”、“加大力度”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论是“抓”、“搞”还是“加大力度”,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要“夯实”,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最后更新[2008-10-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