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首先悲悯我们的孩子
——《让笔下多一些悲悯》作文课的北京版本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写在前面】
这是一堂非常难忘的课,一次非常特殊的公开课体验。
从传统的标准来看,这堂课也许不算成功。因为从始至终课堂上都没有出现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谈不上精彩。比较起自己上过的很多鲜花烂漫激情四溢的公开课,这堂课很平凡。
但是,我自己却为这堂课评了最高分。
这是一堂不像公开课的公开课。正如中国写作协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麟生教授后来在评课中所说:如果不是王君老师课前课中把这些学生“调理”了一下,我们今天下午这几节展示课可能很难展示下去啊……
后来我了解到,来上课的这二十来个孩子是由北京东城区一所薄弱学校的两个班的部分学生拼合而成的。学生语文素质、思想素质的原因,大会组织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导致孩子们一开始非常散漫,给教师教学们造成了巨大阻力。
然而恰恰是因为阻力,这次教学反而呈现出了它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不仅没有“明星学生”,群体综合素质也相当差的“拼盘班级”。学情的现状考验着教师的理念和智慧。
我庆幸自己禁受住了这一次称得上严峻的考验。
因为严峻,所以这次考验成为了一次弥足珍贵的高峰体验。
课后收获了很多赞美。老师们的评价是“非同凡响”,专家的评价是“妙手回春”。我想,这些评价不仅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彰显着一种新的评课理念:看课,不仅看学生和老师的现场表现,更要看学生和教师的现场生成。确实,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堂课的收获不在于让优秀的学生表现出了优秀,而是让后进的学生表现出了进步——而且这种进步是多方面的:有语文素质的进步,更有思想素质的进步。这是一堂本身就在不断成长的语文课: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本身,都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起点并且立足这起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开拓。这堂课不华美但真实且纯粹。
这次作文课设计的主题是关于悲悯情怀。课后,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悲悯情怀首先就是悲悯我们的孩子——不管他们的现状如何,教师都必须要有自信。只有教师的悲天悯人,才能换来课堂上真正的平等对话和学生个性的成长。这也是我把这篇较为另类的实录取名为《请首先悲悯我们的孩子》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个花絮很有意思。后来在评课的时候,一位著名的教授幽默地说:王君老师这堂课很成功,但“瑜不掩瑕”啊,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值得商榷。王君老师多次提到学生的笑,开头批评,中间鼓励,结尾表扬。王老师用笑来捭阖全课,这是老师的高明之处。但是,是不是十二三岁小孩子一看到“悲悯”两个字就不能笑只能愁,一笑就是思想有问题呢?这个教学环节是不是无意之中仍旧暴露了教师的思想霸权和人格霸权呢?
教授笑语盈盈的点拨让我思考良久,至今依旧在思考……
【课堂回顾】
2007年7月16日下午2点30分,北京教育学院602 教室,全国作文教学精品课展示会会场。
将要开始的是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
我走向讲台。没有人看得出我心里的焦灼。在外地上公开课,我从来都是更富信心和激情的。但今天有些不同。我站在讲台上深深地环视了一遍兀自在座位上打闹说笑根本不搭理理老师的二十来个孩子。这种状况也是第一次出现——我是擅长和学生用语言之外的其他方式交流的。往往课还没有开始,学生就会和我成为了朋友。像今天这样冷淡冷漠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我暗暗稳定着情绪,努力微笑着大声地说:“同学们,静一静,上课之前王老师说两句题外话。”几个学生抬头看我,眼神里没有什么表情。
“刚才听第一节课的时候,王老师很忧伤,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这么大热的天,这么快乐的暑假,这么让人昏昏欲睡的中午把大家弄来上课,同学们心中肯定有怨言不是?老师理解,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所以忧伤。第二个原因呢,刚才听课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挺逍遥的,玩手机的玩手机,耍纸牌的耍纸牌,看小说的看小说,聊天的聊天,睡觉的睡觉……王老师是从重庆来的,从西部地区到北京来朝圣的,老师心目中的北京学生好像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有些忧伤。”我没有再说下去了。下边还是有孩子在聊天,但说笑声小了些。大部分孩子抬起头来看着我,脸上有了一点点惭愧。
这次精品课展示有八节,今天下午安排了三节。第一节课是北京本地的一位男老师上的。这位老师的口头表达挺有磁性,但是我至今不理解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在这样高规格的展示课上,后边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但是他就一直心平气和不疾不徐地满堂“灌”着。学生们本就很散漫,这样一来于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乎就没有了。我坐在听课位置的第一排,说严重一点儿,为这位超然于物外波澜不惊的老师心急如焚,为这些超然于课外玩得不亦乐乎肆无忌惮的学生如座针毡。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有了刚才课前的那一番含蓄的提醒,或者干脆说是批评。
我开始上课。我对自己的课本来很有信心。《让笔下多一些悲悯》,仅看这题目,你就可以知道这会是一堂掀起情感高潮的课。我在重庆试讲了几次,分别选择了学习风气最好成绩最棒的班和学习风气最差成绩也最差的班。试讲效果不错,学生的发言质量自然参差不齐,但感动却都是一样的。越在差班,震撼效果越明显。甚至好几次,学生都和我一起泪洒课堂了。可是,今天,我能感动这二十来个冷漠而散漫的学生吗?
很难!这是我观察了这些学生近一个小时后得出的结论。
但我努力告诫自己:不能没有信心!你在讲悲悯,那就从悲悯你的这些冷漠的孩子开始吧!
果然,学生的表现很迟钝。我读完了导语——我的班主任手记《孩子,但愿阿里原谅你们》,没有人鼓掌。而我在重庆,每一次读完,孩子们都很动容,台下总有热烈的掌声响起的。还好的是,课堂的气氛总算渐渐有了一点点肃穆了。但是,最后两排还是有几个男孩儿一直没有停住窃窃私语。
最简单的问题也没有人举手。我请第一排的一个女孩儿起来说说自己的意见,她嗫嚅着半天也开不了腔,在我反复的鼓励和帮助下才挤出了一两个字。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了我的授课题目。我引导孩子们轻轻地深情地朗读“悲悯”这个词语。读了三次,每次都有人在下边笑。我很诧异,仔细听了,发觉许多同学都不认识“悯”字,他们把这个词语读成了“悲文”或者“悲米”。
我耐心地纠正了。我站定,很沉痛地说,同学们,你们不仅不认识这个词语,而且你们还不懂得这个词语的意思,所以你们在笑。我相信,当你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一定会知道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去读“悲悯”才是最合适的。
朗读和点评经典悲悯文段的阶段原本还算顺利,但临到最后一个小步骤时,刺耳的笑声又起来了。我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林清玄的《随喜》片断,推推搡搡了好半天,一个高大的男孩儿才站起来。一开口大家就哄堂大笑了,他的声音有些怪,速度又太快。我很沮丧,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从情感的酝酿来说,已经到了关键的阶段了啊!
幸好如泣如诉的配乐《江河水》具有镇定人心的作用。刺耳的笑声被《江河水》淹没了。男孩儿读得实在不算好,我临时调整了安排,让大家齐读了最后两段。《江河水》悄悄地在涨潮,连北京32度的暑热似乎也被冷却了不少。林清玄的文字很精彩,齐读到最后孩子们居然读出了一些感情,虽然只有一点点,却也足已让我感受到了一些安慰。
之后的发言要顺利一些了,好几个孩子站起来谈自己平日看到的苦人儿。他们发言的声音很小,表达也不算流畅,但显然,这个问题让他们有话可说。
我抓住这个机会,我说,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很感动,因为开始你们的笑声让老师以为你们根本不懂悲悯,现在我知道了,原来同学们是眼中有悲悯,而心中没有“悲悯”这个词语罢了。其实,老师应该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是善良的,只是生活的繁忙喧嚣浮躁钝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也在不知觉中变得熟视无睹冷漠无情了……
专心注视着我的孩子多了起来。一二排的学生脸上的表情已经相当专注了,那几个老是窃窃私语的男孩儿也停止了说笑,抬头看着我,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这些专注的目光慢慢分解着我的焦灼,因为那些目光传达给我的信息是他们的心已经开始融入这个课堂了。我感觉到我的教学契机正在悄悄到来!
我进入了课堂教学情感酝酿的关键环节。我打开视频,那是我亲手制作的一个关于苦难的影片:三十多张感人至深的展示人生苦难的图片缓缓呈现,脍炙人口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音乐似乎从小溪渐渐汇成了大海,把教室淹没在苦难的漩涡里。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但给人的感觉却似乎时间和空间都无边无际。
影片放完了。我不说话,有整整半分钟的时间,让忧郁的柔韧的沉默主宰教室。
从今天中午1点30分到现在,这个时刻,我终于在教室里第一次感受到了庄重。
气氛是压抑的,但这是暗涌,似乎有什么就要喷射出来。作为作文课,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境界。
孩子们开始谈感想,他们的口头表达还是很吃力,但已经有很大的不一样了,因为从他们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真诚的努力。有两个孩子的发言让我很难忘。一个孩子说:“我的心情很失落。”我问他为什么会用“失落”这个词语。他想了好一会儿还是羞涩地尴尬地朝我摇摇头表示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我先请他坐下后,说:“你是不是觉得你自己和他们生活的状态差距太大了,一时接受不了,你没有想到生活还会是这个样子的,你的内心深处为自己不了解生活而失落呢?”这个孩子感激地点点头。还有一个孩子影片放完后就一直低着头,他就是那个一直都在悄悄和同伴聊天的孩子。我走过去,请他发言,他站起来,依旧垂着头,用不高的沉闷的语调说出了两个让我震撼的字:疼痛!我请他抬起头来看着我,我一字一顿地告诉他说:“谢谢你,我记住了你用的“疼痛”这个词语,从第一节课到刚才,老师的心也一直在疼痛,因为我看见你老讲话没有认真学习。但现在,老师的心不再疼痛了,因为我从你的痛中感受到了你的成长。你不仅是一个有着悲悯情怀的孩子,而且你还是一个有着自省精神的孩子!”男孩儿埋着头坐下了,后来,我发现那个孩子,一直到下课,他的眼神都非常专注。
应该说,这二十来个孩子,在语文学习上确实还比较困难。在口头作文的过程中,他们远远不能像外语学校的孩子那样侃侃而谈。他们显得自信心不足,声音很小,词汇很少,思维比较散乱,要让他们把一段话讲完,需要老师多次的鼓励和引导。但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反而密切起来。我慢慢地耐心地追问,从各个角度为他的发言开掘新的角度,帮助他们把一句话变成几句话,再把几句话变为一段话。这也真是一种奇特的体验,如果说最初几个学生的吃力还让我有点儿失望的话,那么后来这种失望反而变成了动力。我鼓励着孩子,也鼓励着自己,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期望放低一些呢?我们为什么要求所有公开课都必须要有特别精彩的发言呢?今天,让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真诚地表达就是胜利。于是,在不知觉中,我摒弃了“表演”的欲望,而真正进入了“对话”的状态。
有一个学生,他很想表达对一张图片的感受,但临到嘴边,说出来却只有一句话:“我看到一个可怜的孩子在地上捡东西吃。”我不急,幽幽地问他:“你还记得那个孩子有多大,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梳着什么样的头发吗?你还记得她的表情吗?你还记得她的眼神吗……”于是这个学生想了想,结结巴巴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把他的一句话变成了几句话。我微笑着赞扬他观察得真仔细,又继续幽幽地问:“你能想象一下这个孩子为什么在垃圾堆里捡东西吃吗?你还能想象一下这个孩子此刻正在想什么吗?你能想想这个孩子的未来吗……”就在这样慢慢的交流中,这个几乎是嗫嚅着说话的孩子,终于在我的帮助下完成了一篇不算精美但比较充实的口头作文。这样的对话很耽搁时间,在过去的公开课中于我是不可想象的。按照一般的做法,当我意识到了这个孩子的困难,我就会巧妙地放弃他,选择另外口齿伶俐的同学来“救场”。但今天我没有,我“坚守”着,坚守着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坐下去的时候都会有成就感。这样的“坚守”让我感受到了幸福。在引导的时候,我很专注,偶尔的一瞥,我发现所有的同学和听课老师也特别的专注。学生的发言确实不算精彩,但却有另外一种精彩在我们的课堂上弥漫。后来我看了朋友为我抓拍的照片,几乎张张都是在和学生近距离地交流,我依旧手舞足蹈,在努力地用体态和手势向学生传达一种力量和勇气。在这些照片面前我长久地回味着,感动于那些原始的拙朴的课堂细节。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要学生呼唤——让他们像鲁迅先生呼唤老天爷保佑保姆长妈妈一样呼唤出来:可以对社会、对苦难、对自己、对上天……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儿的眼睛熠熠发光,想说又不敢举手。我被这束目光牵引,我走过去。我说:“就是你,上节课一直在玩牌,不是吗?可是我现在看到你的目光中有一种热烈的东西,你想向谁呼唤?”小男孩儿天真地看着我,羞涩地挠挠头,底下听课的老师们都笑了,那是一种怜爱的宽容的笑。小男孩儿站起来,没头没脑地就是一句:“我想对妈妈呼唤。”这完全在我也在大家意料之外,教室里又是一阵善意的笑声。小男孩儿结结巴巴地说:“我想对妈妈呼唤,妈妈啊,上了今天这节语文课,你的儿子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不懂事了,他会努力去学习的!”质朴的话打动了我也打动了所有的听课老师。我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说:“小伙子,你不仅对苦难中的人们有悲悯之情,你对自己也很有悲悯之情啊。老师相信你,以后的课堂上,你一定不会玩牌了。”小男孩儿激动地坐下了,把腰挺得直直的。我把最后的一个发言机会给了一个目光一直跟着我但同样老也不敢举手的高大男生,我感觉这个大男孩儿的身上有一种正在爆发的力量。他站起来,力拔山河气盖世的样子,声音洪亮。他说:“我想对那些苦难中的人们说,你们一定要坚强,相信生活,相信自己,努力拼搏!”这是我这堂课听到的最响亮最铿锵有力的发言,我激动极了,我说:“他们一定会坚强的,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帮助他们吗?”“愿意!”大男孩儿响亮地庄重地大声回答我,脸上露出灿烂的自信的笑容。我说:“我从你的笑容中感受到了觉醒和希望,你的笑容是今天老师看到的最美的笑容!”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笑了,所有的孩子和听课的老师也都笑了,我们的教室里春意融融芳草鲜美。这本是一堂以忧郁为主色调的课啊,没有想到,因为师生之间情感的渐渐交融,我却把它上得阳光灿烂了。语文教学,是多么奇妙啊!
到了结束的时候了,我说:
“同学们,开始老师日记中提到的伊朗电影《小鞋子》还有一个翻译名叫《天堂里的孩子》。海淀区民工学校的孩子们是天堂里的孩子,通过今天这堂课,我更看到了你们,更是一群天堂里的孩子——苦难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但是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正视苦难,战胜苦难,超越苦难,这是民工孩子们的心里话,也是我们这个饱经磨难越发乐观坚韧的民族的最强音。同学们,如果这堂课给了你一些感动,请你在课后以“悲悯”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并上传到王老师的网站或者邮箱中。”
我百感交集,觉得意犹未尽。我感觉自己似乎经历了一次涅槃,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我亲眼看到了一群让我担忧焦灼的孩子变成了天使,我自己,也经历了从失望到悲悯再到感动自豪的过程。我的心中涌动着千般不舍。最后,我说:
“同学们,请最后再朝我笑一次好吗?现在你们的笑,是勇敢的笑,自信的笑,是心灵经过了锤炼之后的纯洁的笑,我喜欢这样的笑。而开始上课的时候一些同学的笑,是轻率的笑,浅薄的笑,不守纪律的笑。我不喜欢。王老师决定:忘记那些笑,记住此刻的笑!”
全场掌声雷动。
(2007年7月28日星期六 晴)
让笔下多一点儿悲悯(重庆版)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课间十分钟在教室里放短片《重庆直辖十年新貌》,音乐为《走向新时代》)
【第一部分】 激发——唤醒悲悯之心
(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王老师一直坚持写日记,今天的课就从老师的一篇班主任手记开始,大家想听吗?
生(兴致盎然):想!
师动情朗诵班主任手记《孩子,但愿阿里原谅你们》
(投影展示《小鞋子》剧照)
孩子,但愿阿里原谅你们
我在教室里给孩子们放伊朗的著名电影《小鞋子》。故事很感人: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他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只好两兄妹交换穿一双鞋上学。为了让妹妹有一双自己的鞋子,阿里拼尽全力参加了市里的长跑比赛。他希望获得第三名——因为第三名的奖品就是一双跑鞋。可是在激烈的冲刺中,阿里无法控制自己的名次,他只跑了第一名!而第一名的奖品偏偏不是鞋子。阿里因此陷入了痛苦之中……
这部电影获得了十八项国际大奖,创造了有史以来伊朗电影在美国最好的票房记录。
但是,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孩子们却发出了一次又一次的狂笑。尖利的笑声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我知道孩子们在笑什么,他们笑的是贫困。
我其实应该理解孩子们的笑:贫穷和苦难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平时讲希望工程的故事他们尚且觉得遥远,他们怎么会为印度山村里一名九岁的少年没有鞋子上学而动情呢?他们对贫困没有切肤之痛,所以,他们的眼中就只会看到因为贫困而带来的狼狈。进入他们的视线的,是妹妹瘦小的脚却必须穿上哥哥的大鞋子时的狼狈,是妹妹一放学就飞奔去给哥哥换鞋累得瘫倒在地的狼狈,是妹妹的鞋子不小心落到水沟里去后痛哭失声的狼狈,是阿里因为等妹妹换鞋天天迟到被校长严厉训斥的狼狈,是阿里拼尽了全力却得了第一没有得到第三的狼狈……是啊,就孩子们而言,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故事:居然还有人会为了一双鞋子而痛苦挣扎?!
是的,是很好笑。就在我的班上,即使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谁没有三双以上的鞋子呢?而且,还多半是名牌。
自私、浅薄,冷漠……我从来反对有的人用这样的词语去形容这一代孩子。而今天晚上,在尖利轻狂的笑声中,我却突然地茫然无措起来……
我想问:孩子们,你们到底丢掉了什么?
(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王老师班上的孩子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生:同情心。
生:爱心。
生:对生活的认识,对苦难的认识。
……
师:大家的评价都很有深度。总结起来,老师觉得,班上的孩子们最缺少的是——
投影展示作文课题目:
让笔下多一点儿悲悯
悲悯:
悲天悯人。 以慈悲体恤之心去关注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地去抚慰苦难中的人们。
(指导生缓慢齐读“悲悯”一词)
【第二部分】 省察——咀嚼苦难滋味
师:王老师天天都批改作文,老师特别喜欢读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同学写的文章。你们写友情,那么真诚。你们写亲情,那么深切。你们写青春期朦胧的情感,更是细腻而率真。如果让你们写幻想,你们更是才华横溢。但是,王老师总觉得,你们的笔下还缺了一点儿什么。
同学们,刚才课前部分同学看了重庆直辖十年的纪录片,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我们要乐国家之乐,我们也要忧社会之忧啊!如果我们的视线越过校园的象牙塔,在繁华都市高楼大厦的背后,我们会看到,还有那么多苦难中的人们需要我们去关注,值得我们去书写。而悲悯情怀,自古以来都是成就经典的重要原因。来,让我们读一读几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片断。
生读片断一:
投影展示: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似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引导学生共评:这是著名作家杨绛对一位拉板车的老年车夫老王的悲悯之情。就是这位老王,在十年浩劫中,在自己去世的前一天,把仅存的一点珍贵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当时被打成了右派的杨绛钱钟书夫妇。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段文字侧重刻画老王的眼睛和动作,外貌描写传达出了杨绛心中刻骨的痛。
生读片断二:
投影展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就流下来了。
师生共评:当时朱自清的祖母病故了,父亲失业了,老境颓唐,前途无望。这是一个儿子对困境中的父亲的悲悯之情。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段文字侧重于刻画父亲的穿着和动作。沧桑的父亲的形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辛酸的画面之一。
生读片断三:
投影展示: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师生共评: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段抒情。这是鲁迅先生对上天的呼唤,他呼唤老天保佑他的保姆长妈妈。我们相信,仁厚的地母一定能够听得见的!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最后一段,读出感情)
师: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在艰难甚至黑暗的岁月里,悲悯情怀集中地表现着作家们心中的爱与尊严。屈原曾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青年时代的巴金说:但愿每一个人都有衣服穿,都有饭吃,每一颗心都得到温暖。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随喜》中描绘的场面,同学们也许更为熟悉。现在请看手中的资料。大家最想听哪位同学的朗诵呢?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动情朗诵林清玄《随喜》片断,配乐《江河水》)
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
乞者的双腿齐根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他双手一撑,身子一顿就腾空而起,然后身体向一尺前的地扑跌而去,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
他恒常戴着一顶斗笠,灰黑的,有几茎草片翻卷了起来,我们站着往下看,永远看不见他脸上的表情,只能看到那有些破败的斗笠。
有一次,我带孩子逛通化夜市,忍不住多放了一些钱在那游动的铝盆里,无腿者停了下来,孩子突然对我说:“爸爸,这没有脚的伯伯笑了,在说谢谢。”这时我才发现孩子站着的身高正与无腿的人一般高,想是看见他的表情了。无腿者听见孩子的话,抬起头来看我,我才看清他的脸粗黑,整个被风霜淹渍,厚而僵硬,是长久没有使用过表情的那种,后来,他的眼睛和我的眼睛相遇,我看见了这一直在夜色中被淹没的眼睛,透射出一种温暖的光芒,仿佛在对我说话。
在那一刻,我几乎能体会到他的心情,这种心情使我有着悲痛与温柔交错的酸楚,然后他的铝盆又响了起来,向街的那头响过去,我的胸腔就随他顿挫顿浮的身影而摇晃起来。
生:齐诵最后一段。
投影展示:
我呆立在街边,想着,在某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是无脚的人,如果没有人与人间的温暖与关爱,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走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见到了令我们同情的人而行布施之时,我们等于在同情自己,同情我们生在这苦痛的人间,同情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
(《江河水》音乐忧伤地萦绕,诵读已止而意味无穷)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看到过类似的苦人儿呢?
生:我经常在石桥铺的地下通道里上看到一个盲人,他像瞎子阿炳一样拉着琴,他的琴声如泣如诉,听得让人想掉眼泪,但是他的小盆子里的钱总是很少,非常少!
生:在赛博电脑城外的广场上,还有一位老大娘,她一年四季都无家可归,总是在汽车站附近乞讨。她的年纪很老,几乎走路都很艰难了,让人非常同情。
生:在南坪的步行街上,我经常看到很多畸形的孩子:有的脑袋很大,身子很小;有的没有胳膊,有的没有腿;还有的是全身烧伤的……这些孩子总是孤苦伶仃地在流浪。
生:还有一些孩子更可怜,四五岁就在大街上表演杂技。我看到过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女孩儿倒立起来用嘴咬着木板上的一个凸起旋动身体,非常惊险。听说,许多孩子都是幼小的时候被拐骗出来的,他们真可怜。
生:在沙坪坝和杨家坪我还经常看到一个没有手的人用嘴巴咬着一支笔写毛笔字,他的字写得非常好,比我们正常人都写得好得多,但围观着看热闹的人多,施舍的人不多。
生(义愤填膺地):我在报纸上还看到过民工讨要工资,老板不给,民工就只有跳楼自杀。居然还有人在楼下叫他快点跳下来。
……
师(激情地):同学们,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2.28亿,为世界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直到今天,据最保守的数字,祖国内地还有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有6000万人口属于低收入人口,有2000万儿童失学。在有些地方,供一个孩子读完六年小学只需要100元钱,但是,就是这100元也会要了一家人的命。今年入夏以来,我们祖国的淮河流域遭遇了五十多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三百多人丧身,直接受灾人口达到了1700万……还有病痛,还有战争……同学们,这也是生活,这也是我们的祖国,这也是我们的地球啊!我们是祖国的小小公民,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呢?我们都市少年的笔,是不是除了书写友情亲情幻想之外,也应该饱蘸着悲悯情怀,去描写和思考苦难呢?
投影展示:
都市少年的笔,应该伸出青春的象牙塔,在人世间的饥饿、贫困、疾病、天灾、流血、战争的风风雨雨中去浸润 。
怀着悲悯之心,描绘他们的生活
怀着悲悯之心,感受他们的痛苦
怀着悲悯之心,思考他们的命运
怀着悲悯之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师:下面让我们看一个片子,看完之后口头作文。
投影展示要求:
观看影片,口头作文:
• 请你倾吐——此刻你内心的感受。
• 请你描绘——最难忘的一个镜头。
• 请你呼唤——向苦难中的人们、向社会、向自己、向天地……
师:同学们,我们都是善良的人,只是很多时候这个时代的喧嚣和浮躁让我们的心灵钝化了。相信这些画面能够拨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一根爱之弦。多一点儿悲悯情怀,少一点儿看客心态,希望同学们心中有爱,笔下有情!
【第三部分】表达——吐露良知真情
(生观看影片《苦难——让世界充满爱》,时间五分钟,影片由三十多张感人肺腑的图片构成,音乐为《让世界充满爱》。图片和音乐都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观看过程中,不少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流了泪。看完后教师先不说话,让教室保持半分钟的沉默)
师(缓缓地沉痛地):请用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把你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我觉得非常难受。
生:我的心情很压抑,像堵着一块大石头。
生:我非常震撼!
生:我想哭。
生:我一边看一边骂自己不懂得珍惜。
生:我觉得很失落。
师:是什么样的感受让你用了“失落”这个词语呢?
生:强烈的对比让我失落,我为自己平日里经常发牢骚感到耻辱。我觉得自己真不知道好歹!
生:我也很失落。我居然对生活这么不了解。
生:我觉得自己的心中很疼痛。
师:疼痛!我记住了这个词语
……
师:老师很感动,因为同学们的情感都是发自内心的。那么,现在请你像杨绛描绘老王,像朱自清描绘父亲一样用深情的语言把你刚才所看到的最难忘的一个镜头描绘出来。
生:我最难忘的是一位矿工的手。那双手是全黑的枯槁的,已经看不出皮肤的本色了。手已经变了形,手指的关节很大,皮肤粗糙得像要掉下来一样。那张图片上几乎就只有这么一双黑色的粗大的手,看得我触目惊心。
师:我想起了杜甫《卖炭翁》中的名句:两鬓苍苍十指黑,都是一样的底层老百姓的手啊!请你继续描绘,这位矿工正在做什么?
生:这位矿工正在掩面哭泣。
师:你能想象一下那双手后面的矿工的脸和表情吗?
生:矿工的脸被那双手完全捂住了,但我想,矿工的脸一定和他的手一样黑,他在哭泣,泪水把他的脸冲出了一道道的沟。他的表情是痛苦的绝望的。这位矿工使我想起了这段时间报道得很多的山西黑砖窑事件,那些可怜的民工们被折磨得连精神都不正常了,他们都是走投无路的可怜人!
师:你不仅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还是一个关心时事的孩子。你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使你的描绘更加震撼人心。(热烈的掌声响起)
生:我最难忘的镜头是一位背了一个沉重的巨大的背篓的农村老大娘,那个背篓里装满了干柴。她瘦骨嶙峋的身体被背篓压得成了一个弓形。她脸上的皱纹深得真像刀刻的一样。她佝偻着身体,摇摇欲坠,似乎完全不能走路了。她好像背的不是一个背篓,而是一座高山。
师:是的,是一座高山,是生活的高山。生活对每一个人都非易事,对这样的已经到风烛残年的老人更非易事。
生:我最难忘的镜头是那些眼睛,那些无助的、迷茫的眼睛。从那些眼睛中看不到希望,更看不到热情,只有逆来顺受和忍耐。
师:你能具体地说说某一双眼睛吗?
生:有一幅图片的背景是一个大垃圾场,里边有一个小男孩儿,他面无表情地躺在垃圾堆中,看着天空。他的眼神是空洞的,你什么也看不到。
师:你能想象一下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在垃圾堆中吗?
生:他的家里一定很穷,所以他只能在垃圾场来打工。或者他是一个孤儿,他的爸爸妈妈很早就死了,他只有自己捡垃圾谋生。也可能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被坏人控制逼他到垃圾场来作苦力。
师(动情的):这不仅是一个不能读书的孩子,而且还是一个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得到保障的孩子!
生:我最难忘的镜头是山村小学的一间教室。教室没有屋顶,泥巴的墙已经坍塌了一半,那些孩子们就在这样的屋子里读书。我看到学生们都是站着上课,或者跪着上课,一条破旧的长条形的板凳就是他们的桌子。但是他们上课非常专注,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儿正张大嘴巴兴致勃勃地读课文,他的眼睛发着光,非常努力非常认真的样子。而他们的老师是一个年轻的乡村女教师,一边上课一边还背着一个婴儿,婴儿在她的背上睡着了。这个老师也很专注,他们的脸上都是圣洁的表情。
师:你用“圣洁”来形容这些大山深处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坚持学习的老师和学生,那是因为你也有一颗圣洁的心。
生(包含和热泪):还有一间教室更让我心痛。教室后边全部都是水凼凼和泥坑,可以看出这是一间根本不能抵挡狂风暴雨的教室。可是,孩子和老师们依旧在这样的教室里坚持学习。
生:我记得有这样两个镜头,一个脏得不得了的小女孩儿用一只很短很短的笔在一块砖头上认真地写字,那块砖头居然就是她的练习本。还有一个小女孩儿,也是穿得很破很脏,脸上有很多泥巴,她躲在一间教室的门后朝里边偷看,她的眼神里满是渴望。这一定是一个刚刚失学的孩子在渴望重新回到课堂。
师:同学们,希望工程实施十年来,一共资助了260多万失学孩子回到学校,平均每年20多万,但是,这和全国2000多万的失学儿童的数字比较起来,依旧是杯水车薪啊!同学们,真的,生活有时候是非常现实和残酷的,它要把人打进十八层地狱太容易了。此刻,王老师的姨妈也坐在后边听课,当年,如果没有姨妈的资助,因为家庭贫困,王老师高中毕业后就失学了,就不可能上大学,不可能成为现在这样的幸福的老师……(我哽咽了,教室里沉寂片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生:有一个镜头让我难忘,一个农村孩子趴在一面土墙上使劲地向上望,她高高地仰着头,仿佛土墙的外边有一片美好的天空。一束阳光从土墙的外边射进来,照在孩子污浊的脸上,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
生:还有一个相似的镜头,在闹市中,一个憔悴的大人拥着两个惊惶失措的孩子,这也许是走投无路的一家吧。他们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在他们的头顶上,也有一束阳光照过来,这束阳光让这幅让人揪心的画面有了一些温暖。
师: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叫做……
生:环境描写的烘托。
师:生活有时候是阴冷的,但是只要有爱有悲悯,生活中就总有阳光。同学们请看这两张图片。
投影展示:
“大眼睛”苏明娟八岁和二十岁的照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两张图片上的这两个小姑娘吗?她们是同一个女孩儿。她的名字叫苏明娟。1991年,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拍摄到了八岁的农村女孩儿苏明娟求学的照片,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从此,这个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的八岁女孩儿的目光,就和希望工程连在了一起,打动了无数有着悲悯情怀的人们。十多年来,苏明娟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下终于完成了学业。2003年,苏明娟被安徽大学金融专业录取。现在,她在安徽省工商银行工作。当年的苦孩子,终于有了一个灿烂的前程!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进入安徽大学的第三个月,苏明娟就致信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诚恳地要求自行退出基金会对她的捐助计划,她说: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自食其力了,请把这笔钱用在更需要帮助的弟弟妹妹们身上吧。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的心中又会涌起一些什么样的感慨呢?请你像鲁迅先生一样呼唤出来吧!你可以对刚才影片中的最让你牵挂的苦人儿说,对苦难说,对我们这个社会说,你还可以对自己说,甚至对老天说,让我们最后用这样的方式,为你的口头作文画龙点睛。
生:我想对那些在泥泞的教室里上课的孩子们说:从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浅薄。我敬佩你们!
生:我想对苦难中的人们说:你们一定要相信未来,相信明天,苦难一定会过去,幸福一定会到来!
生:我想对社会上的一些无聊的人们说:你们能够为超女快男去投票,为什么不能把对明星的热情匀一点儿给失学儿童呢!(掌声)
生:我想对社会说:让苦难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并能尽快走出困境,是一个社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掌声)
生:我也想对我们的社会说:你尽快地发展起来吧,让每一个人都有保障,每一个人都得到幸福。
生:我想对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说:你们有实力的,希望你们献出更多的爱!(掌声)
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你的儿子太不争气了,今天这节课后,他一定会变好一些的!(掌声)
生:我想对自己说:珍惜幸福,善待生活!(掌声)
生:我也想对自己说:尽你所能去帮助这些苦难中的人们吧,苦难会让你更加成熟和智慧。(热烈的掌声)
生:我想对所有苦难中的人们说:全社会都在关注你们,明天一定会更好!(掌声)
……
师(激动地):同学们,心中有情,肩上有担,胸中有识,笔下有爱!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央电视台给了海淀区民工学校的孩子们一个尊贵的舞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对苦难,对社会各界的悲悯之情作出了深情的回应。
投影展示:
晚年的巴金说:“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一切真纯的爱都是同情。”
(生聆听录音《农民工孩子的心里话》)
《心里话》
昨天,有人要问我是谁
我总不愿回答
因为我怕被城里的孩子笑话
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
一路鸣着喇叭
不是开着本田就是开着捷达
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
一路都不说话
埋头蹬着板车裤腿沾满泥巴
我们的校园很小
放不下一个鞍马
我们的教室很暗
灯光只有几瓦
我们的椅子很旧
坐上去吱吱哑哑
但是我们的作业工整
我们的成绩不差
今天,有人要问我是谁
我要大声告诉他
我是农民工的子女
是中国的娃,祖国的花
天空更加晴朗阳光更加灿烂
温爷爷为我们题词
希望工程为我们把爱心播洒
不再低头,不再害怕
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要问我最想说什么
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
因为——
是妈妈把首都的马路越扫越宽
因为——
是爸爸建起了北京的高楼大厦
要问我最想说什么
我爱我的北京我爱我的国家
(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开始老师日记中提到的伊朗电影《小鞋子》还有一个翻译名叫《天堂里的孩子》。但愿我们也是一群天堂里的孩子——苦难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但是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正视苦难,战胜苦难,超越苦难,这是民工孩子们的心里话,也是我们这个饱经磨难越发乐观坚韧的民族的最强音。同学们,悲悯不只在人与人之间,还在人与万物之间。如果这堂课给了你一些感动,请你在课后以“悲悯”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并上传到王老师的网站或者邮箱中。
谢谢大家,下课。
投影展示:
悲悯不只在人与人之间,还在人与万物之间。悲悯是情感的一脉活水,有时漾开柔波,有时惊起阵痛。它传递着人世间的温情,呵护着这个世界的美丽。愿你怀着悲悯之心去提升心灵的温度吧,愿你的文字因为悲悯而变得更加温暖而柔韧……
如果这一堂课给了你一些心灵的悸动,请你在课后以“悲悯”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
作文请上传王君老师的作文网站:www.writebar.com (中文实名“写吧”)
(热烈的掌声)
【设计思考】
心中有爱 笔下有情
——《让笔下多一点儿悲悯》初二年级作文指导课设计意图
这次接受任务暑假到北京献课,我毫不犹豫地确定了作文指导课的主题——让笔下多一点儿悲悯。
上什么永远比怎么上更重要,而这样的一个主题,来源于一直积压在我心中的一笔债:我需要在一堂写作课上来庄重地偿还。
作为一名自认为还有些社会责任感的语文老师,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太敢面对学生的写作。
不是学生缺乏才气,有才气的学生还不少。但令人失望的是,透过斐然的文采,我看到的却常常是让人压抑的文字:
一类是文字优美而旨意寡淡的。这类作品篇幅冗长而内容稀少,为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而矫情敷衍,结构曲里拐弯,有一点情节,有一点儿内涵,好读而不耐读,内容十分稀淡。特别是郭敬明的《幻城》之后,相当多的孩子开始尝试幻想型小说创作。但是因为人生体验的单薄,这类小说往往充斥着大量似曾相似的武侠情节,徒有空扬灵动的外表却缺乏真情实感和独特体验。
另一类就是艰深晦涩貌似深刻的。在这些作品中,不少的少年才子们满纸苍凉孤独颓废,一幅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才子们还往往曲折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的成熟。韩寒的《三重门》的火爆掀起了如此的“时尚创作”的高潮。现在哪个班上,没有几个这般愤世嫉俗的“写手”呢?
当然更多的写作是连上面的两种“另类”的水平都还远远达不到,而是停留在流水帐般地复制生活上。总之,纵观现在青少年的写作,相当部分学生迎合了充满了小资气质、小资情调的伪伤感、伪叛逆、伪天真、伪深沉,迎合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面对中学生群体这样的写作现状,我迫切地感受到了责任:写作技巧的灌输和反复操练只是作文教学的末技,我们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是——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我们有责任告诉学生:
中学生的作文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所感觉的范围颇为狭窄,便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悲观,而且就看这小悲观为大世界。(鲁迅语)
中学生的作文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一落笔,就满纸苍凉,很独孤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仿佛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虐待了他丢弃了他。(北大教授曹文轩语)
中学生的作文更不应该是这样的:以叛逆为个性,以另类为时尚,以晦涩和忧郁为流行,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王栋生语)
我们应该让中学生懂得:
中学生作文的天地可以是广阔的:青春话题、公民意识,荣誉和责任,悲悯和同情……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应该是永恒的作文源泉。青年的写作能够展现青春气息而又思考大问题,能够体现胸襟抱负而又敢爱敢恨。如果我们在少年的写作中听到了生命的歌唱,哪怕是苦难的歌谣,他们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无病呻吟和故弄玄虚。
心中有爱,肩上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这才是中学生作文的一种境界——当然,这是文的境界,也是人的境界。
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所以决定上一系列的作文课来改变学生选材较为狭窄,思想较为单薄的现状。这,只是这一系列作文课中的一节。
“沸腾的真实的生活”内容非常丰富,这堂课,我以“悲悯”为内核,以“直面苦难”为内容,乃是因为,这对于生于都市长于都市的学生,最具深刻的现实意义。
至于以这样的方式来上,也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一板块】 激发——唤醒悲悯之心
【第二板块】 省察——咀嚼苦难滋味
【第三板块】 表达——吐露良知真情
我希望教师的亲身经历、经典文本的震撼力、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能构成强大的合力,把学生的视线引出都市校园的象牙塔,带领他们走进人生的苦难,使他们的灵魂受到重重地一击,然后清醒地意识到苦难原来离他们是那样的近,因此唤醒他们的悲悯之情,激发他们心中神圣庄严的责任感,不仅为他们的笔灌注一点儿爱,更为他们的笔灌注一点儿元气和血性。
当然,一节课能够做的毕竟很有限。我期望这是一个开始:学生心灵的温度由此得到了提升,他们的文字因为这堂课可能开始变得温暖而柔韧。
这是一堂引导学生直面苦难同情苦难反思苦难超越苦难的课,我衷心的希望着:
苦难能够给孩子们明亮的眼睛,让他们的心中更有爱,笔下更有情。
(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