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且看苏童点评作文》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作者:陈然   阅读次数:148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且看苏童点评作文

且看苏童点评作文

作者:陈然

  苏童,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以《米》《红粉》《妻妾成群》《碧奴》等作品蜚声文坛,他还有兴趣客串一把语老师?有。在《扬子晚报》组织的一次“作家评参赛作文”的活动中,我们有幸看到了苏童对一组中学生作文的精彩点评。

  虽然是一次客串,苏童却一点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位名作家而敷衍塞责。在他为8篇作文所写的评语中,最短的评语有130多字,最长的评语有480多字,可见苏童是花了大心思的。

  苏童评作文是动感情的。作文本离不开“缘情而发”这个宗旨,作者动了情,评者就不能不动情。也许作家本来就是感情丰富的人,因而也就特别容易被作文中的情所打动,也特别善于捕捉作文中的情。苏童在评一篇题为《逝去的老藤椅》的作文时,开头就这样说:“本文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美文,读罢觉得内心纯净动容。”苏童这里用的是“温情”而不是“感情”,可见苏童对这篇作文的感情类别的定位是很细致的,而这种定位显然来自苏童反复品读作文之后的体味。这种体味进而让苏童“读罢觉得内心纯净动容”,也就是说作文中的“温情”竟然能够荡涤人们心中的“渣滓”,使人的灵魂变得纯洁而明净起来。看来这位不知窥探过、描写过多少人的心灵世界的作家,在一篇中学生的习作面前,真正被打动了。在这段评语中,苏童还写道:“语调柔缓,语言朴素,情感深沉,有娓娓道来的散文节奏,很能打动人。”我想,写这篇作文的学生,当时曾经被打动过;后来,苏童读了作文又被打动了;现在,这名学生读了苏童的点评,肯定会再一次被打动,这次被打动,那是缘自苏童的真诚。

  苏童评作文带着一种好奇心。很多时候,一名语老师更不要说是一位作家,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甚至会带着某种轻蔑和不屑的心理,这样做的结果是:读学生的作文总是觉得很幼稚,无足称道。而苏童不是这样的,他虽然是名作家,阅文无数,不知读过多少经典名作,但是当面对一篇篇中学生的作文时,他却能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去阅读,去评析,甚至是带着一种好奇的、探秘的心理去聆听中学生的心声。例如在评一篇题为《生命的位置》的作文时,苏童写道:“这篇习作的立题很大,谈到了‘生命’,对于一名高中学生,我倒很好奇他们眼中的生命是如何模样;这篇习作的取题很巧,点明了‘位置’,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忽然发现了这个似乎被自己忽略的角度。于是,对这篇习作饶有兴味起来。”在这里,苏童道出了一个写作和阅读的基本规律,即写文章的人要有巧思,无巧思,则文章必平淡;而读文章的人则需心存好奇,无好奇,再好的文章也味同嚼蜡。带着这种好奇心,苏童读学生的作文就每每都能有所发现。他在学生作文《黑暗中的那点光》中发现“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细节,心思巧妙,勤于联想”;在《岁月是戏》中发现“结构上的反复,加上情绪的逆进,令全文凸现整体美感,又回味悠远”。这种评语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口气,有的只是平和、自然和亲切,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兄长在与弟妹们谈心。

  苏童评作文有着敏锐的文体感。一个会评作文的人一定有着较强的文体意识,因为不同的文体,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着不同的要求;而抓住了文体特点,点评也才能道出文章的特色,指出文章的不足。苏童显然是一位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所以他在点评学生作文时,往往一语中的。比如《逝去的老藤椅》是一篇记叙文,苏童特别注意其中的“图景”和“细节”,他说:“文章选取了两个典型的记忆片段,夏夜老藤椅上的纳凉,奶奶说故事我渐入梦乡;秋闲时奶奶躺在老藤椅上,我帮她梳头发。虽然都是极其平常的家庭生活,却在小作者的笔下成了隽永写意的图景。这种效果得益于画面感的细节描写……”这样的点评,不仅让作者受到鼓舞,而且让他明白了写好一篇文章的诀窍。

  真希望中国大大小小的作家不仅能在报纸上评点作文,而且能够下到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中,去指导学生写作文,为学生评点作文。这样做势必会对提高当代学子的写作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作家毕竟是写作的行家里手,他们知道写作的甘苦,也能对写作说出切中肯綮的话。


最后更新[2008-10-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