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穆琳《青玉案元夕》实录》
     阅读次数:314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穆琳《青玉案元夕》实录

众里寻他千百度

——《青玉案 元夕》教学实录

 

执教:深圳市沙头角中学    穆琳

时间:2007112

地点:深圳市沙头角中学

班级:高二(3)班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在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清代学者王国维的话,他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需经历三重境界——(投影)

生齐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此间的第三重境界,便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青玉案 元夕》当中的名句,让我们再次赏读此词——(课件展示《青玉案 元夕》全词)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师配乐诵读全词,生凝神静听,沉醉于词境中,语音落处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在课堂上,老师是不需要掌声的,真正需要掌声的是你们每个人。我想刚才老师的诵读已唤起了每位同学的阅读欲望,下面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请大家自由诵读本词,然后推荐代表为大家朗诵。

(生自由诵读)

师:大家想听谁的诵读呢?

(生推荐两位同学,生1自信地站起诵读,声情并茂。生2见势犹豫,低声说“我可不可以不读啊?我读得不好。”)

师:我们可以向最好处努力嘛!你一定不愿辜负同学们的期望吧?

(生2尝试着诵读了一遍,后三句语速很快。)

师:大家认为哪位同学读得更好?(全体学生推举生1)为什么?(生齐答:他读出了情感!)

师:大家说得好,情感的确是感悟诗歌的第一要义。但是第二位同学也尽了力,他后三句读得匆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深入地分析其间的寓意。刚才第一位同学深情的演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烛影摇红向夜阑的元夕。上次课我们已初步疏通了此词,知道本词上片通过对灯火烟花、车水马龙、鼓乐喧天、彻夜狂欢的描写,展示出了热闹繁华的元夕夜景。下片由景及人,写衣香鬓影、莺声燕语的盛妆艳服的丽人们款款而行,煞拍三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孤标傲世,破空而来,至此我们方知,原来前面的歌舞升平、环佩钗粉都是为了反衬结拍处这个场景,这场追寻。(课件陆续展示)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词的意蕴,下面让我们通过类比阅读,来感受这笔痕墨影间永志弗灭的精魂。课前我们已综合阅读了《蒹葭》、《青玉案 元夕》和《雨巷》,其中《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作品,《雨巷》也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2中拓展阅读之作,我们对之都不陌生。大家分小组进行探讨之后,总结出了各自的发现。通过上交的报告,我看到大家的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我们同学都发现这三首诗中都有一个人,一段情——(课件展示各学习小组的发现)

1小组:三首诗都表达了对心仪对象的向往,对爱的渴望。

2小组:三篇诗作均未提及爱字,却显出浓浓的爱意。

师:请允许我做一个现场采访,请问这两组的同学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3: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诗歌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就拿《蒹葭》来说吧,文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三句,写的是道路越来越难走,也把作者内心对心仪对象——也就是“伊人”的爱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4:我们组想就《青玉案 元夕》来谈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最能说明作者对爱情的坚持。他努力地多次地寻找,经历无数的艰辛劳苦,回首那零星灯火的暗处,却发现她就在那儿,这是一种……一种……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师:好一个少年情怀——我们同学感到难以启齿了。(生笑)分析得不错。让我们继续聆听其他同学的发现。(投影)

3小组:爱情路上障碍重重。

45小组:作者都在寻找一位女子,可是自己却与她有一段距离。

师: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精彩的分析。

5:我们认为爱情路上障碍重重,在《蒹葭》中的表现就像前面同学说的一样,“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令作者头痛不已,伊人却总是在水的那边站立。而《雨巷》中作者始终说“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他却一直没有真正遇到。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做的呢?

5:他只能在雨巷中彷徨,等待着那个姑娘。

师:姑娘什么样子?

5: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却也像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好,《青玉案 元夕》中的障碍呢?

5:作者明明已经寻找“那人”很久了,却总是找不到,也可能已多次擦肩而过。可见他们没有缘分。

师:我从你们的发现中看到了你们组同学悲悯的心。谢谢你,请坐。另外的小组如何阐释“距离”二字呢?

6:我们想从《雨巷》说起,作者说:“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她仿佛永远地消失在我的世界里。

师:“她仿佛永远地消失在我的世界里”,多动情的一句话啊!

6:在《蒹葭》中,作者几次寻找那位女子,而且路途一次比一次艰辛,一次比一次遥远,可以说虽然她近在眼前,却像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办法相遇。而在《青玉案》里,最后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说出了作者一百次、一千次地寻找……

师:“一百次、一千次”?那“千百度”是实指么?

6:不不,应当是很多次的意思。但是到了最后,却发现那个人一直在自己身后,如此近的距离,却没有发现。就像一句话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全体学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师:同学们联想到了泰戈尔的诗歌,你们的思绪跨越了国界!但在《青玉案》中,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申诉和表白。在各小组的报告中,第6组的概括最经典,所以我们把他们的结论放在最后来说。(投影)第6组说“爱,让斯人成为诗人”。他们自己也认为这句话魅力四射,所以在报告中将此句重重圈点出来,在旁边大大地注上“经典”二字!(生笑)他们同时还看到,三首诗寻寻觅觅中带有浓浓的愁绪,同时第1小组和第5小组也发现了这一点。我想请这几组同学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思考过程。

7:嗯……我是这样想的。这三首诗之所以让我们感动,不仅因为它们言辞优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中所蕴含的情感——那一份浓浓的爱意。在我看来,这些诗文若是少了这种情感,就会变得空洞无味,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可正是因为诗人将自己思慕的情感注入了诗中,这诗才真正有了诗魂,而“斯人”才真正成为了“诗人”。

师:你的解析同样经典。(生笑)那“寻寻觅觅”中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

8:我觉得就像上一小组说的一样,带有愁绪是因为有了距离,而又无法逾越。诗中的主人公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与自己的心上人分离,连周遭的景色都跟着愁起来了——我觉得他们都是因为这个而愁。

师:好,下面我对大家的话进行一下总结。大家都看到了一个人,一段情。这个人在《蒹葭》中被称作“伊人”,作者对之执着追寻,九死不悔,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可见一斑。在《雨巷》中她是丁香姑娘,作者彷徨又彷徨,只为能逢着她忧愁的一顾。在《青玉案 元夕》里,作者叫她“那人”,为了她,作者不惜彻夜不眠,“众里寻他千百度”。

可是,这些追寻却只换得一抹清愁,《蒹葭》中秋水漫漫,道路阻隔,伊人飘忽不定,令作者无限神伤。而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本身就已让人心绪如晦,何况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冷漠凄清又惆怅。《青玉案 元夕》里的那人所在处灯火阑珊——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本词中还写了哪类女子,她们是什么样子的?

(生答: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师:当灯火交辉之际,她们都在何处?

(生答:在热闹的地方观灯)

师:而作者所寻找的人却独自立于僻静之处冷眼旁观,这暗示着她是个怎样的人?

(生答:孤独,幽怨,高洁,与众不同等)

师:正如大家所见,与上文云鬟雾鬓、浓妆艳抹赶赴盛会的游女们相比,立于灯火阑珊处的她遗世独立,不合流俗,清寂中流露出几许苍凉。

    以上我们各小组的发现显示了我们同学英雄所见略同的一面。下面让我们再看一些同学们的质疑。(投影)请根据课前预习时各组提交的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对他们的疑问选择作答。

5组:三篇诗作仅仅在写爱情么,还是有一些更深入的感情在?

6组:三篇诗作为何而作?作品中是愁,还是愁?

2组:作品中所写的爱情与当时社会有什么关系?

4组:三诗作者时代不同,为何表达的思想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生分组讨论,整理思路,约6分钟。)

师:大家得出结论了吗?

生:得出来了。

师:哪个小组想先说说你们的高见?

9:我们组想回答一下第5组的问题。在《蒹葭》中作者追寻的那位“伊人”,可能是他心中所爱慕的女子,但是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即便是男权社会,男子也是无法对自己所心仪的女子表白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吧,作者追寻的可能就是那份自由,摆脱专制压迫的期望,让自己的路由自己决定,让自己的未来自己创造。

师:那么这种追寻和期望仅仅在爱情领域有所表现吗?

9:也有可能会突破到社会生活中去。

师:请继续分析其余诗歌。

9:在《雨巷》中,中国已经慢慢走出封建的阴影,但是戴望舒不是很顺利。也许他所爱的“丁香姑娘”真的遥不可及,忧愁、淡雅、与众不同。但不得不提的是,戴望舒所处的时期正是白色恐怖时期,作为革命者的他,因为革命行动的失败而不得不躲在朋友家中。短时期内无法实现革命的成功,让作者感到迷茫与无奈,那朦胧中带有愁绪的“丁香姑娘”应该就是自己所追求的成功吧。

    而《青玉案》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人浮想联翩。这个“她”是“他”吗?辛弃疾寻寻觅觅的女子,孤傲清高,典雅美丽,不入流俗。但我们也应看到柔情似水的辛弃疾也有雄心壮志。处于南宋的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可是忠言总不能被他人肯定、采纳。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孤单无助。但即使他孤独一人,他也没有忘记,没有放弃他的自我。

师:感谢你们组的真知灼见。你们的分析很全面,将第56组的问题融合在一起回答了。

10:我想补充一下这一组的结论。当时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经靖康之变后,偏安于江南一隅。词的上片描写的元夕时的景象,正写出了统治者和大部分人贪图享乐,不思恢复国土的状态。作者洞察形势,欲补苍穹却无路请缨。国难当头,统治阶级却只顾偷安取乐,百姓也多是“笑语盈盈”,而“那人”却不同凡俗,自甘寂寞,她不正是作者的知音吗?

(全体学生振奋地热烈鼓掌)

师:说得好!我们同学想到了“知音”,使我们对词意的理解飞扬到化外的境界。他说的偷安享乐,让我联想到了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与诗中的热闹元夕正相映衬,真是教学相长啊。其余哪个小组还要回答问题?

11:我回答第4小组的问题,三首诗的作者虽然身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激情澎湃地)爱是永恒的主题,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变迁!

师:这位同学真是个性情中人!他用掷地有声的语言告诉我们爱是亘古不变的主题。除了爱之外,三首诗中还蕴藏着什么共同的主题?(生齐答:对理想的追求!)对,我认为理想也是一面永恒的旗帜,高高飘扬在诗性的天空!而辛弃疾正是这样一个坚持理想的人。

(投影)他不是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贪生怕死安于享乐之辈,而是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不入流俗之人。他如陆游笔下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寒梅一般孤芳自赏,又若苏轼意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鸿一样孤独幽怨高洁不染。他胸中有丘壑万千,却不为当权者所容,故而忧愤难当。但他并没有因此便舍弃收复中原的大志,而是将气节操守牢牢持于心中,不为外界纷乱所扰,宁可忍受孤寂,也要昂起高贵的头颅,坚守他的理想,追求他的梦。

现在大家一起看一下,还剩下哪个问题了?

生:第2组的问题——但是刚才已经解决了。

师:那么我们可以沉淀一下我们的思绪了。(投影)

《蒹葭》中的“伊人”,正如同学们所说,可以看作是作者在爱情生活或仕途生活中求之而不得,却又不懈去追求的幻影;《雨巷》作者戴望舒也通过“丁香姑娘”,说出了自己在白色恐怖时期身为进步文人,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与命运的期待和忧虑。而“那人”也恰如梁启超所言,是作者“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的表现,是辛弃疾报国无门,更不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自我写照。如此说来,“她”的身上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可能是作者心中的一个人、一段情,更可能是他们坚守和追寻的一种理想、一个梦。

原来,《青玉案 元夕》中还隐藏着这样的密码。而我们课前所说的王国维的第三重境界,则将此升华,传达的是一种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的哲学意境,此间的博大精深,又非我们这节课可以包容的了。下面让我们将理想与求索继续延伸——(投影)

(生随之齐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

师:诗人们用诗的语言诠释着他们对理想的追寻,你还搜集到哪些与此相关的诗歌或文章?你愿意用诗的形式表现你的追寻吗?请同学们交流各自的战果,当然,我们支持原创!

(生分组交流,约三分钟)

12:我们找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它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诗人对前景感到迷茫和困惑,他彷徨又不知所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说明追求的路上困难重重,作者不禁长呼“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诗的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对现实抱有积极的态度,对理想始终不懈地追求。
师:请坐。这组同学找出的诗歌,是李白《行路难》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此间包含着作者对理想执着的追求和永远的期待。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发现同类的诗歌或文章?

13:我们小组搜集到了一首诗,也是顾城的作品,叫《寻找一盏灯》。要不要……我给大家念一下?

师:大家说呢?

全体学生:要!

13:(全情投入地诵读)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在窗帘后面/被纯白的墙壁围绕/从黄昏迁来的野花/将变成另一种颜色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在一个小站上/注视着周围的荒草/让列车静静驰过/带走温和的记忆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旁边/像金桔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师:真是余音绕梁。其实顾城笔下的这盏灯,正是理想的一个剪影。谁还有其它的发现?

14:我们组总结了最经典的一句,是著名的苏格拉底说的——

师:哦,著名的苏格拉底说的——

14:是哲学家。(哄堂)

师:那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告诉我们什么呢?

14:“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师:言简意赅的论断,不愧为大师级的人物!看来大家找到不了少同类的诗文,在下课之前,我也想送给大家一首散文诗——

(投影)

她,从蒹葭深处一茎清渺的秋歌中走来,楚楚地飘向水之湄;她,从元夕陨落的灯火中走来,水袖云裳,令我瞬间憔悴;她,从斑驳寂寥的雨巷中走来,清寒的季节里轻愁的叹息,晕染出一抹淡紫色的忧郁。

你也看到是吗?她的背影,那么像梦,像我、寻找的传奇……

放开,等于放弃了自己。因而即便是痛,我,依然选择追寻!

(生振奋不已,热烈鼓掌。)

师:请大家在课后尝试写作这类的诗歌,更期待大家能将这种追寻带入你们的生活中去——好,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关于《青玉案 元夕》教学设计上的一点思考

深圳市沙头角中学    穆琳

 

 

    走上语文教学岗位已经三年了。资历尚浅的我,对如何给理科班学生上古代诗词公开课,有点手足无措。诗歌在我眼中,是前人晕染给我们的梦。它有梦的惝恍迷离含蓄蕴藉,它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如梦般宁静幽远又始终光鲜。它提供给我们一种生活方式,在高速度快节奏的现实的社会现实的深圳中难能可贵的令精神得以栖居的方式。如何让生长在“读图时代”里的学生明白诗歌超越时空的美?如何引导学生领会个中滋味?我辗转反侧。

关于主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我们离魏晋风度已远,离唐风宋韵已远,离北岛、顾城那白衣飘飘的年代已远。但我们依然可以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意。我们寻求着教学中诗意精神的回归,我们也可以试着去让学生寻求,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诗意。由此我想到,追寻本身正是诗歌中最有说服力的主题。以《青玉案 元夕》一个点为支撑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便不如以“追寻”一条线为支撑更能突显这一主题的意义。因此我将学生初中学过的《蒹葭》,高一读过的《雨巷》和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的新课《青玉案 元夕》三首诗串起来,试图通过类比阅读,向《蒹葭》和《雨巷》借力,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青玉案》字里行间的坚守和追寻,化解那孤高的沉重。

    正是为了配合主题教学的需要,我特意回避了惯用的“介绍作者——诵读诗词——分析文意——鉴赏写法”的常规教学思路,单单拈出“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与《蒹葭》和《雨巷》结合起来加以延伸和拓展,逆向推到诗人身上,再知人论世。我认为这样做并不是“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而是可以开辟出另一重天地,在相辅相成中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关于方式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的领悟和学生的想法相去几何呢?我们都是读者,都有权力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我固然为我的设计沾沾自喜,可一旦我越俎代庖大包大揽,那么课堂上将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我的语言也将因为它的强势性,注定成为与学生相去甚远的语言。这样非但辛弃疾的《青玉案》,甚至“追寻”这一主题本身,都会成为苍白的符号,像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一般,在学生眼中看来,带着权威的光环,却难免给人死气沉沉之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语文教师们是真正意义上带着镣铐跳舞的人。常常,我们面对着像闰土菜地一样寂静无声的课堂,看着学生们沦入阿Q一般无力反抗惟有由一星半点的课上神游来获得精神胜利的境地,我们自己的热情便也熄了大半,脸色也孔乙己似的青白了起来。如此,学生离教师越来越远,学生离语文越来越远,教师也越来越没有上课的激情——结果,“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我需要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构建和生成的课堂,我需要的语言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懂。因此我在布置课前预习时,留下很多空白让学生进行讨论,只提出要他们把三首诗读,读,再读,然后总结出他们的发现,提出他们的疑问。其间我也很忐忑,担心他们的兴趣不在此敷衍了事,担心他们阅历尚浅积累有限,但学生被给予充分信任之后迸发出的求知的热情让我感动。同时打破古今跨越时空的诗歌大串连的方式也让他们觉得新鲜,他们甚至有了把自己的作品也串连起来的愿望,有些学生主动提出要我“支持原创”……可惜的是,公开课上他们的原创作品未及展现。

关于追寻

    原来,总可以姹紫嫣红开遍——

    2007年,昆曲600年华诞之际,我用自己粗陋的文笔班门弄斧地在方家面前诠释着“寻梦”。原来,我们所追求的最纯净的诗意,我们所需要的最纯净的语言,都离不开纯净的人本身。但愿我们能成为这样的人,但愿我们能教出这样的人!但愿,我们能拨开迷雾,继续追寻……

 

 

 

 

 

                                                     2007113

 


最后更新[2008-10-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