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冷晓红频道
文章标题: 《冷晓红散文复习课实录》
     阅读次数:445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冷晓红散文复习课实录

                  披文入情,掌握规律

——散文阅读方法探究

                               深圳市教苑中学   冷晓红

                               授课班级: 高三9

                              时间:20071028

 

               特级教师陈继英点评

 

一、教学设计说明

  1、在高三的复习课中,使“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中落到实处,着眼于高考,而不仅仅局限于高考,让学生勤于思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2、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方法,探索散文规律。

3、选材方面,选取饱含“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能给人以积极向上动力的美文,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领会“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的要旨。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众多的材料中,学会披文入情,抓住要害,抓住实质,探索散文阅读的规律。

 2、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速读、品读、朗读、默读阅读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散文的阅读规律。

 2、渗透“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审美教育。

四、教学难点

 1、如何披文入情,找到散文的“神”。

 2、培养学生整体驾驭散文的能力。

五、教学实录

(一)有关知识的梳理

 1、导入本课:教师(打出ppt课件)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披文入情,掌握规律——散文阅读方法探究”。请问同学们,散文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齐声:形散而神不散!

师:地球人都知道,是吧?(全体笑)散文的“形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它的内容非常丰富。

师:“形散”是内容非常丰富?

1:取材丰富,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师:(ppt课件)“形散”指散文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还在于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写人写事写物写景。而“神”就是指它的内在实质、内在的精神,它是“聚”的,不散。散文的中心=散文的“神”+作者抒发的强烈情感。

 (二)授之以“渔”——从具体的阅读中,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散文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它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社会、人生、自然,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它都可以收罗进去,面对这样的题材,我们怎么去披文入情,通过阅读文字来掌握它的“神”呢?近年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基本上选的是散文。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能够釜底抽薪?我们掌握了这个办法就能够解决绝大部分的阅读问题。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今年广东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值为15,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个规律,可以保证至少得10分,有没有可能?

生齐:有!

师:我们从哪里去找途径呢?

生:沉默。

师:不太好找?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来学习,看看这一招到底管不管用。冷氏秘诀(大家笑)。第一,我们看外在的圈子,里面是作品写的人、事、景、物。第二个圈子是环境,第三个圈子是作品里写的其他的人、其他的物。最后,我们通过这三个圈子里的东西,把作品内在的东西拧出来,这就是中间的第四个圈子,作品的“神”——内在精神、本质、道理。

   

“阅读”,“阅”就是浏览,“读”就是读出声来,你也可以默读,在心里出现声音。请大家看材料一《总想为你唱支歌》,先不要看文后的题目,速读全文两分钟,可以一目十行、五行,不行的刻意三行,整体把握全文。开始。

生齐:看文章。(2分钟)

师:时间到。(黑板上画出第一个圈)(调侃)语老师圈画得像数学老师那么圆,不好意思。(问大家)《总想为你唱支歌》写了什么?

生小声:写了大西北。

师:什么?大声点。

生齐:大西北。

师:好了,大西北,(写在黑板上的圈子外面,比照着ppt上面的右边圈子)就是这个大圈子。有没有同学没有读出来?如果有请举手。(扫视全班)

生:沉默

师:第二步,仔细品味,感悟作品形象。(ppt显示)现在请全班把全文认真读一遍。我经常告诉大家,读文章一定要连什么一块读?

生齐:标题(题目)。

师:对!“总想为你唱支歌”,预备,齐!

生齐:(放声朗诵)“总想为你唱支歌……”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学生读错字读音:躜zuán ,

 5分钟后)

师:读完了,平时我们要放声的读这一遍,但是做卷子的时候是不能出声的,大家应该在心里默现声音。因为我们主要是通过这一遍掌握它的意思。大家看看,写了大西北的哪些东西?

(生思考)

2:写了大西北的“左公柳”、“民勤人”

师:(边写进圈子边问)还有什么?

2:“胡杨林”。

师:(边写进圈子边问)胡杨林,活的还是死的?

2:死的。(生齐笑)

师:死的胡杨林。还有别的吗?

生齐:戈壁石。

师:戈壁石,写在圈子里面还是外面?这可是个大问题。

生齐:外面。

师:为什么?

3:是从大西北带回来的。

师:它是属于大西北的,为什么不写在圈子里面?

3:因为它已经被带回来了。(全班大笑)

师:哦,这是第一个理由,请坐下。(问全班)还有别的理由吗?

4:带回来的戈壁石使作者想到了大西北,每看一次戈壁石,就等于每看一次大西北。

所以戈壁石成了大西北的象征。?

师:很好!(在圈子外面写出“象征”二字),它是大西北的象征,还写了别的没有?

生齐:南方。

师:南方吗?

生齐:南方的天地!

师:哦,南方的天地,写进左边的大圈子。幻灯片上的“环境”圈子有没有?

生齐:没有。

师:没有就不填了。现在找最核心的这个圈子——“神”的内容。右边这个圈子里的东西都有的内在的东西是什么?左公柳有,民勤人有,死了的胡杨林也有的。

生齐:顽强。

师:你们统一回答呀。(写入中间的圈子)这两个字太单薄了,还有吗?

5:向命运抗争。

师:还有吗?

6:悲壮。

师:请问悲壮是一种精神吗?悲壮是这些精神总体表现出来的状态,它应该写在这个圈子的外面。

师:第三个步骤。看题,第14题、15题的(1)(2)小题、17题,大家分成四个大组,每组共同讨论,各选一个题,先选先得。

生:开始讨论。师依次分题。

3分钟后)

师: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7(第二组代表):它们都需要向命运顽强的抗争才可以活下去。

师:(指着中间的圈子)它们都有顽强、向命运抗争的精神,都在这里,多简单!

   我们先答第17题,文章最后写道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8(第一组代表):深化主旨。

师:如何深化的?

8:通过写戈壁石写出了大西北顽强的生命意识。

师:这个石头有顽强的生命意识?意思表达有点问题,你们再商量一下。

   15题的(1)小题,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9(第三组代表):他走一趟大西北就会被大西北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他在城市生活里不能体会到的。

师:北方也有城市!(全班笑)答题注意抠字眼。

10:因为现在很多孩子都在溺爱中长大。

师:就事论事,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0:因为南方的气候等很温和,而北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它呈现出来的顽强精神,会使人变得坚强起来。

师:答案没有问题吧?有异议就请举手。(扫视全班)

   现在看15题的(2)小题,你们的代表呢?

11(第四组代表):我们的答案是用南方的天地来反衬大西北的顽强和大西北坚强的生命力。

师:反衬是作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第四组):温室般的南方,没有大西北恶劣,所以人们在南方就不能经受到大西北的考验和历练。

师:答案满意吗?(生满意)好,第17题你们商量好没有?

13: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活得这么精彩,说明它代表了大西北人民的精神,它的生命充满了希望。(生齐笑)

师:我们喜欢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往往说“我多想再去那个地方一趟!”或者“我做梦回到了某某地方”或“我什么时候能再去一次哪个地方噢”。可是“我”天天要上班,没时间去呀,怎么办?从那个地方带个东西回来,然后每天盯着它看,看它就是回一次那个地方,对不对?那你们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

生齐:对大西北的感情。

14(第一组):表达了作者对大西北的热爱,赞美,依恋等感情。

师:对!请看标准答案。一一检查一下,刚才大家的答案都对了吗?

(用ppt显示,对答案)大家都答对了!这么说来,这个题目不难,心里想:出题那哥们,多出点这样的题目吧。

(生齐大笑)

(三)课堂练习,巩固方法的掌握。

师:现在请全班同学阅读第二个材料:广东省2007年高考材料《泥泞》。请大家按照刚才的阅读步骤一步一步来:第一遍整体把握;第二遍仔细品味,整理好几个圈子里的内容;第三遍看题做题。时间一共是十分钟。

(全班学生阅读,教师巡视)3分钟后

师:现在看完了吗?

生齐:好了。

师:哪位同学到前面来填圈子里的内容?(生举手)好!你来。

15:边填边问:能不能填泥巴?(师笑)

师:请回位。(问大家)能不能填泥巴?

生齐:不能!

师:泥巴是小块的,泥泞则是大片大片的。文章标题是《泥泞》,“纯白的雪”能不能填在这个右边的圈子里?

生齐:不能!因为它是其他的物。

师:对,应该放在左边的圈子里。中间这个圈子里的内容是什么?

生齐:不屈不饶,忍辱负重,博大。

师:泥泞本身就不屈不饶,忍辱负重吗?你在泥泞走,是忍辱负重;趟过了泥泞才是不屈不饶。泥泞本身是什么?这个圈子到底该填什么?

生部分:肮脏。

师:精神实质!

生齐:苦难,屈辱。

师:对了!下面看题。第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请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一起来看。

   文章一开始写什么?起什么作用?

生齐:写雪,衬托的作用。

师:我们一起看开始写泥泞的段落。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生齐:童年。

师:带给作者什么?

生齐:快乐的回忆。

师:再往下走,第二个点,写了什么?

生齐:想起俄罗斯。

师:泥泞给俄罗斯什么了?一起回答。

生齐: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师:还写了什么?

生齐:“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

师:精神实质是什么?

生齐: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

师:综观全文,一共写了三个点,我们把这些整合起来,就是17题的答案。

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15:作者的意思是:我们不会刻意去制造苦难和屈辱,但是在现在这种温室般的生活中,或者说温床般的社会里,我们渴望有些障碍来让自己警醒,给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和勇气,让自己得到磨练。

师:是不是很容易?

生齐:是!

师:今天我们一节课搞掂两篇散文,做了这么多题,发现只要掌握了方法,散文阅读不是我们说的那么难。

   以后我们还会一起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

(四)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学海导航》上的文学文本阅读第123段。大概半节晚自习的时间。

    下课!

 

教学后记:总体感觉成功。但是因为课堂的容量太大,第二个材料课堂练习的时间有点紧,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感觉有点不够。不过课外练习可以弥补这个缺点。

 

 

 

教学后记:

                 探究高三阅读复习课的个性特色

                     深圳市教苑中学   冷晓红

 高三复习,时间紧迫,新课程改革能否适应于高三学生的现状?如何实现“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三维目标?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主客体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教无定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针对已有的学生,现有的设备,找到适用的教学素材,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出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阅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然而,教学有法。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试图找出一条适合于自身特征和现有高三学生特征的教法与学法。探索过诸如问题模式、发现模式、朗读模式、训练模式,甚至是几种模式结合的“迷踪模式”,结果都不是太理想。

学生不同,方法也必须有区别。“问题模式”,不适合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会问得他们发烦;“发现模式”,对于中等水平学校的理科的学生来说,根本发现不了文章中的问题;“朗读模式”,读得很好听,但关键在于读完了懂不懂作者的意思,会不会做题;“背诵模式”,高三没那么多时间;“情境模式”,要启发到学生进入状态,下课铃声差不多已经响起;“讨论模式”、“自学模式”“网络模式”等都只能适应模式创立者或者演示者所带的学生。

我在设计“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这个知识点的复习课时,考虑到多年来高考的选材特点和现有学生的实际,选定了2007年高考的两则材料——全国一卷的《总想为你唱支歌》、广东卷的《泥泞》。这两则材料难度中等,都饱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两篇作品都从大自然感悟出的“顽强”“向命运抗争”“战胜困难”等精神品质,歌颂了人性坚毅之美。语言精当而富有意蕴,情感健康美好,能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两篇材料,一篇做规律演练,一篇当堂练习。

上课前,认真分析学生现状:生物班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牢固,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得出既要切合学生知识,又要注重课堂效率的基本原则。定下了一个知识目标:让学生在众多的材料中,学会披文入情,抓住要害,抓住主旨、实质,探索散文阅读的规律。渗透两个能力目标: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速读、品读、朗读、默读阅读方法;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一个情感目标: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精神启示,领悟作品的“顽强”“向命运抗争”“忍辱负重”“坚毅”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授之以渔,实战演练”的教学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在相互讨论中感悟;思考中阅读,在感悟后的语言表达中升华。尽量做到教之有物,教之有序。

首先,由学生们都熟知的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切入,顺蔓摸瓜,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阅读,从散文的散“形”入手,挤出它内在的“神”。

第一遍,快速“阅”——浏览全文,整体感知,看出文章大体写了什么。第二遍,大声朗诵,一字一字的读出来,具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的形——外在的人事物。之后思考:这些外在的人事物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披文入情,探究讨论得出结论,文章的内在“神”也就自然浮出水面。再启发进一步的思考:除了大体上写的整体之外,还有别的人事物吗?它(们)取什么作用?第三遍,再带着思考题阅读。

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第一遍浏览之后,所有学生很快就看出《总想为你唱支歌》写的是大西北。第二遍,通过朗诵,探讨,找出了“左公柳”“民勤人”“枯死的胡杨林”“戈壁石”这四个形象,通过画圈,明白了各自的位置所在。紧接着,就很快找出了前三者共有的内在品质——“顽强”“向命运抗争”。接下来探讨“戈壁石”的位置,得出它是大西北的 “象征”。第三遍带题目思考阅读、讨论,把答案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学生们喜欢这样的阅读课。第一,因为这个方法对他们高考管用,而且不难掌握。第二,易懂易记,它不只是停留在概念化的“形散神聚”的理论层面,而是有具体步骤可以操作。第三,披文入情,让他们尝到了散文朗诵时的语言美,也感悟到了作品所表现的“顽强”“向命运抗争”强大的生命力。对答案时的成功的喜悦,激励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第二篇材料,意在让学生们自己运用方法,读懂散文,再思考07年的高考题目,做出答案。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高考设题的用意,主要是考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文章读懂了,答案并不难。能力提高了,问题就解决了。

阅读研讨课结束后,课后练习让他们进一步巩固这个分步骤阅读,画圈理解的方法。

散文有散文的特色,诗歌有诗歌的特色,实用类文本有实用文本的特色;城里教师有城里教师的优势,乡村学生有乡村学生的优势;北京教师有适合北京学生的教法,深圳学生有适合深圳学生的学法;重点中学有重点中学的教法,普通高中也有普通高中的学法。

实践证明,新课程标准,遵循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认真探究教学的规律,构建出符合自己和现有学生的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它就不只是完全适合高三学生的学习,而且对高三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实际的帮助作用。

 

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评课(实录)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刚次听了一节颇为精彩的语文课。我认为冷晓红老师的这一节课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定位准而高。这堂课立足高考而高于高考,他的选材和指导着眼近几年的高考实际,按照《高考考试说明》定位散文的教学目标,同时他又不局限于高考的一般技巧,而是时时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这样就从人的发展角度,指导了学生的学习,可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学设计有课程眼光,这节课不是一般的照本宣科,而是自己组织材料设计课堂教学,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散文,构建相对独立的散文阅读体系,并且适合学生和高考的实际,这是需要一定学养的。

第二,符合高考新理念。我们大家看到,老师在教学中,不是一般的按高考辅导的形式组织教学,而是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体验,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指导与点拨,课堂的知识和规律均具生成性的;教师始终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注重学法指导和教师作用发挥,不是简单含糊的一味说好,而是及时有效地干预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

第三,教师语言状态好。

    教师的精神状态好,一看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有精、气、神。用语幽默、态度亲和。站在课堂师生合作很好,语言干净利落,富有感染力。

第四,教学过程组织,做到了“有序”“有物”“有方”。

课堂上三个教学环节,有条不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用了2007年高考的两则材料——全国一卷和广东卷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一则用于方法的具体生成和指导,一则用来做课堂练习。课堂的切入角度好,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角度切入,自然地引出阅读规律。

问题的设计有层次,①散文的特点是什么②怎样读散文③作品里所有大西北的“左公柳”“民勤人”“枯死的胡杨林”有什么特点。一环扣一环的步骤,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始终有方法的点拨、指导;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

第五,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程度高。反映了老师平时的教学对学生训练有素。

第六,富于教学机智。师生在讨论《总想为你唱之歌》的外在形象时,对戈壁石形象的处理,教师机智的提出“戈壁石”该写进圈子里还是写在圈子外面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而明白戈壁石的作用,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在练习《泥泞》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泥泞的”特点是不是“不屈不饶、忍辱负重”,让全体学生很快得出泥泞是“苦难”“屈辱”的象征的结论。

     总之,这是一节好课。如果从更高标准要求,设计问题的思维难度尚要加强,这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谢谢大家!

 

学生评课:

    散文阅读一直是我的弱项,从上了冷老师的“披文入情,掌握规律”这一节课后,对高考设计的散文考题与解题技巧,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我的语文阅读是一个大帮助。

                            ——高三9班 刘嘉恒

中国有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用它来形容这节课再合适不过,短短的四十分钟,我已经懂得了如何在散文阅读长河里去“渔”,也对阅读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我以后会在具体的阅读中得到更多的“鱼”。

                        __高三9  江丽姬

平时做“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我都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在老师上的这节课里,我有了自己的做题心得,学到了阅读三步技巧:通读——整体把握,细读——找出作品写的人事物,读题思考,组织语言作答。

                                                   ——高三9  陈峰

阅读从来就是我的弱项,以前答题时,看到题目想到什么就写下去,结构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上了这节课后,我觉得自己对阅读有点感觉了。老师教我们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写了什么之外人事物,都列在几个模块上,再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答题的感觉很快就有了,一下就能抓住阅读的中心。感觉阅读一下子就简单了。正确的方法,对理解文章太有帮助了。这次月考我的阅读分数立马飚高。

                                           ——高三9  段正益

 

 

 

 

 

 

 

 

                     

                             


最后更新[2008-10-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