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田沁鑫调戏李尔王》
     阅读次数:117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田沁鑫调戏李尔王

“反动”透顶绝对“穿帮” 田沁鑫调戏李尔王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
2008-10-23
 来源:南方周末

 

看完话剧《明》,最鲜明的印象是明亮得晃眼的舞台。《李尔王》的故事被搬到了中国的明朝。所有的阴谋诡计都在雪洞一样的舞台上演。跟《明》相比,《李尔王》里的贪婪、嫉妒、阴谋像童话。
《明》的编剧是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的前身是当年明月在网络上的热帖。诙谐戏谑的网络语言被当年明月写进剧本里,“超文本链接”随处可见,插话、“跑题”、提到“锦衣卫”、“东厂掌印太监”、“凌迟”、“就藩”都要做一番名词解释。多和声叙事,众口喧哗。熟悉明朝典故的当年明月,把明洪武皇帝、建文帝、嘉靖帝、永乐大帝分别对应成《李尔王》里的老国王和三个公主。作为国家话剧院“莎士比亚国际戏剧节”的开幕戏,《明》必须跟《李尔王》建立起关联。
导演田沁鑫把当年明月的剧本做了三段式处理,开头和结尾忠实于剧本,中间变成演员在角色内外跳进跳出的戏中戏。
大幕拉开,16位或者一身明黄或者一身大红的皇帝鱼贯而出,自报家门:
“我是皇帝。皇帝,就是朕、寡人、天子、龙、头头、老板、老大、拍板兼盖章的,一言九鼎的,总而言之,是说话算数的。
“我拥有最庞大的船队,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具体有多大,自己去想。我的船队有两万多人,上千条船,纵横四海,周游天下,什么都做,就是不做生意!”
中间部分,演员把黄袍卸下,皇冠摘去,露出眼镜和牛仔裤,演起戏中戏:老皇帝在传位大计上犹豫不决,拿《李尔王》的剧本作参考,与皇子、谋士、大将军、太监、锦衣卫们把《李尔王》扮演一遍,但很快就演不下去,“一个写剧本的,连乡长都没干过,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
剧组特意找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何云伟来上课。去年一南一北两部荒诞搞笑话剧《秀才与刽子手》和《两只狗的生活意见》里的主角郝平、陈明昊演戏份最重的老皇帝和三皇子。演大皇子的是吴国华,吴国华是顾长卫新电影《立春》里那个背普希金的诗,一心追求王彩玲的诚恳的切眼皮胖子。
一番父子斗法、兄弟反目之后,争权的、夺位的各就各位。老皇帝没有像李尔王那样心疼而死,相反,他笑到了最后,找到了理想的继承人。而之前种种的阴谋诡计、自相残杀也被升华成粹炼一个伟大君主不得不有的涅槃。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和范宽的《临流独坐图》被切割成若干局部,每个局部都被绘制在巨大的有机玻璃上,戏结尾的时候,这些有机玻璃从舞台的穹顶缓缓而降。伴随着一段永乐大帝的颂词,16个“皇帝”隐身在山水间,一一退场。
这样编排明朝行吗?排戏之前,田沁鑫特意带着主演去了南京的明孝陵。当时明孝陵正在装修,田一行去拜了朱元璋的坟冢,还请回一张朱元璋的画像。画像上的朱元璋高颧骨、长下巴、大鼻子、金鱼眼、满脸麻子。这是野史上的朱元璋,正史上的朱元璋是个慈祥的老爷爷。但有一说,在朱元璋之前,中国皇帝画像长相雷同,因为都是写意作品,美化在所难免。朱元璋之后,每个皇帝究竟长什么样才一目了然。又有一说,朱元璋曾经因为画师据实作画把他们杀头。但不管他愿不愿意,他大下巴的画像在后世广泛流传,以至于今天即便在他的陵墓也只能买到这个版本。
习惯于演戏之前先拜台的田沁鑫,每天都要在这个画像前烧炷香,有时候还供上几个桔子,一个紫砂茶壶。
2008年10月10日到15日,《明》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之后转场上海、长沙等地。
李尔王在荒野成长
南方周末:《明》是一个命题作文吗?
田沁鑫:把莎士比亚的名著《李尔王》做成中国的《明》,这个创意是制作人李东的,我帮他完成这个创意。
南方周末:为什么《李尔王》要变成《明》,而不是《唐》、《宋》或者《清》?
田沁鑫:明算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农民起义出来的,比较有中国的代表性,明是中国白银储备最多的时期,一些书上说白银储备相当于现在的美国。郑和七下西洋,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这支舰队就相当于航空母舰。
南方周末:当时你脑子里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田沁鑫:故事已经被《李尔王》的结构固定了,就是一个老王和三个候选的继承人的关系,我们只是把三个女儿换成三个儿子。
南方周末:但这个故事可以有各种讲述的角度,比如可以讲成父与子的关系,可以讲成权力的争夺战,甚至可以做成两种民族性格的对比。
田沁鑫:我和编剧当年明月达成的共识是,我们这个戏还是要讲一个励志的故事。我比较关注成长。
我认为李尔王因为一时的冲动,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和国家的全面动荡和灭亡,最后他心痛而死。在李尔王颠沛流离中,他不断在做自我反省。之前他之所以多变是因为他拒绝成长,当他失去了所有的权力之后,才被迫真实。之前,权力是他头顶上的光环,做人是不该戴着光环的,但李尔王时时刻刻戴着光环,而且不自知。
当李尔王走进中国,走进明朝的时候,他不是国王了,他是天子。我平时很少关注宫廷里的事情,因为排这个戏才去了解宫廷,发现原来在中国当帝王也很不容易,列祖列宗在传位的问题上格外地慎重。他们第一不会像英国的国王那样分割自己的权力,第二不会凭一时兴起选择继承人。
在江山面前皇帝也是过客
南方周末:如果把故事侧重点放在成长上,那三兄弟的尔虞我诈就是成长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了?之前这个戏都是在讲兄弟自相残杀,结尾又把胜出者的品格归结为“从不躁动,始终坚定,始终执著,始终前进”的“光辉人性”。你自己觉不觉得这个转折太突兀了?
田沁鑫:帝王之术不是人人都懂的。我觉得你有这样的想法很好。
南方周末:尔虞我诈的流氓逻辑,到后来,16个皇帝都隐没在淡雅高远的山水画里,仿佛成了古之圣贤。这个转折实在是太突兀了。反差太大。
田沁鑫:这恰恰是这个戏的特点。在江山面前所有的人都是过客,皇帝也不例外。
这个戏的开头和结尾都在说中庸:有这样一条道路,它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对,也不是错,也不是半对半错,它不是高傲,也不是卑贱……这话翻译成毛主席的话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你说的质疑,那是左派和右派知识分子所讨论的事情,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没有必要,他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
南方周末:这个“中国的文化精神”具体是什么呢?
田沁鑫:“中国的文化精神”我说得比较大。它不是尔虞我诈,它实际上讲的是一种竞争,现在职场上也能看见这样的竞争。说到权力,科长、处长,各种级别的人,都有权力,权力最好的象征就是一把椅子。所以舞台上没有皇位,而是十几把一模一样的椅子。
中国戏的精神是“戏乃戏”,“戏”是繁体字,装扮的意思。中国是一个求善求美,但不特别求真的民族。真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丑的、残酷的、让人受惊吓的。所以,他就尽可能不看真的东西。这是我的一管之见。
戏剧更是这样。戏剧的功能是寓教于乐。如果一个戏的思辨性特别厉害,像伏尔泰一样,对自己国家民族性特别深刻的认识,这当然是一种戏。还有一种戏,它的重点不在“教”而在“乐”。乐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戏的结尾,我理解作者的意思,是在谈什么样的人能坐江山。三皇子这个人很复杂,他糊涂过,读书读得最多,实践经验没有,他懦弱过,被动挨打过,他不惜装疯来求生。求死他也求过……这很像建文帝和朱棣的关系。朱棣企图谋反,他一面把乞丐训练成兵士,一面装疯蒙建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长孙,他的父亲,当然的皇位继承人死了之后,他就成了新的继承人。朱元璋为了保护他,派他的叔叔们去“就藩”。朱元璋告诉建文帝,你的叔叔们以后都会帮助你的。建文帝当时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他就问:我叔叔打我怎么办?朱元璋无语了。
建文帝也知道叔叔们蠢蠢欲动,就把藩王的权力稀释掉了。但是他忘了擒贼先擒王,在他对付完别的藩王,打算来灭朱棣的时候,朱棣已经谋反,一路杀进京师,最后放火烧城。
民间传说郑和七下西洋是朱棣派出去找建文帝的,有人说建文帝当和尚去了,有人说他逃走了,但是正史上说这不太可能,皇城被封死了,没有什么秘密通道,他就是被烧死了。
这样,朱棣才创建了皇气很重的京城,创造了现在还造福我们的龙脉,原来的燕京是一片苦海,在他之后,才有了现在的这种繁荣。郑和七下西洋在历史上作出极大贡献,白银储备渐渐增多,这个国度渐渐强盛。
所以,你怎么判断一个伟人?朱棣这个人你说他是正还是邪,是黑是白,是可以歌颂的还是不可以歌颂的?这没法说,当他经过这么多的历练以后,他就变成一个很强大的人,这个强大是由什么元素构成呢,他可能经过了一个善恶善的过程。
穿起黄袍来,全都成了好人
南方周末:在戏里皇帝成为光辉人性的代表了。
田沁鑫:“这才是光辉的人性”,是演员穿着黄袍的时候说出来的。那是明朝十六个皇帝的话,不是我的话,不是演员的话。
戏结尾的时候,明十六帝都出现在舞台上,这是我的一个审美方式。我不知道在别处还能不能在舞台上看到十六个皇帝同时出现。这十六个皇帝都在说着他们的话,他们的逻辑。从他们的角度,他们可能的确是那么想的:你只有比别的人坚强,克服掉常人的游移、懦弱,你才可以担当江山。
我们在排练的时候,原来三皇子这个角色,我让他们弄得更懦弱一点,更善良一点,可是我旁边就有几个记者说,哎呀,我们真不愿意看到一个懦夫当皇帝。我说你居然看出这个来了?那也是观众的一方声音,那我就再调整调整。
而且这个戏其实做得很巧妙。开头和结尾都是演员穿着黄袍演皇帝,中间全是戏中戏。可以说是装扮的、假的,因为大家都没有穿黄袍,狂演了一通阴谋诡计,后来到结尾穿起黄袍来,全都成了好人了。
中国戏从先秦的优到汉百戏到宋话本到元杂剧到昆剧到京剧,是有一定的审美定势的。它装龙扮虎,决不让真龙真虎上台,它诙谐轻松。
传统的折子戏里常见这样的场面:这边过门响着,那边,角儿把髯口摘了,捡场的上来给他递过一个茶壶,他喝水,喝完水吐口痰,再拿手巾板擦擦手,过门狂响,胡琴的点到了,他就唱,他一唱还是悲剧。中国的老百姓认着呢,谁也不会去跟他较真:演着戏,你怎么喝起水来了?在生活里,中国人如果较真都活不了。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18825


最后更新[2008-1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