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陈筑:课堂提问刍议》
     阅读次数:199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筑:课堂提问刍议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问题刍议

 

盐田区外国语中学  陈筑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活动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因而课堂提问对教学来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重要的教学方式,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课堂提问切忌无目的地随意问,而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精心设计的提问有助于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高度思维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课堂提问的设计总的来说应围绕“问什么”“怎么问”“什么时候问”“为什么问”这四个问题来考虑。那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使提问的效果更好些呢?

 

 

一.    适量

 

 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如果过多了就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无味,且白白浪费了一些宝贵时间。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要做到适量。要做到适量就必须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对课堂所提问题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呢?也就是说要提什么样的问题才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1.   提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祝福》这篇小说可问学生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因为有的学生肯定会误会认为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鲁迅本人。他们的根据可能是因为小说中的“我”称鲁四老爷为大伯,所以推断出“我”也姓鲁,进而推断出“我”就是鲁迅。这就错了。我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只是艺术加工过的典型,不能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等同。这里只是一种偶合而已。老师通过以上的提问就会让学生彻底弄清这一问题。

2.   提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理解课文的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教学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在大家的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离去,那么作者对他究竟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个问题就容易被学生忽视,然而这个问题却与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相当密切。鲁迅先生写他在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去正表明对他的态度是既同情又批判的。

3.   提与难点相关的问题。提与难点有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为进一步解决难点提供了方便。例如《故乡》这篇小说中对主要人物“我”、闰土、杨二嫂已经写得够精彩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安排水生和宏儿两个人物呢?这个问题对理解本片小说的难点——作者在此小说中反映出的主体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篇小说不单是为了揭露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帮助人民解除苦难,使他们能过上新的生活。水生和宏儿正是作者希望之所在。

4.   提有焦点性的问题。初中生的思想已形成了自己的“主体”,具备了独立思考的特点。这样,在老师提出有争议的焦点性问题后,他们就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来确认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面》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我们不愿恣情的悲痛,这不是我们悲痛的时候。”这里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我们悲痛的时候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较为常见的有这样三种:1。认为死人不能复生,因而悲痛也无用;2.认为悲痛的时候还没有到来;3.认为革命还没有胜利,应化悲痛为力量,去完成鲁迅先生还没有完成的事业。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先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和理由,最后由老师来加以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提有想像、有创造性的问题。例如〈〈藤野先生〉〉这课写藤野先生送照片给鲁迅这段较略,老师可以让学生设想这样的问题:藤野先生在给鲁迅照片时说了些什么,鲁迅又怎样说的,他们最后怎样告辞?

再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这样的问题:如果于勒叔叔再次破产是假装的或有意试探他兄嫂的意图的话,那么他的兄嫂知道后将会作出哪些更叫人作呕的表演呢?这样的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创造力,又有利于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6、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积极思考问题,并力求解答此问题。例如教《食物从何处来》这一课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你们吃的大米、蔬菜等是从哪里得来的吗?”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也许就会争着回答。有的同学也许会回答“那是从街上买来的,有的同学也许会答那是从土里长出来的等等。”接着老师可以继续追问,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以上六点是对课堂所提问的一定要求,也是课堂提问要做到适量的具体措施。

 

                         二、适度

 

适度指所提问题具有的适当难易程度。提问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浅。如果所提问题过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摸不着头脑,这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过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上来,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甚而导致学生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

问题的难和易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来说的。同样的问题,对有的人来说比较容易,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比较难。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对提问的对象来说,什么难度的提问才是最佳的呢?我认为,估计你的提问对象通过努力思考后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就是最恰当的问题。

因此,在课堂提问的实施过程中千万不可忘记提问的针对性。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提问可适量偏难一点;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可适量偏易一点,以免回答不上问题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估计他的实际能力稍偏易一点,以免万一因回答不起老师的提问伤了自尊心,从而对上课产生恐惧心理;对过分骄傲的学生,提问可适当偏难一点,以免助长他的骄傲情绪;对自卑心理太重的学生,提问也可以适当偏易一点,多加鼓励,培养他的自信心。

总之,提的问题难易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的对象而定,切莫一视同仁。

 

 

                      三、适时

 

适时,就是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是教育教学机制的体现。因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重把握好时机。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下手:

1、   以学生的心理状态来把握提问的时机。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的第二段,学生对景物描写的顺序是菜畦——石井栏——皂荚树……,学生无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突围。此老师可以进行提问:“少年鲁迅的乐园里有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色香味怎样?这些景物在空间位置上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适时的提问,就能使学生思维突破“定势”走出“怪圈”,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突围。

2)、当学生受旧有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如《捕蛇者说》一文中“吾恂恂而起,视其缶。”一句中“其”字的理解受以前学过“其”字意思的影响。这老师可以这样提问:“请大家查一查《古汉语常用词典》,看看,“其”字有多少种用法,看它的几种解释对本句是否合理,此句中的“其”怎样解释?这样既让学生温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增添了新知识,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3)、当学生疑惑不解,紧皱双眉,厌倦时,此种情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顿的信号,对这种困顿如不及时排除,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心理就随之产生并迅速强化。此老师如及时提问,就如在即将沉寂的课堂湖面上丢进了一块石头,使之顿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学生的思维的泉水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透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相准时机进行提问,使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当学生胡思乱想走神,精神分散,心不在焉时。这是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这时,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自觉的紧张状态,一切无关的动作及胡思乱想就会自动停止。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这时提问,对学生的注意力作有效的调控,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5)、当学生有新发现,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和产生了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与亢奋,才会开动脑筋进行积极思维。这正是课堂提问的心理学依据之一。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说明学生思维之门已经打开,甚至对所思维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此老师进行及时提问,实质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发表高见”的机会,学生对问题思考回答往往是比较专心,尽力的,提问的效果也就会特别的好。

2、从教师的教学视角把握提问的时机。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去把握:

1)、当教学到教材的关键处时。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章节。老师在这些关键处及时提问,往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知识,体会作者感情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向多方面发散,增添思维训练的强度与力度。

2)、当教学到教材的疑难处时。老师把难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有利于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当然,这老师最好不要把疑难先一下子提出来让学生回答,而是先提出一些与疑难有关的问题,逐层逐步地来解决疑难。这样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又便老师的讲解。

3)、当教学到教材的含蓄处时。含蓄处是指教材中的一些语句或章节从表面看来意思似乎不很明朗,似是而非,需要深层的剖析才能揭示出它的真正内涵的地方。这种地方学生一般一时难以充分理解。这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去潜心思考,从而揭示出它的真正内涵。

4)、当教学到教材的矛盾处时。矛盾处是指教材内容的两个方面相抵触,甚至相对抗的地方。当然,这种矛盾一般是表面上的矛盾而不是实质上的矛盾。因为只有是表面上的矛盾才值得我们去探究,弄清它的本质。如果是实质上的矛盾,那就是教材不谨慎或错误的地方,根本不值得我们去探究。

例如《死海不死》这课的题目“死海不死”表面看来就似乎有矛盾:为什么是“死海”又不“死”呢?老师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读后就会明白:原来“死海不死”的前一个“死”是指海里没有生物和死海将要干涸;后一个“不死”是指海水盐度高,人在水里淹不死和人们不断开发利用死海,使之更加生气蓬勃。因此,“死海不死”这里的“死”和“不死”并不矛盾。

5)、当教学到教材的异常处时。有的课文突然出现不同于一般规律的记叙、描写、议论,这就是异常现象,然而它又是合符情理的。这很可能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老师在这时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弄清这一异常处的特定意义,从而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四、适法

 

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提问收到的效果往往大不一样。因此老师在课堂提问中还需要讲究一下提问的方法。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较为常用的提问方法,以供参考。

1)、决堤法:抓住关键,提问突破,开一缺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泻而出。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课的第一、五、六自然段中就用了三个“中国人”,这三个“中国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这一问题就统领了全篇文章,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知道了论敌偷换了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这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要纵观全局,问于紧要处。

2)、蚕食法:顾名思义,蚕食法就是指象蚕吃桑叶一样来提问的方法。我们知道,蚕吃桑叶是一小点一小点的吃,作为提问方法的蚕食法,就是把较大的难解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通过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来最终达到解决大问题的目的的方法。例如《纪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的中心意思较难。老师可以把它分为这样几个小问题:这段有几个句子?然后再问:全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这样就便于问题的解决了。此法对突破难题尤为重要。

3)、疏浚法:有时候老师提问出来,学生回答不上来,一时形成了僵局。于是老师可改变角度,点拨提示,直至学生能回答,如水道堵塞,疏之使通。

4)、悬挂法:有时问题虽然较难,但老师偏要提出,暂时“悬挂”,以后作答。这如同猜谜,不揭谜底,先让猜者煞费苦心地去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考回旋的余地,以臻求思之深。

5)、紧迫法:有时候问题比较简单,老师可以象“连珠炮”似的提出问题,步步紧迫,促使学生立即回答,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此法在复习时最妙。

6)拾级法:提问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好像登山拾级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这种方法较适合一般学生的思维特点。

7)、辐射法:提一个问题,多角度求答,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问学生喜不喜欢《香菱学诗》中林黛玉这一人物?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喜欢,因为她美丽、聪明”;而有的学生却回答“不喜欢,因为她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厌烦!”等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水准,要能以问激问,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始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领和学生发现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合乎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堂》,2006年第8期。

2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教学月刊》2002年第7期。

3张婷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因及原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

 

 

 

 

 

 

 

 

 

 

 

 

 

 

 

 

 

 

 

 

 

 


最后更新[2008-1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