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二)
编辑按:简单就好,学习原本再简单不过,只是我们把它想的太过于复杂和困难了。其实当我们剥落一层层伪装时,恍然发现,生活不过就是让自己简单地活着,仅此而己。不要试图给心灵增加额外的负担,简单就好……
简 单 地 活 着
作者:高建群
简单地活着,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能做到这一点,就叫高人了。长着眼睛,但是不看;长着耳朵,但是不听;长着嘴巴,但是不问不说;长着脑袋,但是不想。你看那一棵树站在那里,一块石头卧在那里,一匹马在草原上悠闲地甩着尾巴,它们是多么的简单呀!
站在阳台上,你朝底下一看,你会觉得中国人活得真累、真复杂。这座城市里,大家都在匆匆忙忙地赶路。你急什么急呀。天底下的路长着呢!你赶一生,也赶不完的。你在贪婪地挣钱,那么,这钱也是挣不完的。西安印钞厂的那个胶印机的大轮子只转个几分钟,它产出来的钱就把你这一生吞没了。那么谋官吧,当年万里觅封候,古人也常有这想法的。可是处心积虑一生,到退休的那一天,你发现前面的阶梯还高着哩!
我在死亡之海罗布泊住过十三天。每天每日,盘腿坐在一个高高的雅丹上,看日出日落。我像一个高僧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秩序,发现我们其实都被聪明人给骗了。
从这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人类几千年来煞费苦心所建立起来的文明秩序,其间充满了许多的伪善成分。你会发现人们像蜜蜂、苍蝇一样的忙碌,实际上都是瞎忙、穷忙。有一个更高的规则在那里站着,这就是“简单”。
所以我行我素,所以淡泊度日,所以我不为眼前这些俗人俗事所扰,心如止水地做着我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十几年后,伍子胥率吴国大军大败楚国后,将杀了自己父兄的楚平王的尸骨刨出来,鞭尸三百。旁边有人说:“伍将军啊,你要注意影响啊,旁人会说你。”可那伍子胥把胡子一捋,眼睛一瞪,叫道:“我老伍都这一把年纪了,要影响干什么?”
这伍子胥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活到一种境界了!(745字)
摘自2007年读者17期(2007-9-17)
【唐诗鉴赏辞典】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袁行霈)
附: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
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
【108个多音字缀句巧记】
21、埋: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22、盛: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
23、伧: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
24、创: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疟:发疟(yāo)子就是患了疟(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28、行: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坏了,以后使用没把(bǎ)柄了。
31、传:《鸿门宴》是汉代传(zhuà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án)奇。
32、荷:荷(hé)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
33、涨: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就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34、奇:数学中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36、给: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有点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
39、巷: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40、薄: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要薄(bó)利多销。
【高考成语复习妙法:一字破解法】
1、不刊之论:刊:削除。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
2、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除。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形容文思敏捷。
3、目不识丁:丁:简单的汉字。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
4、功败垂成:垂:接近,将要。功业即将取得成就之时突然失败了。
5、身体力行: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6、博闻强识:闻,学识。识:记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7、文过饰非:饰:遮掩。明知有过错而故意隐瞒掩饰。
8、 方兴未艾:方: 正当。艾:停止。刚兴起尚未停止,形容形势或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9、言归于好:言:句首助字,无意义。保持友谊,重新成为好朋友。
10、韦编三绝:韦:熟牛皮。形容好学不倦,勤奋用功。
11、莫衷一是:衷:折中,决断。意见分歧,难有一致的定论。
12、莫逆之交:逆:抵触。非常要好的朋友。
13、否极泰来:否:坏运气。泰:好运气。坏运气到了尽头,好运气就会到来。
14、相形见绌:绌:不够,不足。互相比较之下,一方显得很逊色。
15、汗流浃背:浃:湿透。形容满身大汗。亦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
16、不速之客:速:邀请。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17、百端待举:端:项目。许多事情都有待安排和进行,比喻事业处在初创阶段。
18、暴殄天物:殄:灭绝。任意糟蹋东西。
19、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者。不愿与仇人共生世间,比喻仇恨极深。
20、不即不离:即:接近,靠近。佛教用语,不接近亦不远离(指人际关系)。
《红楼梦》人名拾趣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等等
《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
注:⑴《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
导致高考失分的八大低级错误
高考中,差一分就可能与高校无缘,因此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必须分厘必争。但是每一年的高考中,总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好的答题习惯,因大意丢掉了本不该丢掉的分数,实在令人惋惜。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多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于志高老师,总结出学生高考导致失分的八大低级错误,提醒考生注意。
1、用笔不规范。高考一定要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和2B铅笔答题,否则阅卷机器不识别。购买铅笔时注意, 不要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填涂答题卡时,最忌讳深浅不一,否则容易出现机器漏批的现象。
2、将答卷纸当作草稿纸,在卷中乱划乱改。这样做既影响卷面整洁,也会占据答题空间。一旦写错了,不要用涂改液或胶带纸修改,更不要涂成麻子脸。
3、不在规定的位置答卷。有些考生答满了规定的位置,便到边角位置继续答题,然后用箭头连接起来。但是超出答题范围的答案机器扫描不进去,答到另一题的范围也不行。
4、修改答案时未擦拭干净,尤其是选择题,机器会扫描到两个答案,造成失分。
5、答题步骤不完整,数字、符号书写不规范。尤其是5与3,7与2,0与6等数字,书写潦草时容易误认。
6、语文作文书写不规范。高考中,作文没有题目扣2分,字数不足也要扣分,每50字扣1分。错别字1个1分。此外,答卷中有简体字、繁体字、网络语言、网络符号等都会给阅卷人不良印象,与高分失之交臂。标点符号书写不规范也会造成失分,如句号写成小圆点、一“逗”到底、段尾文末无标点。
7、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考卷答题范围有限,错误答案占据了答题空间,正确答案将无处书写。
8、复查时把对题改错。尤其是第一卷,因紧张看错要求或拿不定注意而改错的考生较多。鼓励检查,但是要慎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