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四)
【美文赏读】
一 滴 雨 中 的 水 声
在非洲,有一种叫黑鹭的鸟,它捕食的方法很特别。它的特别之处在它的翅膀,站在水中,它翅膀张开来,围成一圈,围成伞的形状,然后头蜷缩在伞当中,而尖锐的喙静等猎物的出现。
开始,我很为黑鹭这种掩耳盗铃的捕猎方式而好笑。恰好是那些小鱼和小虾,喜欢往岸边水浅而又阴凉的地方去,比如树阴下或者高大水生植物的阴影里。
于是,这些黑鹭静静地等着,一条小鱼来了,又是一条,钻进它的“阴凉”之下。它用这种几近守株待兔的方式就能“坐等”着猎物送上门来。那些小鱼于是便只有死路一条了。生活中,有些习惯常常是致命的。有时候我们失败了,甚至败得一塌糊涂,也并不是败给了谁,而是败给了我们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或者性格中的某种习惯倾向。
还有一种叫剪嘴鸥的鸟,它的喙上边的一半短些,下面的一半长些,像一把剪刀。
捕鱼的时候,它一边贴近水面飞翔,一边把下面的一半喙伸到水中。如果碰到或者看到鱼,它便迅捷地合下上面的一半喙。
但这样常常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幸撞上隐在水上的礁石或其他的硬物,高速飞行的它会因为来不及收回,而使下面的一段喙生生折断。
但剪嘴鸥的家族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捕猎方式。或许它们明白,生活中注定是要付出代价或者做出牺牲的,没有谁能够毫不付出地把一生走完。
生活的法则永远都是:想得到必须首先付出。
【附:】更多的时候,我爱看蚂蚁在地上急匆匆地奔走。
有一次,见一只蚂蚁拖动着一条昆虫的尸壳在艰难地上一面“大坡”,它横着竖着,推着拉着,变换了多种方式,就是上不去。
但它依旧不屈不挠不肯放弃。
这是条不错的昆虫,如果拉回去,肯定可以够蚂蚁一大家饱餐几天的。于是,我决计帮它,上去就把那条已死的昆虫撕成了两截。
本来,我想以人的聪明去帮它一把,结果蚂蚁看我把虫子撕成了两半,掉转身体就匆匆地离去。或许蚂蚁原来是想以自己的弱小之躯,去试图征服一些东西。和蚂蚁一比,我们多的不是聪明,而是狡猾。
【108个多音字缀句巧记】
61、劲: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62、茄: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é)。
63、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64、弹:这种弹(dān)弓弹(án)力很强。
65、颤: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
66、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67、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68、数: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ùo)见不鲜了。
69、参: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ān)观吗。
70、会: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71、簸:他用簸(bò)箕簸(bǒ)米。
72、吓:敌人的恐吓(hèè)吓(xià)不倒他。
73、胖:肥胖(pàng)并不都是因为心宽体胖(pán),而是缺少锻炼。
74、耙:你用梨耙(bà)耙(bà)地,我用钉耙(pá)耙(pá)草。
75、伺:边伺(cì)候他边窥伺(sì)动静。
76、好:好(hào)逸恶劳、好(hào)为人师的做法都不好(hǎo)。
77、咳:咳(haī)!你怎么又咳(ké)起来了?
78、处:教务处(chǔ)正在处(chù)理这个问题。
79、囤:大囤(dùn)、小囤(dùn),都囤(tún)满了粮食。
80、缝:这台缝(féng)纫机的台板有裂缝(fèng)。
【高考成语复习妙法:一字破解法】
41、巧言令色:令:讨好的表情。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
42、心花怒放:怒:盛开。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43、穷兵黩武:黩:任意,随意。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好战。
44、曲突徙薪:突:烟囱。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45、色厉内荏:荏:怯弱,软弱。外强中干,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
46、少不更事:更:经历。指人年轻、阅历浅、经验不多。
47、深居简出:简:简单。平时总是呆在家里,很少外出。谓避世而独处。
48、首当其冲:冲:要冲,交通要道。首先受到攻击,首先遭遇灾难。
49、天网恢恢:恢恢:宽大的样子。天的禁网虽然广大而宽疏,但为恶者却极少能漏脱。
50、同仇敌忾:忾:愤怒。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
51、微言大义:微: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
52、怨天尤人:尤:怨恨,归咎。抱怨天,埋怨人。指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归咎于客观。
53、无稽之谈:稽:考查。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情。
54、相得益彰:彰:显著。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
55、言近旨远:旨:意思。言词简单浅近而意旨宏大深远。
56、义形于色:形:表现,显现。正义之气显现于神色。也指义愤的心情显露在脸上。
57、追亡逐北:北:战败逃跑的敌人。追击战败逃跑的敌人。也说“追奔逐北”。
58、素不相能:素:一向。一向合不来。
59、穿凿附会: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生拉硬扯,强作解释。
60、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唐诗鉴赏辞典】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傅庚生)
【辅助阅读】特级教师指导:新高三语文复习从“读”开始
“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取得复习效果的基本条件;“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获得知识的主要目的;“读”易引发联想――融会贯通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你有朗读的习惯吗?你有天天朗读的爱好吗?你从朗读中获得过愉悦或惊喜吗?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三,我们怎样在这个暑假里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确定策略?怎样针对自己语文学习的现状制定计划?用怎样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每一个新高三同学面前,我们期待着寻觅好策略、好方法、好技巧。其实这种策略、方法、技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读”。
这里所说的“读”指的是具体的、狭义的“朗读”:读现代文,读文言文,读古诗词,读优秀作文。这里所指的“读”是有声、有情地朗读或轻读。
读文言文可以增强“语感”,读诗词可以品尝“情感”,读散文可以品味“美感”,读议论文可以揣摩“逻辑感”。言之确凿,言之实在。
保持、坚持天天“读”是暑假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高考语文复习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它是高三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
如果说“看”是与知识近距离接触的话,那么,“读”是与知识“零距离”的接触。“读”让你轻易、轻松走进知识的殿堂,领略殿堂的绚丽和辉煌。
设想一下,每天你的朗朗读书声,穿透晨雾,目送夕阳,让行人驻足,让邻居侧耳,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面对语文学习的对象——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优秀作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现代文——可以轻声读在“朗读”中你去发现文章主旨、观点,你去揣摩文章结构、层次,你去感悟呈现文章逻辑关系和表现情感关系的精彩语言。
如果读议论性文章,要读出文章的逻辑——是并列还是层进?是总分还是分总?还要读出文章的观点——全文的中心观点,局部的分观点;如果读优美的散文,要读出文章的结构——叙述、描写的顺序;要读出文章的含意——文本意义和作者通过文字想表达的深层意义;要读出文章的语言——在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含蓄意义。
文言文——可以大声读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加深文意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因为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朗读来巩固我们所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朗读来训练文言的阅读能力及语感。
如果是传记性的文章,就要读出情节的脉络、事件的缘由,要读出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品行;如果是游记、随笔、小品类的文章,要读出描写的层次,要读出寓于景物描写中的道理,要读出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古诗词——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需要有情感地读,读出诗词的主旨、节奏、韵味、精美的语言。
优秀作文——可以轻声读在朗读中,充满诗意的文字会带给你想象的美丽,蕴涵才气的文字会带给你文字的魅力。
如果是议论、说理性的作文,也可以静静地吟诵,把情感频道“调”到“思考”这一档,想一想,文章阐述的道理我是否理解,文章说理的论据我是否知晓,文章呈现的结构我是否娴熟。在朗读中,你会慢慢体会到作者新颖独特的观点,品味到作者丰厚、丰实的积累。
要想自己有佳作的产生,必须要朗读大量优秀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感积累,积累的流水,常常在朗读中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地流淌入你知识的仓库,丰富你智慧的积淀。
当你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你的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中可以产生对文章(诗词)主旨、形象的理解和感受。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理解源于作品的形象、道理,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我们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作品中的语言通过朗读,能够使朗读者内心受到刺激而引起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
其实,“朗读”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写作的表达能力。所以,朗读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常高雅的又很有情调的学习享受。精彩的人物对话,形象的人物描写,充满激情的抒情,蕴涵哲理的叙述……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进入作者的情感境界,有助于我们获得读者与作者角色转换的愉悦。当我们“朗读”到“忘我”之时,作品之“美”犹如出于我之“心”,作品之“情”犹如出于我之“口”。
朗读是大树的根,它能使你永远枝叶茂盛;朗读是源头的水,它能使你永远清澈鲜活。朗读是雪山上的雪莲,采摘到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朗读是深海里的鱼,捕捉到它需要劈风斩浪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