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刘玉弦教学散记三篇》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作者:龙岗区新亚洲学校 刘玉弦   阅读次数:223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玉弦教学散记三篇

欢迎光临“佩弦玉吟”——

 

刘玉弦教学散记三篇

 

(一)寻找人性中的美丽

——换个角度教《我的叔叔于勒》

让学生写《我的叔叔于勒》的自读心得,几乎所有的学生看到的全是人性黑暗的一面:在金钱面前,亲情一文不值。人拜倒在金钱脚下,虚荣、自私、冷血------这几乎是一篇让人绝望的文章。

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竟有学生冷冷地说:(于勒)活该!谁让他自己不争气?!

如果说菲利普夫妇的一些做法让人寒心的话,那么,一些学生的想法太让人失望。

于是,我打算带领学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在文中寻找人性的美丽!

我说,孩子们,你们都读懂了文章,都看到文章人性丑的一面,大家对这样血淋淋的现实,都感到非常失望。可是,今天,我想让同学们知道:再黑暗的现实也有温暖,再丑恶的人身上也有人性闪烁的光辉。还是那句老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请大家用你们的慧眼,去寻找《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性之美!

这一次自读,孩子们很用心,很用心!因为他们觉得很新奇:这文章有人性美吗?这一定是不寻常的美!

于是,在菲利普先生身上,他们发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尽管生活艰难,但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

他们发现了他的绅士风度和父爱:“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他们发现了他对弟弟的关心,因为于勒来信说“我给你写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可以想象他给弟弟的信中肯定常念叨他的健康问题。

他们还发现了他对弟弟信心满怀:“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十年未归,但他对弟弟却从未失去信心——相当看好自己的兄弟。

在菲利普太太身上,他们发现了她母爱的光辉:“可别吃多,吃多了要生病的”,尽管主要是为了节省,但也是对孩子的关心。

他们发现了她操持家庭的辛苦和节俭的美德:“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常买减价的”、自己舍不得吃牡蛎等等。

在菲利普夫妇俩身上,他们还发现了宽容:“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对这样的“坏蛋、流氓”,他们不过是按惯例把他打发到美洲罢了,可没把他送进监狱去。

他们发现若瑟夫的姐姐很会过日子: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他们还发现菲利普一家尽管生活贫穷,但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穷日子也能过得如此浪漫!相当的热爱生活!

他们还发现了老船长的善良:尽管于勒是个“老流氓”,但他还是把他从美洲带回法国让他和家人团聚,从于勒的状况来看,这应该是免费的。

在于勒身上,他们发现他其实并不坏:所谓的坏蛋、流氓,不过是乱花钱瞎挥霍而已,其实没干什么伤天害理、杀人放火的事。他赚了点钱后,还希望能够赔偿他哥哥是损失,是个有良心的人。后来事业破产之后,也怕回来拖累亲人,而靠卖牡蛎自我谋生。甚至还有孩子大胆猜测于勒其实认出了哥哥一家,但出于悔恨和愧疚装着没认出来------

当然,更多的人性光辉在若瑟夫身上闪耀。他对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的不认叔叔的不满从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文中寻找人性之美,并让他们在黑板上找到一处自己给自己组加10分,点评到位再加分。我说,孩子们,看谁的爱心指数最高啊。

这一节课上得很开心,很温馨,也上得激动人心。两个班的孩子都是争先恐后上台发言的,四班的孩子比三班的更活跃,冲着上的,没抢到的就在讲台旁边排队,我给挤到角落去了。

这节课的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词:

1、发现。我说:生活很残酷,常常也很丑陋,包括人也如是,但我们要学会寻找美好的另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活着才有希望,才有诗意,才有奔头!——再黑暗的现实也有温暖,再丑恶的人身上也有人性闪烁的光辉。

2、悲悯。我说:悲悯就是悲天悯人,我们要学会悲悯众生,“因为理解,所以慈悲”(张爱玲),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渺小的一个,悲悯他人其实就是悲悯我们自己!菲利普夫妇身上体现的那种小人物的辛酸多不容易啊,多让人心酸啊,千万不要说“活该”------

3、感恩。我说:当我们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丽后,我们会倍加感恩。我们不仅仅要感恩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我们甚至还要感恩给予我们生存呼吸的阳光雨露日月星辰一切的一切。当我们知道了感恩,我们也就学会了悲悯,我们也就学会了爱啊。

最后,我掏心掏肺地说: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幸福,怎么得到幸福,我的答案是——感恩加知足就等于幸福了!

我在黑板上写下“感恩+知足=幸福”的时候,孩子们凝神注目。

我说,生活中多一些发现,就多一些美丽;多一些知足,就多一些感恩;多一些悲悯,就多一些爱------到后面我几乎喃喃自语。

这一节课,在孩子们的若有所思中结束了。

那天的日记,关于悲悯和感恩,孩子们写了很多,很多。我发现,他们又懂事了很多,很多。

 

 

(二)读老师作品,悟写作方法

——写作要“言之有物、有序、有味”

    教学大体设计:学生合作点评老师的作品,分享读后体会。学生是课堂主角,老师退居幕后,适时引导点拨。

    教学设计目标:体悟写作要“言之有物、有序、有味”。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发现并品味平凡生活细微的美好,在写作中展现生活的美丽,抒发真实细腻的情感。

    教师作品:博文《沧桑成就优雅》、《语文老师的幸福时刻》、《干儿子语录》、《“这世上,你看得上的只有两人”》、《微笑没有对手》。

 

    设计意图:

    纵观现在学生作文,发现他们的毛病一般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内容稀淡,停留在流水帐般地复制生活上,空洞无物,没有内涵。

    二是篇幅要不是过于短小或就是太过冗长,为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而矫情敷衍,结构曲里拐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三是语言太俗,通篇口水话,甚至用词不雅。语言无味,味同嚼蜡。

    读学生的文章,感觉他们就像是生活的旁观者,隔岸观火,感情淡漠,仿佛一个世故老人,心灵的湖面泛不起一丝涟漪。问之何故:答曰无事可写。其实他们并不是没事可写,而是不善于观察、发现,以致写作时总是编造陈旧题材拔高主题,迎合老师,于是矫揉做作,套话连篇。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善于发现、品味平凡生活细微的美好,并学会在写作中表现这种美丽,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真情实感,抒发内心细腻的真实的感受。语文教育名师李镇西有这么一句:读文章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生活其实就是本博大精深的书,我们要深入其中,书写真实的自己。面对沸腾的真实的生活,充满青春气息的孩子们应该“心中有爱,笔下有情”(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语)。我们对学生的写作“不要求有意义,有意思就可以了!”(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语)。

    这次的作文点评,主要是从大的方面着手让学生体悟写作要“言之有物、有序、有味”这个问题,重点在“有物、有味”上,下一节作文课让学生点评修改优秀习作时再重点评析考场作文“言之有序”的问题。

    这次的作文点评,节选了本人一些生活气息较浓的日常随笔。让学生点评老师作品,实现师生“零距离”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好象是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师生分享交流写作心得,让学生自我了悟,可能比老师居高临下的指导效果好一些。

    至于以这样的方式来上,也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一板块】个人品读——读出自己

    【第二板块】小组点评——分享体会

    【第三板块】师生共析——总结提升

   希望通过品读、评析老师的作品,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写作的题材来自生活,表达要清晰明了有所取舍,情感要真挚动人。最近九年级正全面进行“学习打假”行动,作文教学,也必须打假,把胡编乱造空洞失实的内容打掉,把虚情假意矫揉做作的文风打掉,高举用心生活、动情表达的旗帜,让学生慢慢学会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

附板书设计:言之有物——平凡小事有真意(内容)

            言之有序——起承转接有分寸(结构)

            言之有味——细腻描写有情味(语言)

【教后记】

      以这种方式上课,是个全新的尝试,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冒险——你不知道学生能否如你所愿地发现问题,课堂充满变数,但同样充满刺激。

     整整一节课,学生都在阅读我的文章,很新奇,很兴奋,开心处他们还开怀大笑——也许10多年来,他们第一次能够在课堂上阅读自己语文老师写的文章。读完后,他们小组分享读后体会,准备第二节课发言。

     第二节,是公开课,小组代表发言。争先恐后,很是踊跃,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小组代表发言。我只是对他们的点评给以评价,并打分。分数也是他们自己写在黑板上,我站在教室最后,微笑聆听,适时点拨、调控。

     那天因为其他老师有事,我在那班连上三节,第三节,看他们还意犹未尽的样子,我问他们:还要继续点评老师的文章吗?“要!”很坚决!——他们不累,我可是累了,我搬个凳子坐在后面,听他们更自由踊跃地上台点评,那感觉很享受。

     课结束后,感觉不错。但究竟不错在哪,不错在什么地步,心里还是没底。于是当天的日记就让学生写学习本课的感受。我上课没底的时候,就让学生写学习心得,看自己教学效果如何。记得哪位运动员说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套用他的话用在教学上,也可以这么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你的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说了最算数,其他旁观者评课高手甚至教学专家都远不及他们的说服力!

      看了学生的心得后,我的成就感才有了。

    ——学生收获的远比我想给他们的多得多!!

     具体的因时间关系不多说了,看他们的点评吧——上初三,忙啊!

请看:

学生点评老师作品课后的学习体会

    《文章里藏有乐器》:文章就像一曲清唱的歌,需要乐器伴奏更美,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味,文章要加入适量的音乐元素。(郑怡君)

    《学会欣赏》:学会欣赏这个世界,好好感受人生过程,不要害怕表达。(邓鲜莹)

    《也许我也行》:也许只要多留心,多注意,多观察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还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的,也许我也能行,也能写出与老师一样的意境来。(徐炜)

    《沧桑成就优雅》等文是需要有阅历的人才写得出,看得懂的。虽然我看不太懂,但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一些成熟之美。(王安琪)

    文学作品想表达的只是一种情感,它犹如一个披着面纱的女孩,如果你硬要揭开她的面纱,就不美了。品文章主要是去体会情感,过多地探讨文字,那就没有意义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钟惠敏)

    老师,为什么你总是如此与众不同?(魏丽丽)

    我觉得这节课很有趣很新颖,让我再一次爱上语文课堂,我发觉语文课堂不再枯燥乏味。(林雅萍)

    这节点评课我们上得既开心,又学到了知识,真想以后语文课都这么上。(徐琦)

    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点评了文章,每个人都有个人看法,而我脑袋却是空的,没有半个词能拿来说------刘卫的点评大胆幽默,先不说她的点评如何,光她的大胆,就够让我回去多吃几个蛇胆才敢来挑衅她------(李文琴)

一个非常内向的女孩写的心得,看得我很感动,为自己,也为她。全文附上:

这节课的收获

叶淑怡

这种阅读赏析上台发言的课我向来避之不及,我总是不用我发言就逃过一劫的态度,在台下也总是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担心下一个被老师叫到的就是我。又或者我使尽眼力瞪着文章,纸都快被瞪出一个洞了,我也还只是看见表面的几个字。

而这节课我的表现异于之前的八年,我对有感觉的文章读了又读,尽可能找出更多东西。我也不害怕上台发言了,在台下时也不再是忐忑不安相反有一种既期待又兴奋的感觉,最后我是自己举手发言。上台后,我居高临下望着台下四十几个人,他们不再带给我压力,不再带给我恐惧,不再带给我紧张。我也不需要用“把台下的人都当作是南瓜”这种心理暗示法安慰自己。

以前,我害怕面对观众,现在,我高兴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我越来越觉得这些观众是多么可爱,他们是多么讨人喜欢!

人家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人的改变不容易。而我真的确确实实的改变了,我变得有胆量站在人前了,就在这一节课上。

当然这节课我们学了些知识,但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个收获是无价,它在我人生中也必然是至关重要的。

这节课,我收获良多。

 

一个很有思想,很有文采的才子写的,我常拿他文章当范文读给学生听。结果他发现了我没发现他的问题。让我很震撼他的自省精神。全文是这样的:

 

原来,作文可以这样写

陈泽楷

从前,我总以为:写作无非是把最美妙、最华丽的语言展现出来。但是,现在我才明白,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文字的傀儡。真正的文章,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文字上,然后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我总是一味地去追求最有诗意的文段,以为只有那种充满诗意的文章,才是最美的,以至于写出来的文章大多都是华而不实,就好像是一座装饰得金碧辉煌却无人居住的城堡,充满空虚,因为我无法将我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我喜欢散文,却写不出那种形散意不散的作品;我喜欢抒情文章,但却写不出那种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

我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只是不断地去虚构自己的感觉,自然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空虚的。

我一直以为我的生活是很单调的,或许应该说是枯燥的!所以根本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写。但直到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才知道,原来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可以在文字中表达得这么不平凡。

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作文可以这样写:写自己身边的事,抒自己真实的情,不必去装饰什么。那么,即使再朴素的语言文字,也可以写出耐人寻味的作文。

 

(三)观赛课有感

区作文教学大赛在兄弟学校举行,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盲点,虽然没有参加比赛,但听课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嘛!四个评委除了教研员老师外,都是很熟悉的老朋友了,嘿嘿,早知如此,怎么也该参加比赛呀:)

两天半的赛课,基本上都挤时间去听了。上课的都是来自各校的精英,百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我大长见识。

不务正业之:当女人爱上女人

这次听课,终于见到活生生的汤姐姐了!网上神交已久,自然一见如故。姐姐文采甚好,又是个爽朗豁达的性情中人,可惹人喜欢了!

“刚给头儿论文,他批评我‘不严谨’。”我说。

“呵呵,看到你,就像看到当年我自己”,她说,“我们都是写意画,不是工笔!”

难怪臭味相投啊!

一起听了近10节课,有几个老师让我们印象深刻。其中那个来自布吉的女孩我和姐姐都特别喜欢。

那女孩一袭白衣,上衣束腰,扎着马尾,发长至腰。初看一点都不打眼,但越看越有味道,加上声音清滑爽脆,甜而不腻,不紧不慢,笑容又温柔,这课听得叫人舒坦!心里暗叹:崩管这课上得怎么样,这老师确实有语文气质!有这气质的老师,课怎么也差不到哪去吧?

汤姐比我更甚,边听边看边吧嗒着嘴巴啧啧称赞,我看她简直是爱上她了!哈哈,和我真是一丘之貉!

很多女朋友都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一见钟情”认识的。窃以为同性之间的这种发自真心的彼此欣赏是世间非常难得的、非常纯洁的情感——这种情感仿佛冥冥之中的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心灵呼应,是没有任何杂质的。

这种情感真的很美好。

                             三句不离本行之:语文课怎样为好?

曾经也是在观赛课上,我问身边几个朋友:在你心中,优秀的语老师有什么特点?

还记得她们写下:热爱生活、感情丰富、性情中人、学识渊博、幽默风趣、有文采有气质有个性等等。

那么,一堂优质语文课是什么样子的呢?

只要一提公开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形式弄得花俏些、热闹些、与众不同些,包括本人在内。于是,我们看到的公开课很多是热闹非凡、花样繁多甚至是哗众取宠的(所幸这次赛课绝大多数老师都上得很实在),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学了什么。

一些老师为了与学生互动,把语文课堂变成竞赛课,小组竞争,发言得分,甚至还有奖品。学生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自然,有些时候是可以这么上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回到文本,用心体味文字的美丽与哀愁。让学生有价值地发言,首先要看他们是否动了真心。我特别珍视那种全班寂静凝神聆听某个同学发言或者表演的时刻,那种感觉让人陶然飘然,可惜这样的时刻可遇难求,因此当它到来的时候,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我想,语文课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悲悯情怀等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老师无论承受过多少苦难与不公,我觉得都应该引导学生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观照自己。培养学生这种积极的心态,窃以为应从教他们学会审美开始——善于从文字、从生活发现美丽,感悟美好,努力把学生淡漠的心浸染得柔软而坚韧,这对其一生都是受益无尽的。如果老师引导不当,语文课堂从审美走向审丑,学生思维很可能发展成偏激愤世,当然,适当的愤世是一种思想者的姿态,或者说是一种年轻的心态,我就特别欣赏成年人中的“愤青”者,但对未成年的本来就很偏执的初中生,我认为是很不适宜的,他们的心智远未成熟,如此引导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语文课的人文性还表现在重在对学生感情的触发和引导,工具性应在其次。我记得我按君老师的《让笔下多一些悲悯》的作文指导思路来上过一节作文课,很多学生感动得泪流,我自己也上得泪汪汪的,个别听课老师也湿了眼眶,那节课后的课间,学生变得特别乖,反常的安静。可后来被有些老师评为“没有任何具体的指导、是节失败的课”等。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后面写的作文来看,我觉得这泪水是没白流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要产生效果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我听课常看老师是否有语文气质,而不仅看那节课的细节如何处理。因为气质是需要历练、无法模仿的,但技巧可以。

总之,任何上课形式都不过是到达彼岸的方式,说俗了就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条条大路通罗马,我特别不喜欢把某一个形式当成模式,并向天下推而广之。语文课的生命在于它的人文性,而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以老师为本,也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就得以创新、个性为本,不同老师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情况。没有哪个模式可以走遍天下。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时候,要知道怎么突破别人,更要学会不断突破自己。

作者单位:龙岗区新亚洲学校


最后更新[2008-11-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