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八》
出处:qbs001 编辑      阅读次数:139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八

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八)

文赏读】专题阅读:敬畏生命

野性的生命

田雷

    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

    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那是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

    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地激荡人心,如同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

    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丽草原上的生命景线。

    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豪气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

    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

    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

    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

                                                                   (摘自《广西环保》)

 [品评]

    文章描写与议论有机结合,先以形象的笔墨展示野生动物激扬奔放的“野性的激情”,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阐发精到的见解——“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观点新颖而有见地,行文凝练而有气势。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命题时往往是选择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容易触发联想。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这一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地位;2003年全国卷从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2004年全国卷要求指出红杏枝头意闹字的好处;2004年广东卷要求考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2002年全国卷)、山情(2003年全国卷)、别离情(2004年全国卷)等。

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情感的物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描绘了一派丽的初春景象: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映日,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景图(步骤)表现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或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就是。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如种一粒粟,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两处反衬都突出了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的语言格。或谈谈此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表现出来的语言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步骤)。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 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袅袅。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在中指回望(步骤)。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只一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二字是全的关键,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回答: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可见是全的关键

歌鉴赏】——表现手法

4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赋得暮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除了首句提到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练一练读下面的
,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文言熟语】《邹忌讽齐王纳谏》
   1.
邹忌修八尺有余——茂林修竹:长,高

   2.
朝服衣冠——朝不保夕:早晨

   3
.徐公不若君之——若释重负:如

   4
.孰(通)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5
.暮寝而思之——寝不安席,寝苫枕块:睡觉,休息

   6.
妾之我者,畏我也——望而生畏,无所畏惧,畏难苟安:害怕,畏惧

   7.
欲有求于我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盖弥彰:想

   8.
臣诚知不如徐公——诚惶诚恐:的确,实在

   9.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耳提面命:当面;闻过则喜:过错

   10.
上书谏寡人者——从谏如流:直言规劝

   12.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今为烈:在


最后更新[2008-11-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