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江开凌:跟孔子学做老师》
     阅读次数:212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开凌:跟孔子学做老师

                                               跟孔子学做老师    

                           深圳 江开凌,电话:13066936598

                

孔子有很多种读法,孔子可供后人学习的东西很多。有人说他是文化巨匠,有人说他是道德楷模,有人说他是思想巨人,有人说他是大成前圣。这些评价都不为过,只要看看现在的“国学热”,看看世界各地二百多所“孔子学院”,看看我们身上的孔子烙印,就由不得你不相信了。但是如果我们还原孔子的话,他一生做的最持久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办私学当老师,从这个角度看,他首先是一个模范教师(易中天语)。《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有个叫叶公的人(楚国贵族)问孔子的学生子路,孔子是何人,子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孔子听到后,对子路说:“由(子路名)!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倒是一幅很形象的孔子的自画像。《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记录,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为云尔已矣。”意思是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永不疲倦的教诲弟子而已。孔子在世的时候,对人们送给他的圣贤或者别的什么头衔他是不接受的,是明确反对了的,但对教师这个称呼却是直接肯定了的。事实上孔子确实培养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学生,这与他毕生从事教书育人的事业是分不开的。孔子在“三十而立”前后,开始收徒讲学,一直到去世为止,即使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访问列国诸侯的时候(历时十四年),他都有坚持不懈的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自己创设的私学,因此我们说,孔子首先是一个老师。

   作为同道,重拾“孔学”,更有一种职业的认同感,孔子作为老师,他所创造、实践的教师模式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或者模仿。

一. 来者不拒

   孔子的学生中有名有姓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八十多人,仅把这些可考的学生进行分类,就会发现他所收的学生结构相当复杂且多元。有贵族子弟,如南宫适、司马牛;有大批卑贱贫穷出身的,如闵子骞、原宪、曾参、子路……

孔子招收学生的要求很低或者没有要求,《论语·述而》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带上十条以上干肉,就可以收做学生了,即使带上干肉也不是学费标准,而是表示确定了师生关系。因此有人说孔子的教育是平民的教育,是普世的教育(当然女学生除外)。孔子收徒不分贵贱,无论贫富。

从品德方面来看,孔子的学生中有品行素养较好的,也有品行素养较差的。如孔子曾评价宰予“不仁”(《论语》);子路“性鄙”;(《司马迁.史记》);子张“邪辟”(《论语》)。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孔子认为人不分善恶,不论聪明愚笨都是可以进行教育的。

从天资方面来看,孔子的弟子中并不都是聪明过人“闻一以知十”抑或“闻一以知二”的,大多数弟子智力平平,有的甚至属于天资较差的,如子羔“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司马迁.史记》),但仍然认为他可以受教,就连孔子学术最正统的传道者曾参,也并非聪明过人的弟子,孔子对他智力水平的评价是“参也鲁”,犹言“曾参这个人很笨”。以上材料说明,孔子从来不因其愚笨而拒之门外,相反,对他认为愚鲁材薄的弟子,孔子根据他一贯主张的因材施教原则,给以更多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学而有成。

   针对这样的情况,南郭惠子曾经发出疑问:“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带有讥讽之意)”(《荀子.法行》)子贡回答说:君子端庄品行以等待四方之士,而且一定要做到来者不拒,正如良医之门多病人一样。

   孔子的这种收徒的思想,现在看来仍然闪烁着灼灼的素质教育光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常常会埋怨学生太笨,习惯太差,品质太坏,对照上面孔子的一些学生看看,也许我们会平静许多,也会悟出许多,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去选择教育对象,不能去苛求教育对象,要真正做到来者不拒,来而有学。

二. 怒而不弃

老师动怒甚至说几句粗话,恐怕是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了,面对一些天资较差特别是一些品质较差而又不思进取的学生,常常会给身心疲备的的老师很大刺激,有些时是忍无可忍,忍无法忍。

一部《论语》有多处描写孔子金钢怒目的时候,很是有趣,正是这些记载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圣人孔子,而且看到了一个气急败坏的老师,非常有人间烟火味,可亲、可敬、可爱,读之如促膝而视,呼之欲出。

宰我是经常遭到孔子叱骂的学生,有二件事孔子很严厉地批了他。一次是他问老师:“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败环。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只守丧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说:“心安。”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宰我退出去以后,孔子说:“宰予不是个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礼仪啊。”(《论语·阳货》)孔子给宰我的批评是“宰我不仁啊”,这在当时应该是很重的责骂了。

另一次更为严重,宰我居然白天睡大觉(大概是孔子正在讲课吧),孔子很气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对你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还不够,老师又进一步抒发自己的失望之情,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我刚开始看人的时候,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不仅听他的话,还要看看他的行动与语言是否一致。这个人生态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因为你宰予教育了我呀。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老师,我们仿佛看到了他那咬牙切齿般的愤怒。孔子这次对宰予的批评应该说已经是更严重了,几近谩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孔子也还多次帮他解答问题。有一次鲁哀公向宰我问作社主用什么木料。宰我的回答孔子觉得不妥,便对他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便不再追究了(原文为“既往不咎”)。”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苦口婆心的老师的形象,正是老师的不放弃、不抛弃才造就了宰我。他利口辩辞,与子贡并列为孔门言语科的优秀学生,宰我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他经常与孔子讨论问题,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匡亚明《孔子评传》)。

孔门中另一个经常惹老师生气,被老师数落多次的学生便是子路了。卫国国君打算请孔子去治理国政,子路问老师,到任后先干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必也先正乎名”),子路说老师你也太迂腐了吧(意思是说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讲这样的陈词滥调)。孔子生气了,非常地生气,说:子路,你这个人太野蛮了(“野哉,由也!”),君子对自己不懂的可以不说,你知不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骂过以后给他又讲了一大通“正名”的道理,最后还扯到礼乐为政,真可谓诲人不倦呀。

又一次子路站在老师面前很刚强的样子(现在看来有些吊儿郎当),孔子很不高兴地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仲由吧,怕得不到好死)。这次骂得有些莫名其妙,可能是子路举止有些不合礼制,孔子一贯主张“席不正,不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部《论语》中子路受骂不下五处,就是这个子路,孔子仍然多次解答他关于 “为政”“为士”“问勇”“事君”“事鬼神”的问题,并且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可备大臣之数,并赞扬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最后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杀,孔子伤心不已。

   以上二例仅仅是个例子,《论语》《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学生被骂,包括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怒而不弃,“怒”是老师的真实,“不弃”就是职业的责任了,孔子把这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三. 错而不忌

   韩愈讲“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更贤能,换一个说法,就是老师也可能会有不知道的甚至会犯错误的地方。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犯错也是难免的,问题是老师犯错后有没有勇气向学生承认,这就是个治教的态度问题了,是个做人的境界问题了,值得深思。

言偃(子游)是孔门文学科的高足,二十多岁担任了鲁国的一个小城武城的宰,致力于践行贯彻孔子有关礼乐之治的教导,孔子去视察时听到满城都是弦歌之声,便微微一笑,(带有讥笑口吻)说道: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治理这么一个小地方,用得着礼乐教育吗?)子游不干了,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礼乐,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听指挥,好使唤。”(《论语译注·阳货》)孔子无言以对,只好指着他的一些学生们说:“二三子,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玩笑吧了(事实上是承认自己的话说错了)。”

澹台灭明,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相貌很丑陋(孔子曾恶其貌丑),他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相貌丑陋,不太热情。从师学习以后,非常刻苦,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很得人心。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品行几近完美无缺,他的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孔子听到这些事后,曾总结经验教训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的判断又错了(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这两件事说明,孔子是一个毫不隐讳自己错误的老师,错了就错了,勇于承认,不怕丢面子,不怕学生瞧不起自己。孔子曾坦率地向弟子们宣布过:“同学们以为我有什么事隐瞒着呢?我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向同学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这种敢于向学生公开一切,承认一切是需要气魄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比别人差,甚至比自己学生差,恐怕会更让人敬佩,也会更让学生崇敬。

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最本初的教育案例,让我们得以从那些尘封的典籍中读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让人们给今天教师行为的定位找到了一种真实而朴素的表达方式。他会发脾气,做错了事也有不好意思的窘态,但是一旦面对学生的时候,就会兢兢业业,坦诚坦率,真正做到了言词恳切、诲人不倦。孔子对学生,偏爱但绝不偏废,像颜回、子贡这样聪明听话的学生可以喜欢,但像宰我、子羔(孔子认为最没有本事的学生)这样懒惰调皮的学生也绝不能厌弃;孔子对学生,随和而绝不随便,〈〈论语〉〉中借子贡的话给孔子画了一幅像,说“夫子,温、良、恭、俭、让”,够温和随和的了,但遇到原则问题,孔子可从来没有随便过,因此骂人、责罚人是常有的事。承认错误也不认为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孔子自己就讲过“当仁不让于师”,这就是真实的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书目: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史记》    司马迁著

《孔子评传》匡亚明著

《荀子译注》高长山著

《试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杨树森著

 

 


最后更新[2008-12-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