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罗徵启:我如何园规划深大》
     阅读次数:334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罗徵启:我如何园规划深大

1988年罗徵启:我是如何考虑深圳大学校园规划的

 

人•环境•效益•风格

 ——作为校长和建筑师,我是如何考虑深圳大学校园规划的

 

 1983年初,广东省一些老教育家和深圳特区的部分领导,始议创办深圳大学。三个月后,报告经省委送中央。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7月招生,8月录取,927宣告深大正式建立,210名本科生开学上课。现在,事经五年,在校生已过6,000,基建完成19万余平方米,约为原规划面积的4/5。可以说,已是初具规模的一所大学了。

 

 深圳大学是以“深圳速度”建设起来的。19838月底,我奉调来深圳大学工作。市委书记梁湘同志和各位市领导在第一次见面时的热切祈望之情,至今仍历历眼前,终生难忘。梁湘同志说:“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不懂高等教育,但是,我知道咱们特区需要人才!”他指着地图上的深大校址说:“这里有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你们了,你们好好规划一下,看看要多少钱。我们还很穷,请尽量节省,注意实事求是,我们决心贷款来搞教育。这个决心下定了,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我们拿出钱,拨出地,请你们给我们生产人才,人才!”

 

 现在,许多宣传资料讲到深大的校园环境时,常写道:“白云红荔,天风海涛,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然而,我第一次踏上这块南头区粤海门村的校址时,眼前只是一片荒芜,一个小秃山和横这几条沟壑的破碎地形,板结的风华砂岩土地,连野草都长不好。虽有1,700棵荔枝树,但因长期无人照料,已衰败枯萎。后海湾退潮时露出淤泥的海滩,不时飘来阵阵腐物的气味;中部有个叫“细脚湖”的小水塘,偶尔有人在此放养鸭子,几条水牛在泥塘里乘凉;负责基建的两位同志,正在指挥着将成百上千的坟墓迁走。这就是五年前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深大校址的真实写照。然而,就是在这里,我们要建起一所大学,一座校园;在这里,我们要作一系列的探索和试验。而第一个试验,就是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第一期工程,使学校顺利地迁到新址,在新址开始1984年的新学年。

 

 为此,198310月,我们着手研究校园总体规划,11月开始建筑规划,12月深圳市政府批准了建筑规划。19841月,开始作为第一期工程5万多平方米建筑的初步设计,当月中旬开始出基础图,2月初各工程陆续开工,8月底5.7完平方米建筑交付使用!记得1984118,邓小平同志自深圳市区去蛇口视察,途径深大校址。当时,这块土地上只有两部推土机和几个地址勘探架。梁湘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说,今年9月就要迁到这里上课。邓小平同志事后回到北京就此事讲过:“这就是深圳速度”。第一个试验我们取得了成功!感谢为大学规划设计工作的单位和同志。我们在建成自己的校园后,永远不会忘记所有为深大规划和设计出过力的单位和同志,我们永远感谢他们。深大校园规划,开始是委托一机部设计总院深圳分院设计的。由于当时没有校长,学校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不明确,规划难友大进展。但他们仍然努力探求方案的可能性,为深圳大学的初步规划作出了贡献。

 

 198310月,从清华大学请到李钰年、谢照唐两位老师,协助我们作总体规划。李钰年同志参加了总体规划的全过程。198311月,请来清华大学赵炳时、殷一和、梁鸿文同志作了若干个建筑规划方案。11月下旬,清华大学一批79级学生和几位研究生,在李承祚老师主持,刘鸿宾、陈乐迁、周逸湖、李孝美几位老师指导下,在前期方案的基础上,又作出了三个方案。随后,清华又派来王炜钰、梁鸿文同志支援,经共同研究,修改出一个最后方案。与一机部设计院的另一方案综合评比后,初步选定了其中一个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各区域相对位置已确定,但存在着一个较大的问题:总入口在西端,即从侧门进入校园,校内外联系不直接,且外来车辆都会出入教学行政区,对保持一个安静的校园环境很不利。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把办公楼的底层打开,把学校总入口移到先进的适中地方,使办公楼不但能直接对外,同时又通过其开放的底层把校内外的两个广场连通起来。办公楼以外是外广场,办公楼以内、图书馆前为那广场,两个广场功能分明,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互为衬托。这一举,使难题迎刃而解,此方案立即得到一致通过和认可。

 

 一年以后,当我们进行第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时,北京建研尚廓同志建议:将办公楼由“〕”形调整为“∫”形,这样对内广场的围合及与实验楼的连接更有利。我们接受了这一建议。我们的规划是一步一脚印地逐渐完善的,可以说,全部工程完全按照规划进行,没有大的反复,这说明我们的规划指导思想符合实际需要,我们的工作符合客观规律。这个规划是成功的。规划立意和指导思想。立意:在特区新建一所大学,校园规划要体现一个“特”字,一个“新”字。要求庄重而不死板,新颖而不怪诞,丰富有章,兼容并蓄。指导思想有六点。 

 

1.规划的首要因素应该是“人”——是在其中活动的师生员工和干部。这一点说来简单,但在实践中,却经常被人遗忘。人的地位往往不如桌椅板凳,不如仪器设备。高楼大厦只成了“物”的住所,通常甚至闲置不知何用;而生活设施、学生宿舍、饭堂却拥挤不堪,每况愈下。原来两人合住的宿舍,到现在已住上七、八个人,宿舍只是学生的一个窝,根本无法在其中读书学习。学校有一点钱,多数情况只顾盖实验室,甚至盖相当规模的医院。图书馆的书库很大,但阅览室却相对小,而且实际成了自习室,学生要发证抢占座位,才能找到个自己的地方,对这些现象,由于司空见惯,人们也都麻木不仁了。这种状况,是长期受到所谓“先生产,后生活”,把生产和生活对立起来的指导思想影响的结果。“先生产”,在学校里就是先教学、科研,这本来无可非议。然而,应该指出的是教学科研,并非就是桌椅板凳、仪器设备,主要还是“人”的“生产活动”。过去的“先生产,后生活”,实质上被歪曲为先“物”后“人”了。事实上,两者应是统一的,统一在都是“人”的活动。所以,在从白纸开始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决心让新的校园规划有机会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使学校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我同意一个纽约大学校长CV•纽萨(Carrole V.Newsom)说的:“大学的精神是建基在给人一个一起思考的地方这唯一的一点上,……在一起思考是一个相互刺戟与反应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我们的心智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在一起思考,就要有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可以集中精力去思考,去“相互刺戟与反应”,而如果人们被迫生活在一个狭窄、拥挤、空气污浊的宿舍里,每天在自学之前要想到去占座位自习,下课之前要想到如何避免排长队买饭吃,这怎么能够高效率地思考和交流呢?缺少空间,使人会产生抢占必要空间的矛盾,而不可能乐于共同交流思想。交流需要一定的空间、场地条件,这是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所决定的。

 我们确定了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这一基本原则以后,教学科研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比例就产生了变化。这一变化表面看来是会受到指责的,但只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就会得到比较统一的认识。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国内一般万人大学,都拥有四、五十万平方米的建筑,尚且拥挤不堪,而我们目前19余万平方米,在校学生就有6,000;有的学校目前准备由国家投资一亿几千万,增建10万平方米建筑,而我们19余万平方米,到现在市里投资9,000余万。然而,我们师生员工的生活、工作条件、教学科研的空间,显然更为优越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是统一的,是为人服务的,可以相辅相成,可以互换。宿舍既是不同系科学生的栖身之所,又是自学和互相研讨学问的地方,由于空间的充裕,必要时还可以互让。

 

 2.校园应该是人与自然共同的创造物,而不是征服自然的人工制品。在开放改革的

形势下,在特区这一先行地区里,新建的大学当然应该是开放、改革的。不少群众来信来访,很多青年学生对深大发生了兴趣,认为深大颇有吸引力。我看这吸引力不在于学校有多少著名教授,有多少教学科研设备,教学质量有多高,而在于人们多年来一种被抑制的向往,盼望着举起开放、改革的旗帜。开放的高等学校,不在于不设围墙校门,而在于努力向社会开放,努力为社会服务,与此同时又争取社会的支持。

 大学是智能荟萃的地方,对社会开放,是用文化去为社会服务。这样,对社会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势位,既能高瞻并吸取社会的营养,用自己的人才、物质、精神产品贡献于社会,同时又要避免喧嚣嘈杂的低档次的“污水废物”的回流。也就是说,学校的环境相对整个社会的环境来讲,必须富有文化精神,格调高雅,情趣高尚。要创造真正优美的环境,我们确定:

 

 第一,重视自然因素的保护,尽可能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原有的湖山景色。没有比大自然提供的条件对人的身心健康更节约更有效的东西。因此,我们在着手规划的时候,研究自然,细心保护自然,充分地利用自然,是我们一条明确的宗旨,反过来我们又得到自然赐予我们的更多合作。1,700多棵荔枝树,绝大多数已经抢救成活,并开始有收成,多年基建工程中,只损失了30棵,原有的荒山秃丘,现已绿树成荫。在进行建筑设计施工时,我们没有搞推“平头”,穿“制服”,而是因地制宜,这样既节约了投资,又使校园建筑高低错落,丰富多彩,犹如公园。

 第二,绿地相对集中,建筑物相对密集,这样既有利于人们学习生活的紧凑方便,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集中的绿地使人们得到一个宽阔的绿化空间,建筑小品点缀其间。如在荔枝林内有学生自建的烧烤场,在绿树葱郁的山丘上铺砌石径与亭台,以人工装点自然,方便于人们对自然的享受。在集中建筑群中又配置了花圃、草坪及树木,使建筑与自然同生共长,使人们得到空气新鲜、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这样,建筑和绿地,自然与人工互相衬托,突出彼此的不同功能和情调。如果平均地间杂在仪器,只能互为干扰,以致丧失各自的性格特点与功能。  

 

第三,背山面海是人类一贯喜爱的自然景观。现在的校址为深大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我们在规划时注意把握这个原则,即使所有建筑物都面向大海。有的同志指出,深大校园不但要成为一座公园,而且要成为一座海滨公园,荔枝公园。这说明大家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我们在注意海景的同时,也重视水域改善环境与小气候的作用,开发了原有的“细脚湖”水塘,改名为“上文山湖”,又在西侧洼地处辟出另一片湖泊,称“下文山湖”。两湖相隔相同,湖内养鱼养鸭,湖上有绿化小岛,湖畔栽植各种柑桔、香蕉、菠萝等。这样使自然不仅提供景观,还能提供产品与收入。师生们可在课余垂钓,分享物美价廉的新鲜果品。

 

 3.高等学校的心脏应该是图书馆,而不是党政领导的办公楼。在校园规划中,深大的图书馆既处于全校地段的中心,又处于最高的一块坡地上,体量最大,高度最高,吞吐人流最多,是师生求知、商磋、研讨学问的中心。我们要求图书馆全部开架,全天开放到晚上12点,全年开放365天。图书馆在位置和建筑处理上,都不直接对外,但却辟有极为方便的运书进书路线,从校外广场有捷径直达进书大门。在建筑物的主要层面设置一些半室内半室外的过渡空间,前面有自己的前广场,设置一些专为师生们休憩、讨论的小岛,为人际接触创造条件。图书馆左右是依地形叠落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两者虽不对称,但却均衡得体。图书馆投入使用以来,当左右的建筑物都已人去楼空时,这里依旧灯光通明,宛如水晶宫彻夜不息,很多师生直至午夜闭馆时才离去,明显地起到了“心脏”的作用。

 

 4.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的所有部门都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我们服务工作的所有终端都应通向学生。有些大学,教职工和家属人数比例往往比学生大得多,甚至是几倍,势必出现基建和后勤工作大部分是“自我服务”,即是为了解决职工家属问题,而且似乎越想解决越解决不了,形成多建职工住宅,越建越缺的恶性循环。我们一开始就想避免这个矛盾,力图把学校建成一个与此相反的模式,使学校中人数比例以学生为主体,最小的队伍是职工。学校里到处都是学生在活动,在工作。他们不仅是“监督”和自己有关的工作,而是直接参与。学校的饭堂服务,清洁卫生,保卫巡逻,秘书管理,几乎都有学生参加,甚至全部是学生。这样,就要求学生生活区与教学行政区距离教近,让学生能在一、二分钟内,从宿舍区跑到图书馆,这在炎热多余的南方,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宿舍离教学楼最近的只隔30绿地。开始有人怀疑距离太近会影响教学区的安静,但实践证明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宿舍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很安静,他们到南边游泳、打网球,到西边教学楼上课,去图书馆阅览或到办公楼工作,两区的靠近只见其利不见其弊。教工大部分住在校外,早晚有校车接送。我们一般实行坐班制,中午吃工作餐,而不回家做饭。校内的教工宿舍区离教学行政区虽只有7分钟路程,但有文山湖相隔,避免了家属生活区对教学区的影响。学生宿舍到教工宿舍也只有10分钟路程。教工生活区一些生活设施也由学生来经营服务。在教学区和教工区之间设置了对内外营业的旅馆和餐厅、小吃店,日夜提供服务。这样师生们出了课堂接触外,在课外,生活上也交流密切

 

 5.明天肯定不同于今天,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美好。规划不但要考虑今天,而且要考虑明天,考虑发展,考虑分期实施。整个深大校园1,500亩。其中,我们在东北部保留了300多亩作远期规划用地,留待90年代时学校发展用。如果现在全面铺开了,不但目前会因建筑物的散置而联系不便,同时也会因对一些将来发展中出现的随机因素未能认识而盲目动工,形成“米已成炊”的被动局面。出了东北部的保留用地、荔枝林地和沟壑湖塘占去五、六百亩,以及绿化用地外,我们可以用于建设的只是四、五百亩。因此可以说,我们创造了一个建筑面积不多但使用效率相当高的校园环境。建筑物相对密集,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距离教近,也是基于规划实施上的承上启下步步提高的考虑,以避免前后矛盾,后面否定前面,越搞越糟的局面。在这方面,有些高等学校,给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当初建筑物散点错落布置,这固然不失庭园风味,但后来发展需要用地,只好见缝插针,结果,这里一座,那里一幢,施工车辆跑来跑去,施工人员出出入入,道路泥泞,机器轰鸣,年复一年,整个学校象是永远完不了工的工地。因此,我们在规划开始就尽力避免出现这种情景。建筑分期实施,从中心开始,向两个方向扩展。有多少教学区空间,生活区空间,按比例展开,建筑一完成,绿化环境就跟上。前一期工程建成,就让它保持安静,不受下一期工程的干扰,从而使基建工程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

 

6.要保持中国自己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风格。建筑师在规划设计时,常常会考虑到中式、西式、古式、新式,考虑当今世界上新的建筑潮流,考虑建筑大师们的理论与实践……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然而,我们重点考虑的是怎样高速度地把一座大学建起来,时间不允许我们区研讨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我们只能实事求是,不追求形式上的尽善尽美,而立信心于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风格,避免意识形态的争辩。在这一前提下,建筑师在深大的规划设计中,相对来讲是比较自由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我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和对学校的要求一样:求实、求新、求异、求先进。别人没作过的,我们为什么不试试呢?别处已经出现过的教训,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蹈呢?

 

 我们对规划是有所思索的,但也不是深思熟虑,胸有成竹才进行。建校五年,证明我们找到了比较合适的办法,我们的经验就是要有“探新求改”的志力。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10亿多人口,中国与苏联、东欧不同,与西欧北美也不同,我们不能以世上已有的这个或那个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特区的条件与内地不同,与香港也不同,特区的大学也不能只有一种办法来建设,我们要寻找自己的道路,而答案也绝不该只有一个! 

 

 


最后更新[2008-12-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