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李筱俐等:一堂好课的标准》
     阅读次数:244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筱俐等: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四个统一”

深圳市沙头角中学  李筱俐  李洁

 

(说明: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要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即人们常说的要在课堂45分钟内出效应。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而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则体现了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我们通过对若干优质课的探讨发现,尽管教者风格有差异、教法有不同、素养有高低,但一堂好的语文教学设计基本暗含着“四个统一”。

一、 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处理文本方面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端,要么只在文本中兜圈圈,要么基本抛开文本高谈阔论,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强调学生走进文本——吃透文本折射出来的人文精神,深入钻研文本,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用的,但只在文本那“几分田”里耕耘,学生的眼界无法开阔,思维能力无法有大的提高;相反,只强调学生走出文本,抛开文本来空谈人文精神,这是建空中楼阁,华而不实。由此可见,仅仅走进文本,仅仅能够钻研文本,学生的学法会僵化,思维会僵化,学生的迁移能力会丢失,学语文的乐趣会慢慢消失,教师也会越教越死,教与学会慢慢走向死胡同。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不但能够走进文本也能够走出文本。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文本,对文本有着自己原创性的解读,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对文本作拓展性思考、研讨。这样学生的迁移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就会在愉快地学习中得到提高。最后,以期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死海不死》一课中的“游弋”一词,是这样教的。他先让学生查《词典》了解“游弋”一词的常用义,再让学生结合语境进一步了解“游弋”一词的含义,通常老师讲到此就会结束解词内容,进入新的教学环节,然而这时,钱老师宕开一笔,不在词义上兜圈子,而是让学生想象“游弋”在死海中的感受,这样由一般的识记延伸到高一级的赏析,在学生对死海兴趣盎然时,钱老师又将课内的死海拓展到课外的酸海等,这样钱老师来去自如地将文本向纵身作了开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了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的统一。现在我们很多教师认识到了走出文本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老教师习惯于传统教法,总是就文本谈文本;有些年轻教师脑子活、教法新,然而,没有把走进文本作为走出文本的“根”,造成本末倒置。我们曾听两位老师分别教《故都的秋》《胡同文化》,前者用了半节课时间将作者郁达夫的家庭情况作了详细地介绍;后者基本抛开文本,不谈北京胡同与文化的关系,而是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放在对各类“文化”的介绍上。这样过多地强调了走出文本的重要性,而忽视对文本的深入探究,是走进了另一个误区。

文本是根,没有文本,所有的“高屋建瓴”就是空中楼阁,就是假大空;反之,只关注文本那“几分田”,学生只能成为“田中蛙”,课堂将会成为一潭死水。

 

二、           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教学形式包括多媒体、互动形式、教学语言等,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在教学中,教学手段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但决不能高估,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不可以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中。不要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代替对课文本身、教学对象应该进行的研究。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线老师中有的对多媒体教学用得活,用得精,用得有效;也有的在形式上兜圈子,让多媒体成为“装饰体”,语文课成了电教软件展示课。学生看了许多有形的图片,而对语文本身的感悟知之甚少。只要能搞好教学,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无可厚非。利用现代科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其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如果处理不好,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实际上起的作用却可能是相反的。我们认为:如果确实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但用无妨;如果仅仅是为了追赶时尚,为了在课堂上的新鲜感,还是慎用为妙。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恰当地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相反,为形式而形式的教学是不可取的。要吸引住学生,最关键的还是老师课堂的内容。教师如果忽视备课、忽视广泛阅读资料,缺乏对课文本身的深入研究、深入挖掘,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学生要么就真被多媒体吸引住,把兴趣完全放在多媒体上而忽视了听课;要么就根本没有兴趣,毕竟,这不是在放电影。曾经听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讲的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授课者在网上搜索了许多伟人的坟墓,让学生一一赏析图片,进行对比,学生确实直观地了解了好几位伟人的坟墓,但是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语言教学,基本脱离文字而主要从图片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显然不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尽管有的课件也涉及文字,但是课件设计的答案都是课前预设好的,上课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往设计好的(答案)“套”里钻,这样的教学形式怎能为教学内容服务?反之,如果老师能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讲课时做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又能旁征博引、生动幽默,那么无论他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都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教学设计中自如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三、               对文本的局部挖掘与整合全文的统一

 

一堂有内涵的语文课应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对文本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应选择好精彩段落作深度挖掘,为避免语文教学在做“尸体解剖”,就需要对全文做面上的整合分析,这样点面结合,既兼顾了深度又有了广度。现在我们有的教师老是害怕自己上课被批评在做“尸体解剖”,而成为千古罪人,于是乎矫枉过正,干脆不对文章作深入分析,从而,由“尸体解剖”变为“蜻蜓点水”。北京著名特级教师程翔教《大堰河,我的保姆》,首先问学生喜欢诗中的哪一节,然后就从学生喜欢的精彩诗节入手,做深度分析。然而程老师没有忘记把“这一节”与其他诗节在文脉上的关系给打通,这样“大堰河”完整的形象就突现在学生面前,使文本的局部挖掘与整合全文得到了统一。试想,对文本不作具体分析,文章中的精粹怎么发现,自然科学上讲究提炼、提纯,语文岂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讲个轻重缓急;反之,只注意“点”而忽略“面”,就如同盲人摸象。如果是小说,就看不清人物的整体形象;如果是议论文就看不到论证的过程。

文章既要做局部挖掘,又要注意整合。香花、绿叶、曲枝,构成树的整体,我们将三者等同看待显然忽略了主体;反之,只注意“香花”而不顾及其他,显然看不到“树”的全貌。我们必须找到值得深入观察,值得具体分析的“香花”,再不脱离整体的架构,思考它独特的魅力。如果一概以“蜻蜓点水”来唐突学生,学生将无法走进语文学习的圣殿中。

 

四、 教学设计与“三维目标”的统一

 

世界是个大宇宙,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一个“小宇宙”。我们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个体、个体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我们要重视我们的“小宇宙”,重视每个鲜活的个体,它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将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定为“三维目标”,这是由强调“双基”到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一次教育思想变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提出,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基础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这种发展观的主要涵义包括: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因此,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应站在学生学习语文的立场上,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人格发展的视角提出的,而不是象以往“思想教育”主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上提出的。教学设计与“三维目标”的统一,指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

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上的《荷花淀》一课,就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考虑每一个“小宇宙”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终身发展。正如评课者所说:程老师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中国小说,高屋建瓴;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注重文化熏陶。程老师旁征博引从“芦苇”到《诗经》中的“蒹葭”,到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程老师甚至用深情的歌声告诉学生:跳动在女人怀中的芦苇正是中国女人的爱情象征。至此,学生沉醉于女主人公的贞洁美好的情感与荷花淀的诗意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意境中。

毋庸讳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还只是设计,教学风格迥异的两个人拿同一个教案也仍然会上出不同风格、不同效果。这里还有教师的教学经验、课堂应变、课堂驾驭和不同的知识层面做底蕴。

 

 

  邮编:518081

  电话(李筱俐):13613048592


最后更新[2008-12-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