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大学校友或精神出身》
     阅读次数:12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学校友或精神出身

丁国强:大学校友或精神出身
时间:2008年12月15日 作者:丁国强 来源:零丁的BLOG


我和王开岭既是校友(他是87级政治系,我是89级中文系),又同是身处基层的业余写作者。  

当王开岭用“激动的舌头”(他早前一本书的书名)发出颤抖的心声时,曲师校友有几人产生了心灵感应呢?当我热切地向他们谈起王开岭及其人文随笔,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示已不再对这些虚幻的文字感兴趣。他们中的不少人虽然在职读了硕士、博士以及MBA之类,但显然已无法掩盖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实:灵魂萎缩,人格变矮,梦想溜走……   

1980年代大学校园那种形而上的精神空气早已消散,精神逻辑在物质时代突然变得如此苍白。本来,曲阜那地方有一种对抗世俗的东西(或许靠了孔夫子的精神支撑吧),曲师学子骨子里也有一种安贫乐道、坚韧朴素的种子,但如今,这仅有的一点基因优势也快被商业肥水漂洗光了。1980年代的曲师大讲台,依稀尚见青年教师李新宇、周海波等人的咄咄锐气,但他们的出走,卷走了曲师的青春气息。一个大学应当以什么作为她的光荣?不是大楼,而是大师;不是高官,而是那些有尊严、有良知的思想者(真正由她孕育而非被她冷落和逼迫出的)。这些年,偶尔和母校一些老师接触,他们每每神采飞扬地标举已晋升省部级、地市级领导的曲师人,无不以之为光荣。在“官本位”社会,大学指望自己的学生升官发财,并不奇怪,因为唯有这些掌握权力和占有主流社会资源的人才可用大笔实惠孝敬母校,至于置身边缘、孤独思考的王开岭,则只能以坚韧而纯洁的写作,默默地为母校增添一份真正属于大学的光荣了。  

像曲师这样僻远冷清的学术院落,殊不知,其精神根基永远在下面,永远指向某种寂寞、清苦和泥实的传统。1980年代的曲师,图书馆是一栋危楼,其中一半因维护的需要而常年关闭,不到开馆时间,萃华园门口就挤满了饥渴的学子。那个时代的那群青年,无人以骄子自居,也少见玩世不恭的嬉皮士。一群贫寒学子在此以各自的方式积累着学识、凝聚着精神和品质。日后,他们中的不少人逐渐学会了拍马、腐败而变得庸俗,他们靠着曲师学生独有的吃苦劲头获得了社会认同。但他们也不得不付出扭曲自我、压制个性的代价。与之相较,王开岭是幸福的,他保持了自己的性情,巩固了自己的“精神自治”。  
曲师人的精神气质与都市高校迥异,城市有太多诱惑、绚烂与时尚,离物质太近,离精神太远。曲阜是一座精神小镇,葱郁的古树、坚硬的城砖与尘世的风景构成无形的对立。曲师是远离人群而贴近土地的,学校四周是农田,7号宿舍楼后面那条路,经常有农民的粪车穿过,我们这些携书卷的学子与他们擦肩而行,并没感到有何不适,除了几个矫情女生在捂鼻子。我们在曲阜上学时,经常骑一辆破自行车在孔林胡乱转悠,在南沙河边演示想像中的爱情……圣人并不排斥日常生活,孔夫子在杏坛循循善诱时,一定非常和蔼可亲,师生可以自由对话,充满了求道的热情和交流的愉悦。1980年代的曲师校园,经常可以看到师生在路边攀谈的情形,一头白发的张元勋教授总是滔滔不绝,唾星四溅,簇拥在他身边的男生女生咯咯笑个不停。张教授是北大才子,1957年被打成右派,饱经风霜却童心未泯。还有一位善谈的美学家李欣复先生,在简陋的书房,他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一讲就是一上午,连水也不喝。我不知道王开岭是否与张元勋、李欣复等老师交谈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精神骨骼里,有一部分营养是取自曲师那块土壤的。  

在传统价值观已经动摇的时代,信仰越来越成为一件私人的事,虽然诸多外在因素左右着我们的选择,但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操纵“精神自治”者的内心。精神奴役首先来自于自身。个人自由终究要靠自治的心灵和精神来保障。王开岭过的是一种有信仰的生活,因为他对生命的真与美充满了崇敬和热爱。他关注生命的“这一个”,在圣洁的墓地聆听灵魂的回声,对星空久久凝视,在他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他的血管流淌着激情和真诚,内心冲突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抗拒着卑微和世俗。在《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中,王开岭警示世人,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必然带来生命质量的改善,饕餐之徒所占有的只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物理人生。是啊,物质时代的快乐都成了一种消费,在媒体的喧闹中,人们机械地抽动着肌肉,听命于时尚,顺从群体价值和世俗评价。王开岭捍卫权利意义上的私人生活,但这迥异于文坛“小女人”、“小男人”的鸡零狗碎(这种病态的私人叙述满足了大众的窥隐癖,所谓“身体写作”实质上是通过对感官刺激的畸形张扬来掩饰内心的空虚)。王开岭追求的是一种充满自信和独立价值判断的私人生活,把个体的理想和选择放在首位。其实,王开岭的写作,本身即是一种健康的私人生活,这是一种飘逸、丰盈的精神生活。精神独立不正是私人生活中最明亮的部分吗?王开岭是靠精神写作的。这“精神”不是说教,不是抽象思辨,而是真切的生命体验。在越来越多的学子把理想转向追求财富时,王开岭却在寒寂中留下清晰的理想辙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变成“物”之工具、“物”之奴隶时,他却在体验着思想者的生命快乐……

最后更新[2008-12-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