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梅兰芳也是可以骂的》
     阅读次数:13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梅兰芳也是可以骂的

梅兰芳也是可以骂的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

 

 

有人见鲁迅骂梅兰芳先生,颇有不满之色。其实,国内国外的骂梅之声一直存在。

 

人们一直有一个错觉,就是如今京剧在中国落寞。在海外却盛行,早已成为世界戏剧主流。您是大错特错了。现在的京剧团出国,多是在华人圈里转。偶尔几个洋人看,你从他的错愕的眼神,外行的缪赞中就知道了,他们还仅仅是好奇而已。如果梅大师早就把京剧推向世界,现在还会如此吗?

 

确实,当年梅的出访在美苏引起一些震动,原也是对京剧的不熟悉,对男扮女的好奇所致。他们看京剧和中国人那时看日本的艺妓,夏威夷的草群舞是一个感觉。梅走了,观众中的京剧热就瞬间消失了。反而是学术界有所反应。苏联的几个戏剧大家,加上布莱希特对京剧都表示了兴趣并进而加以评述。现在的中国人还有一个错觉。就是这些人是盛赞京剧的。错了,你去看看他们的文章就知道了。我觉得布对京剧是毁誉参半,苏联人则是贬多于褒的。后来是中国人自己把梅斯布并称为三大体系,这东西也没有外国人赞同。况且,斯布二人都是理论家。梅的思维能力就达不到那高度了。如果非要说什么体系,也应该叫黄佐临体系。

 

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界对京剧也是不喜欢的,胡适鲁迅这些人不喜欢,周作人丁西林也不喜欢,连郁达父都不喜欢。他们都是捧话剧的。即使是欧阳予倩也是认为京剧必须改革才能去除其腐朽的东西。热捧梅兰芳的梅党,齐如山张彭春等在文化界不是主流。有网友引了胡博士的一篇文章,还举了鲁迅的例子,认为二人对梅的态度是一个客观,一个偏激。我不同意这看法。胡博士作为新话剧的鼻祖其实没少说京剧坏话。但此文是酬答型的,看着梅兰芳的面子,看着他杜老师的面子,就来了个大转弯,说一些不痛不痒的溢美之词。态度自然是平和,但意义是一点没有。而且,我始终讨厌这种中国文人的陋习,就是好面子。

 

鲁迅不是戏剧专家,也从不写剧本。所以,说起戏剧来不是特深入和耐心。但这老先生敏锐啊,人家的聊聊数语就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不相信?我们仔细说。

 

第一,梅的京剧有越来越多的‘趋雅’的倾向,渐渐远离了观众。

第二,在三十年代,梅已经越来越不行了,所以才出国演出。

 

呵,我们看看梅兰芳是不是‘趋雅’?我觉得是。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京剧锐意改革的年代。几乎所有的大家都要求新求变。梅自己也曾排过时装剧,但最终还是走了一条趋雅的道路。陆续推出了天女散花啊,洛神啊,黛玉葬花啊什么所谓纯粹的歌舞剧。这个倾向是他背后的那些梅党们的趣味所决定的。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些梅派代表剧是高层次的艺术。但一个事实是,在现在的舞台上,这类剧目是不受欢迎的。它们过于简单的情节,过于舒缓的节奏,过于端着的造型和平直的演唱,已经不能和品质优异的程派,唱腔跌宕的张派的戏相抗衡了。如果现在的演员推出几出戏,春闺梦,状元媒,红娘,天女散花,人们无疑是喜欢前三个。我甚至认为梅的创新意识比程砚秋和荀慧生都要差点。他只是被动的跟着梅党们走。而程荀二君虽也有背后高人,但自发的进取意识更浓一点。当然,就京剧论,梅还是一位好演员。各种能力天赋都具备。只是,他还有点守旧,对艺术没那么通透。你看程派和荀派的戏,唱念作打几乎是融为一体的,而梅还是各是各码,分头展现。尚就更差一点了,总抱着并不好的一些所谓传统不放。

 

并不是说,雅就是好的。尤其是戏剧这样的娱乐形式。如果梅兰芳当年从鲁迅的话里多少记取一点,编演几出更泼辣的戏来。其实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也不会出现现在的尴尬了。

 

另一条,我估计会有更多的人不同意。梅一直很红啊,49年来北京不是还万人空巷的嘛。其实,鲁迅说的没错。当时,梅确实在走下坡路。一方面是‘趋雅’造成的。毕竟观众不都是君子文士,戏剧也没必要牺牲戏剧性去求雅。另一方面,也是新陈代谢的原因。梅兰芳老了。在三十年代末,梅蓄须明志,谢绝舞台,借口就是:我老了,作为一个男旦演员,四十岁就演不了了。这里固然有蒙日本人的意思在,但也多少表露了实情。所以,日本人并没把他怎么样。

 

大家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文艺演出完全是市场经济。谁有票房,谁就是大王。而京剧演员的表演寿命一般不长。他们都是童伶,身体发育不好。而且那时候没有麦克风,演唱都是现场凭真嗓子,差一点,效果就出不来。这样造成声带的长期透支使用。所以,即使是大名角,过了四十肯定退休。即使不退休,也很难有体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了。当时发生的演员死在台上的悲剧,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压力。男旦的寿命更短,过了三十岁就基本谢绝舞台了。也许老演员的艺术境界更高点,但毕竟,真正欣赏艺术的观众不多,大多数人是娱乐,是冲着年轻漂亮的偶像去的,甚至夹杂着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有一篇学术文章《京剧女起解与艾滋病》就说出了这个虽隐秘但确实存在的事实。也恰因为这样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时的京剧才那么红火,江山代有才人出。四大名旦刚出来,四小名旦就跟上了。而且坤旦也出现了,童芷苓,言慧珠,吴素秋迅速占领舞台,靠什么占领,明白人自然知道。这时,中年发富的梅大师也是抵御不了新生代,尤其是女伶的挑战。如果没有八年抗战的京剧萎靡断层和抗战后的短暂的亢奋时期,我估计梅在三十年代末就淡出舞台了。那样,他在京剧史上可能就是一个名伶,没那么高的声望。这点对他本人不利,但对京剧却是大大的有利。

 

他的声望完全是造化使然。解放后,市场渐渐被计划指令代替。这样的好处是,没有了自由竞争,一些老演员得以延长艺术寿命,而且,舞台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但年轻一代却永无出头之日。这样直接影响了新演员的培养。所以,四大名旦就是京剧的顶峰了。此后再无真正的大师,京剧只能是走下坡路了。

 

鲁迅一篇小文,却包含如此大的信息量,实属难得。

 

 

还是不骂的好!

 

梅兰芳先生对京剧的贡献是定论的了,他一生致力于京剧改革,把传统的小舞台、小场面改造得宏大壮观。他的声音委婉动听,唱腔端庄华丽。

京剧诞生于前清时代,大发展于民国时期。是苦难中国开放的一园奇葩,梅派是其中最最艳丽的一朵。

京剧趋雅的现象是由非常复杂的原因决定的,一种艺术形式到了高峰之后都有趋雅趋势,唐诗宋词如此,歌剧舞剧如此。

楼主用骂来做题目叙述这段史实有点过,什么事情需要骂,应当是坏人坏事,楼主您叙述了半天我真没看出梅兰芳先生有值得骂的地方。

每次一听梅兰芳先生的唱段都身心愉悦,都沉浸在巨大的艺术享受中。梅兰芳,这是一个艺术巨人的名字,他是我们的国之瑰宝,我们尊重惟恐不及,如何能骂呢?如果梅兰芳先生可以骂,那曹雪芹、李白、杜甫、屈原皆可骂,齐白石、徐悲鸿、八大山人、虚谷、颜真卿、王羲之皆可骂,关汉卿、王实甫皆可骂,中国就没什么人可不骂的了。鲁迅先生在一个特定时期、一个特定的心境下写下了一些特定的批评文字不应当以“骂”字来概括。更不应被放大,被视为绝对真理。

 


最后更新[2008-12-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