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仅从乱弹本身来看,原有河北乱弹戏,后又有梆子乱弹腔,亦兼指梆子腔系统的主要剧种秦腔,秦腔因用弹拔乐器伴奏而称为“乱弹”。而从广义来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的其他剧种统称“乱弹”。故在京剧兴起之初,也有人也称其为“乱弹”。
但当文武昆乱不挡形容京戏名家时,如上贴形容红豆馆主,我以为这个“乱弹”就并非“除昆、高以外的其它剧种的统称”或“京剧”了,这就应从京戏腔调的形成发展的历史来看。京戏“皮黄”两大调的形成源自“徽汉合流”。这个合流,一方面是曲调的合流:徽调的二黄与汉调的西皮合流。另一方面是声腔的合流:徵调的高拨子、吹腔、昆腔、高腔与汉调的秦腔、罗罗腔合流。
四大徽班进京后,由于各名伶方言所致,又分几派:如程长庚唱徽调,多以昆曲之法唱皮黄。余三胜唱汉调,多以湖北方音唱皮黄。徵班人员来源籍贯复杂,客观上需要大体统一的语音,故当时徽班借鉴昆曲的咬字行腔来弥补徽班乱弹乡音不足,皮黄戏发展到从此时可认为是“昆”“乱”混杂了。故程长庚被赞为“昆乱不挡”,同样余三胜也被誉之会“融会徵汉之音,加以昆渝之调,推陈出新”,也是“昆乱不挡”。
综上所述,我以为用“文武昆乱不挡”在形容京戏演员时,此“乱弹”,是与昆腔并举的一种声腔,既非曲调也非剧种。“乱”是指:除昆腔之外,在京戏声腔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徵汉”之音中的:高拨子、吹腔、高腔、秦腔、罗罗腔等诸声腔。
故,老余所引述的注释1、2不够严谨,而注释3,则可视为引申义:不过是一般的称赞戏曲演员能戏颇多,艺术精湛的泛泛之词,而并非“文武昆乱不挡”的原意。至于“不挡”之“挡”字,我也不明白,胡乱推测,可能为当时安徽、湖北、甚至北京方言,“不挡”的意思是否指:挡不住,难不倒,拿得起。略同吴音中“不挡”也有“趟弗牢”之意吧。
“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乱不挡”
1·文武昆乱不挡
文武:文戏、武戏
昆:昆曲
乱:乱弹 (指京剧,也指各地方戏曲剧种)
文武昆乱不挡:演员的技艺全面,戏路宽广,昆曲,乱弹,文戏和武戏,都能演。
2· 唱、念、做、打俱佳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唱:歌唱;念:音乐的念白;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武术或翻跌的技艺。
唱是主要的艺术手段之一,是根据剧目的需要以及人物性格、情绪发展的需要而安排的,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来丰富文学形象,使观众的听觉感官获得美的享受。唱是演员决定艺术创作得失的重要因素。对同一剧目,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唱法,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量、音质,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
念白和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念白大体分两类:一种是韵律化的“韵白”,一种是以各种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的“散白”。无论是韵白还是散白,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乎于朗诵,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在掌握了口齿、力度、亮度要领后,结合具体的剧目,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开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达到悦耳动听、又能传神的艺术境界。
做功广义的解释是表演技巧,一般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戏曲演员在创造角色时,手、眼、身、步各有多种程式,像髯口、翎子、甩发、水袖也有很多技巧,还要揣摩戏情戏理、人物特徵,才能把戏演活。
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份,它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一般分为“把子功”、“毯子功”两大类。凡用兵器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技艺,称“毯子功”。
戏曲的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四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戏曲表演形式的显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