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王小波算什么大师?》
     阅读次数:165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小波算什么大师?

王小波算什么大师?

       今天在李银河的博客,看到她新发的一篇名为《读书》的文章。在文中,李银河这样写道:重读小波的小说,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一个罪恶的感觉:别人写的小说跟王小波比太小儿科。中国小说家们的小说总是不脱中学生作文的痕迹,只有王小波是一个异数(忘了这是孙郁先生还是谁的评价),他跟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我觉得这个区别就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是天才和工匠的区别。他生前从来不读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好象只有阿城、王朔和莫言(?)看过一点,我想这就跟大学老师从来没耐心去读中学生作文是一个意思吧。


       偶非孤陋寡闻,王小波的小说N年前大约还是看过几篇的,谈不上美,也谈不上丑。总之,在别人的争论声中,的的确确看过几篇,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如同在大街上时常不期而遇的美女,回味一下之后,也就忘记了。


       “中国小说家们的小说总是不脱中学生作文的痕迹”,这句话根本不值得我们反驳,因为这只是疯人疯语,我们不想与疯子吵架。


       “只有王小波是一个异数,他跟所有的人都不一样。”这句话,我赞同。因为,王小波是小说家里研究同性恋的唯一一人,而且还是研究同性恋里写小说的唯一一人。甚至,不仅王小波,而且李银河。


       “我觉得这个区别就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是天才和工匠的区别”。这句话,前半句赞成,后半句反对。究其原因,后半句应改为:“是正常人与神经质的区别”才恰当。


       “他生前从来不读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这句话怎么说呢?读不读什么作品,那是个人欣赏品味的问题。正如常山之子从来不看金庸的小说,但并不说明常山之子比金庸要高明一个道理。


       “大学老师从来没耐心去读中学生作文”,中学生作文怎么了?不就是从中学生作文中发现的韩寒吗?不就是通过中学生作文踊跃出了众多的八O后作家吗?如果如李银河所说,大学老师从没耐心去读中学生作文,那中国小说真的要走进死胡同了。


       王小波已经死去10多年了,偶不想落一个“掘尸犯”的罪名。但想说明的是:王小波算什么大师?王小波就是王小波,写过几本小说、研究过同性恋、英年早逝,仅此而已。如果再往王小波的头上戴什么花环、搞的死人也难安息的话,那就是寂寞奶奶李银河的不对了。

 

 

王小波不是大师,是一浪小波波~~

早在几年前,王小波死后获得的巨大名声便传入了我的耳中——俗人如我,免不了从众,即时就在网上搜来他的几篇杂文来读。

 

初次读王小波,觉得他思想很锐利,文笔也很不错。

 

但这一印象并不足以让我产生买他的书的冲动。

 

国庆节前,去王府井接来京旅游的朋友,在百元聊赖的等待中,走进了王府井书店;又在漫无目的的闲逛当中,看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书系,觉得不能白来王府井一趟,于是便选了两本,一本是鲁迅先生的《呐喊》,一本便是王小波的《王小波散文》。

 

碰巧第二天女友又缠着要去怀柔农家院,于是干脆把王小波带上,打算在住农家院期间认认真真地把他的这本集子读完,这样或许能让京郊游更有价值。

 

在怀柔百泉山这个安静的小村庄里小住两天,我顺利地读完了这本小册子。

 

对比于中国当代的一般作家,王小波写散文无疑是出众的——他能够让你轻松且比较愉快地读完他的文章。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是最基本的功夫,但当代许多作家,并不具备这种功夫,比如,我书架上有梁晓声、周国平的散文,王蒙的随笔我曾有一长段时间放在厕所里,但总共也没读过几篇。

 

一部作品之与读者的关系,我想大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读者瞧得起它,能翻上几页;第二层是读者读完它,但它得感谢读者;第三层是读者感谢作者。我想王小波属于第二层级吧。

 

赞扬王小波作品的人很多,评论也铺天盖地。我并不是故意特立独行,别人说好我非说坏,我是真的觉得,大伙对王小波几乎一边倒的赞誉,言过其实了。

 

漂亮女人都知道自己漂亮并得意之,王小波是自认为聪明并且自信于自己的逻辑思维超之于人的,他在文章里也多次谈到父亲是逻辑学教授,自己学理科出身,兄弟姐妹在科学领域皆成绩斐然——言外之意,自己的逻辑能力是天赋超群的。但我看来,王小波或许是太急于表达自己,所以很多观点是不经推敲的。比如,他自问自答,知识分子最怕什么——最怕生在不讲理的社会,比如外有哥白尼、布鲁诺的灾难,内有陈寅恪、老舍等的悲剧。我看未必,真正有大智慧的学者——比如苏格拉底,并不害怕社会不讲理,相反不讲理的社会是一个更显悲壮的祭坛,唯有它才配得上自己的才华,让名声流芳千古。

 

别说知识分子不在乎名声,不在乎永恒,如果谁这样说,苏格拉底也会跳出来骂他:虚伪!

 

如果承认追求永恒的名声是真正知识分子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不讲理社会绝不是他所最害怕的,倒有可能是,是他最喜欢的。

 

当然,说来说去,王小波提的不过是个伪问题:真正的知识分子,其实是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类似这样思考不周深度不够的文章,并不止这一篇。

 

以上是我对王小波的批评一。

 

批评二,自相矛盾。既写文章批评“文人相轻”,不知不觉又在文章里瞧不起张爱玲、余华,不是说张爱玲余华的文字不好,而是说小说不应该是那么个写法——而他的思想,整个确又是贯穿着主张“百家齐放”四个字的。

 

批评三,一个生活的例子在多篇文章里重复引用,无数次地引用罗素的观点来证明自己观点。我想真正的大师不会总搬别的大师来为自己做证的,追求完美的学者不会允许一个例子多次引用的。

 

批评四,字里行间太急勿勿,缺少一种淡定从容的气魄,文章缺少厚重感。

 

当然,王小波文字的独特魅力,以及他的特立独行,我是承认的,但我觉得他与大师相比,还有好远好远的距离。


最后更新[2009-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