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语文周易
文章标题: 《孙移山:读陈继英作文新著》
     阅读次数:186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孙移山:读陈继英作文新著

              新课程作文教学体系的理想构建

                ——读陈继英先生新著《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

                             孙移山    董希旺

   注:本文已在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一期刊发表。)

构建一套中学作文教学使用的好教材,是众多语文专家和语文教师的一个梦想。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的新著《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后,不少专家认为这是二十一世纪前沿性优秀科研成果,是目前所见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最有水准的力作之一。该书凝聚陈继英先生二十多年之心血,广泛吸收心理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文章学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最新作文教学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科学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兼具的作文教学体系,阅读该书后,我们肯定地说,这是一部近年来国内作文教育科研和实践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把探究写作活动的全过程与揭示写作思维规律有机结合,使思维训练贯穿作文全过程

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写作活动的完整过程。从人的写作转化原理来看,一篇好作文的诞生,要经过“知——情——意——文(言)”的多重转化,也就是写作主体感知客观事物后,产生感情体验,然后转化为大脑的主观感受,再通过头脑的加工提炼转化为较为深层的认识,最后再经过文字加工转化为有系统的语言文字,才会成为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知——情”这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般的作文教学和作文指导书大多避而不谈或言之甚少,这正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关键所在。

感知世界、触动感情,是外界事物引起人的心理变化的重要环节。好的作文教学体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营造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发生良性变化,对外界事物产生极大兴趣。在这样的写作状态下,学生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以及思维等才更灵敏,学生的写作潜能才会得到充分发挥。当学生产生写作的激情时,其写作潜能才会被挖掘出来。传统的作文教材和作文教学,往往不关注感知和思想感情问题,研究智商问题较多,而关注情商不够,只讲求技术技巧,忽视对事物的感知和情感的研究,这就只关注了写作的一部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导致片面强调了写作的结果,学生作文动机和动力岂不匮乏?

陈继英先生这一新课程作文教体系的构建,在强调阅读和写作互动,重视思想和语言文字积累的同时,吸取思维科学的研究的成果,从思维能力训练的核心角度着手,不片面强调写作的结果,而是更注重作文的过程性规律的揭示和阐述,也就是说,既十分关注写作“感知——情感”问题,注重对写作的“动力系统”——写作情感、写作动机的主动调控,又注重对思维能力层次的清楚训练,直接把指导的着力点放在对写作情感、写作心理行为与写作思维特点规律的引导上。这就不仅使得这个作文体系的科学性大大增强,而且使作文教学指导的实效性大为增强。

 

    二、突出了思维训练的核心地位

    作文,说到底不是技术活,而是思想感情、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乃至于人格修养的综合表现。那种困守着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的机械的技术主义的作文教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鄙弃。但是,当我们打着反技术化、反工具化的旗帜去找寻作文教学的实质的时候,却迷失在了抽象的大文化概念的迷阵里,作文教学如临无形之敌,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又有人回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路子上去了。诚然,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历史也已经证明它是低效的。

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智慧和胸怀,汲取“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古训之后的人类智慧,汲取语文学科以外的科学研究成果,来充实、丰富和发展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操作方法。陈继英老师的《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正是具有这种胸襟和智慧的力作,远远超越了那种不关注思维思想,只讲求技术技巧的作文教学的苍白无力和那种文化论者大而无当的研究。

该作文教学体系从人的心理和思维的角度指导学生探寻如何感知生活、如何认识生活、如何采集写作素材、如何酝酿写作情感,如何进行思维创造、如何策划成文等一些动态性的思维规律。例如,“基础思维能力培养”一章和“写作感情激发与心理调控”一章,其内容按照写作心理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分解为感知理解能力、作文素材采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写作感情激发、写作心理调控等十多个项目,并围绕每一项目再组织必要的语言材料来引发学生思考和写作,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这样编写,使每一位教师在使用这一教程时,依据内容项目的安排,可将心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写作,有本可依,有路可循,克服了盲目状态,教学效果十分明显。这样突出了作文思维训练的核心地位,也便抓住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牛鼻子,这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根本指导,也是对学生人生发展素养的有力培养。

 

     三、使“读写互动”,形成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

我们都知道,写作有两个基本过程:“输入”的过程和“输出”的过程。就是说,首先要通过增加生活阅历和阅读来丰富内心世界,以为作文的源头活水。但是要注意的是,生活和阅读并不直接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而是“源头活水”之源头活水,而心灵才是作文的源头。(当然也是其它所有创造性艺术活动的源头)其次,有了源头并不必然有成功的作品,其间就有个能不能把思想感情文字化的问题。丰富敏感高贵的内心世界,可以诉诸声音而成为音乐,可以诉诸色彩而成为图画,当然,作文教学要做的,是引导和教育学生诉诸文字而成为文章。对于整个作文教学而言,这两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循环过程,作文教学应该双管齐下,在这两个方面都要有所作为。

陈继英先生的作文教学体系强调将读书和写作紧密相连,有利于学以致用,从而构成了读写一体、读写互动的作文教学链条,这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指明了有效途径。

好的作文教学,决不能离开对学生阅读状态的指导。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阅读者,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写作者;但一个成功的写作者必定是一个成功的阅读者。因此,该作文教学体系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以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该书用专门的章节对此进行系统阐述,例如,读书随笔、专题研究阅读与写作的设计就是其匠心独运之处。

     与此同时,陈继英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把“立足生活,感知生活和自然之美,博览群书,作为作文源头活水”的理念置于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与生活的隔膜,而且在本《教程》的编写上也突出注意了文质兼美的特点,不论是“思维导论”中的取例,还是“写作实例”,都选自报刊时文或中学生的优秀习作,内容富于借鉴和教育意义,语言具有典范价值,捧读此书,不仅可获得作文的具体指导,而且无不有阅读的审美享受。同时,选文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可以自读自学和仿写,便于借鉴和印证。不仅符合阅读的“可接受性原则”,而且符合文章写作和作文教学规律,这对于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来说,无疑是严肃和务实的。

    陈老师的作文体系,打破阅读和作文两相隔膜的局面,读写互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并以思维训练作为二者的桥梁,使阅读所得得以周转和延伸,使写作内容得以充实。这便找到了作文教学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四、明确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效率不高,与语文理论界和教学界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性质理解不清,定位把握不准,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些语文专家认为,作文既然是写作,那么,一般的写作学原理和文学理论就一定也适用于中学作文教学,他们希望从写作学或文学理论著作中找到快速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秘诀”,这些着眼于成人写作的方法指导,解决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另外,他们习惯于把中学生作文混同于一般的写作或文学创作。须知,中学生作文与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虽有共同规律,但更有各自的特殊规律。中学的基础教育性质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不是作家,而是培养可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合格的毕业生,有了这个“准星”,才会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定位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这些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少年作家,但似乎大家都没有认为那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丰硕成果,而韩寒等人的出现简直就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讽。即使公允地看待作文教学的成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没有在大面积上、高效率上提高中学生作文的能力。

陈继英先生的作文教学体系注重基础性、规范性,注重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强调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和过程体验,既注重“入格”的训练,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夯实学生作文基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及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大量来自实践的作文指导理论和经验,在他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业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对广大在教学一线苦苦煎熬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把开启作文教学迷宫的“金钥匙”。

    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作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了新的长足的突破,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幸事;我们获得了一把“金钥匙”,这又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幸事,更是广大中学生的幸事,也可以说,是我国作文教学和研究的一大幸事。捧读陈先生的新著,欣喜之余,感佩之情油然而生,使我们对作文教学的前景信心大增。

我们相信,随着这套作文教学体系的推广,对于改变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状况无疑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孙移山,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邀编审,首都师大教授,原《中学语文教学》主编; 董希旺,山西省中学语文教学能手,全国优秀青年教师,现为深圳市教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陈继英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jiying


最后更新[2009-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