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民心向背
当时的国军号称八十万,共军号称六十万,不必管其数量是否真实准确,但共军以少胜多则已经成为历史的结论,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但真正计算双方的战争人力投入,共军的投入相当于国军的七倍。因为这里有“民心向背”。
陈毅多次说过:“华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反动派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把他推倒的。”数百万老百姓,沉默的大多数,用最落后的工具,用最坚强的内心,支持着解放军最终打败了国军。这就是民心的力量。失去民心的武装是没有战斗力的,赢得民心的武装,哪怕人少一些,武器落后一些,仍然会赢得最后的胜利。不只在暴力夺取政权上,在今天的中国,内战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历史已经教育中国人,放弃以暴制暴,将是一个民族最英明最有利的选择。但不动干戈的年代,更要注重民心向背。
若愚蠢地以为,统治者手中掌握着最精良的武器,最多的部队,另一方面,没有任何的反对力量有对抗的可能,就由此觉得高枕无忧,忽略和鄙视民意,那就大错特错。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民族内部战争胜负的最根本因素。民心不支持,军队将形同虚设。特别是中国百姓,用军队是制服不了的。中国军队有人民子弟兵之称,更不可能把枪头对准自己的父老乡亲,这也是淮海战役中国军为什么容易被策反,战斗力不如想像中强大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士兵也希望回到家乡,耕田种地,赡养双亲,过和平的日子。在民心不愿意打战的时代,军队的力量根本不是社会内部稳定的决心因素。无论叫什么军种,还是叫武警。民心是执政者无条件必须顺从的命令,违者必败。
这就是淮海战役给我们今天最重要的启示。
二、反对以暴制暴,尽可能要以免内战
无论这场战争多么精彩,有多少值得纪念,值得炫耀的光环,但它最终仍然是一场杀戮,一场对生灵的涂炭,一场民族的悲剧,我们今天纪念这场战争,应该抛弃敌对双方的陈旧站队,那些在战役中推动生命的人,无论是哪方的军人,还是无辜的百姓,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该对他们一同致于哀悼。
抹去对历史上逝者的政治立场,恢复他为战争而死的原本,可以启发我们真实地看到战争的本来面目,残酷的民族灾难,在未来的中国发展史上应该尽一切可能避免。这既是抛弃历史朝代轮替的怪圈,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咒语,也是加强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决不是说内战战场上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决不是历史的定论,现代社会应该建立崭新的民族发展观,这才是中华民族真正对世界文明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对内战的赞美,摆脱那种冠在人民头上的借口,因为内战不分胜负,都是人民的苦难。并非因此否定这场战争的结束,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和平,历史的功罪自有后人评说。但在中国新的发展道路上,现代人应该超越六十年前的知识和远见,更要有超越他们价值理念的勇气和预见,战争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成为避之不及的选择。只有在外敌入侵不得不抵抗的时候,我们的军队一定会在内部的团结力量支撑下一致对外,并战无不胜。尽管如此,战争仍然应该尽一切力量避免。
因此我们在建造淮海战役六十周年的纪念碑的时候,不妨也把当时国军的死难者名字刻在上边。他们都是历史的谛造者,他们用一场战争,告诉我们今人战争是最不该在民族内部发生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战争从来都是民族的灾难。死者为大,那些国军的死难者,也同样是我们的骨肉同胞,他们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圈进了战争,不必分你我,他们或许正是忠实执行了命令才倒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之下,对所有死难者的哀悼,是今天纪念淮海战役时,中国人应有的悲悯。而尽一切力量防止和避免内战,应该成为今后国人应有的共识。
三、为民主自由而战是时代潮流,顺之则昌
电影《非诚勿扰》中有一段对白,台湾人和大陆人对“解放战争”有不同的提法,一个说“沦陷”,一个说“解放”,让我们再温习一次淮海战役和整个解放战争的终结理由吧:为民主自由而战!多少烈士是在这个美好的理想中倒下?为解放全中国而战,为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而战。民主自由才是淮海战役及整个解放战争的基本立足点,根本出发点。
淮海战役毫无疑问也是奠定当今政权的合法性的一次重要战役,但胡锦涛最近明确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执政党的合法性在于不断地自省与改革,不断地接受批评与挑战,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调整自己的方针与政策,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只能坐吃山空。
过去的百姓可以舍小家保大家,可以全家上阵用独轮车支援人民解放军前线战斗,今天的百姓也一样可以这样支持符合他们利益与要求的力量,反抗对他们进行压迫与剥夺的力量,支持那些保护他们的力量。他们可以不再用独轮车上前线,今天或许仅仅只需要用独轮的鼠标上网线,就将带来巨大的胜负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