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漫谈
温州市实验中学 钱胜武
近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选材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考生也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这是值得欣慰的好事。
但是,材有高低之分,意有深浅之别,如何才能在考场作文中夺得高分,我想这是每位考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吧。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几篇高分作文吧。
08年温州市中考高分作文。题目为:下雨天,真好
下雨天,真好(一)
江南,烟雨朦胧。小巷静静地流淌在小城间,用优雅的姿态,诠释着小城中的人或事。
矮矮的房屋铺着深黑的瓦片。缝隙间苌出些不知何处飘莱的草,小小的一株,不起眼却很安静,等待着雨的到莱。雨一下,水便苁一道一道的空隙间跌落下莱,形成一串串讽铃。我哙特意地走在檐下,享受着雨滴坠落头顶的感觉。一下,一下,仿佛是一个颤动的春天。
于是,冂前的水沟便哗哗地响了。细细的,柔柔的,不胜娇羞的……两个手掌宽的水沟中哙有浅浅的水滑濄,变幻出各种奇异的线条与纹路,交织着,映出矮矮的房檐。偶尔哙看见奶奶早晨洗濄的菜叶,浮在上面,停停顿顿,终究流向远方。还有邻家小男孩的弹珠,很绚丽,很纯净。不一哙儿,哙听到“啪啪”的声响,两岁大的孩子光了脚在沟里踩着,一只手笨拙地提着裤角,另一只手在水里划着,一种喜悦漾上心头。妈妈的嗔怪在此刻响起,巷里便热闹起莱,雨也欢腾了。
被雨浸湿的青石板一直铺到大伯家的院子边上。老榕树就在那儿立着。雨中的叶是绿的,是密的,是静的,是等待着的。始终如一,它沩巷里的人扪撑起浓荫,树根嵌在青石板间,铺就通往大街的路,很湿,也很诗意。穿拖鞋的孩子在树底下踩起一道道映着笑脸的水花,上蹦下跳,躲猫猫。善于绘画的哥哥推幵窗,在檐下描出老树健朗的形态。淅沥的雨丝结着丁香般的优雅,他在画笔下讲述着他的小巷。
雨下着,滋润了老树粗壮的树干,抿去了人扪心间的粉尘,浸湿了小巷里的事。
小巷流淌着,在小城间,在烟雨朦胧中,在人扪的心中。真好!用不变的姿态诉说着——就在这下雨天。
下雨天,真好(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淅淅沥沥,沥沥淅淅……
雨密密地斜织着。伴随着雨,悠扬的箫声萦绕。那样欢快,那样明净。“啪!”箫声戛然而止。父亲如同一头暴怒的狮子,将巴掌扇向他的女儿。“都初三了,还吹,你能吹出个瑞中吗?还不快给我去复习。”说完,粗暴地夺走女儿手中的箫,扔到地上。
女儿呆呆地站着。
泪水流过红肿的脸颊,滴到地上,溅到心里。
迷茫的眼睛透向窗外。
雨不大,但心中却有一场倾盆大雨……下雨天,好吗?
女孩埋葬了箫,埋葬了梦,一头扎进书本……
从此,树林里少了箫声,课堂中多了提问的声音;山野上少了一个身影,却见教室里有人埋头苦读。她只记得父母的期望,心中只有考上瑞中的呼喊。
大家都夸她懂事,都夸她好学,却不知她在雨天里落了多少泪。
临考前,父亲的身影移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正在出神,父亲轻轻地拍拍她,她仿佛从梦中醒来,震惊地看着父亲。“又下雨了。”父亲说。
女儿无语。
“出去走走吧。”
女儿不相信这是父亲的话。
疑惑的眼神射向父亲。
目光中,父亲那么的和蔼。
“去树林吧!”
她的心中顿时燃起了希望。
她欢快地跑了出去,突然,她转身回来。对,她差点忘了那把尘封的箫。温柔地抚摸着它翠绿的身体,伴随着箫声,女儿的脚印留在了树林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雨中,她尽情地吹,尽情地欢笑。雨点不时落到她脸上,手上、箫上,她全然不知。
雨天,她终于找回了遗失许久的自我;她终于从无尽的学习中被释放;她终于能在雨中漫步。
她就像一只羞红的小鸟,在山里大声地笑了……
雨,淅淅沥沥,沥沥淅淅……
下雨天,真好!
从上面的作文,我们可以略作分析:
一、文章选材,尽可能选择心灵的材料,或者说,作文,是心灵的写作,而不是材料的堆砌;这里所说的心灵的材料,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个是自己心灵有所触动的材料(如第二篇作文),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自己都没有任何触动,那么你的写作如何能触动读者(阅卷老师)的触动呢?
另一个是要能触动读者(阅卷老师)的材料(如第一篇作文),也就是说材料可以适当地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从而达到引发阅卷老师心灵的触动的作用的文章,这样让阅卷老师感觉的是一种心之所想,而你作文是其心灵代言人的作用。
二、文章语言,尽可能清晰明了,在情感和视觉上能达到一视就通的效果。如第二篇“她欢快地跑了出去,突然,她转身回来。”当然也可以写成“她欢快地跑了出去,突然转身回来。”意思一样,但是,在语意的表达效果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原文语句,让人在视觉上,关注到了“突然”一词,从而让人形成一定的画面感,动与静达到很好的统一,而后一句,却显得过于平实,在视觉上,不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
三、文章刻画,尽可能在自己的作文之中,“画”几幅画,也就是说要形成画面感,或者说,可以让阅卷老师在阅卷的时候,能很快地形成一幅幅画面。如“雨点不时落到她脸上,手上、箫上,她全然不知”在这里,“脸上,手上、箫上”用标点,自然而然地就慢慢勾勒出一幅图画来。如“两个手掌宽的水沟中哙有浅浅的水滑濄,变幻出各种奇异的线条与纹路,交织着,映出矮矮的房檐。”这里,也有同样的效果。
诚然,上面的都是本人自己的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感谢钱胜武老师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