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力推小沈阳,凸显艺人之义气
○许石林
2009春晚,赵本山等表演的小品《不差钱》依然是最招观众笑声的小品。《不差钱》虽然不是他最好的小品,但也是本届春晚最好的小品,乃至最好的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赵本山既是主角又不是主角,很明显,他在力推徒弟小沈阳。这一点,是难得的,是演艺圈里不多见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
演艺圈靠的是独家绝招即“玩艺儿”吃饭,过去演艺行有一句话;“宁给十亩地,不教一出戏”。如乡间的另一句土话:“宁给邻家一头驴,不叫邻家中个举。”是一种生存的世故哲学。为什么会有如此灰暗的世故哲学?因为演艺行,再红火,再挣钱,但该行业总体上依然是仰仗别人的赏识与喜欢的,即仰仗把“座儿”(观众)伺候满意来挣钱吃饭的。而“座儿”是多么难伺候!一般人在看演艺、娱乐艺的时候,平常做人的准则是不自觉地松懈甚至放在一边的,人甚至是故意反道德的,伺候此时的人,可以说是高难度的事儿,其中苦涩,只有从事过演艺的人才能体味。因此,一种技艺,从创作到练成是极其艰难的。一旦被人学去,就失去了某种垄断性,生存就会出险情。越是演艺商业化、市场化,艺人的生存本质才能越纯粹地显现出来,艺人们的那贯穿着精明、世故、圆滑和实际的哲学才能发挥出来。
过去有一句话说:“戏子无义”,是儒家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尺度对演艺行的总结,儒家认为人靠声色技艺吃饭是靠不住的,是不稳定的,所谓无恒产,无恒德,而且这一行多半在人的道德伦理松弛的时候伺候人,甚至会故意挑逗激发人主动放弃道德伦理的修为,丧失意志、诱人堕落。因此,儒家占主流的社会,对演艺有了上述的偏见式认识。但也说明了一些现象,即从古以来,演艺行里,最讲究知识产权,把自己的独家绝活儿和机会,看得比命还贵重!宁愿给你十亩地,给你现成的财产,但也不教给你挣钱、挣资产的方法,以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或挤占自己生存的空间。
因此,历史上,所有娱乐他人的演艺技艺,都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才能学到手。而艺不轻传,在许多艺术大家那里都是铁律。以至于人们认为演艺行无义气可言。说“无义”,不是说一点没有,是说少见。其实,自古以来,演艺界从来不乏义伶,其义举不少,也有的可歌可泣,风骨铮铮,让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懦弱的读书人惭愧致死的都有。艺人在开启民众智慧、传播道德文化方面,功劳很大。
过去,像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那样的豪爽义气的艺人是很少的,他毁家办学,培养了一代戏剧人才,成为中外艺术教育史上的奇迹。而现在,从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又看到了当今一个成功的艺人的义举:赵本山力推小沈阳。
赵本山不仅推小沈阳,还甘愿为他做陪衬,那个叫《不差钱》的小品,名字实在应该改为《寻找小沈阳》,才更为合适——所谓苏格兰餐厅、完全是可有可无的,只是为了强化小沈阳的固定视觉符号:特型大裆裤。属于小沈阳表演的台词、动作,也没有新的编排,只是小沈阳以往表演的旧内容的重新回锅。应该不是创作力的匮乏,我愿意理解为故意强化小沈阳的公众认知标签,一切的设置都围绕着让小沈阳表演他的标志性绝活儿。
赵本山此举,为当代演艺界增添了义气的豪举,应当成为一段佳话。也说明,赵本山自己有底气,不怕后辈追上来,不怕被后辈后浪推前浪,把自己撂荒在沙滩上。
相反,对比一下相声界,就没有这样的表现。那么难听难看的节目,那演员脸上洋溢着的都不是演员的神色,西装倒是挺贵的。中国的晚会,掺和一些非娱乐因素,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但为什么非要让那些本身就是娱乐节目却丝毫没有娱乐的也上?郭德刚为什么一直上不了春晚?原因很多,但相声界缺少赵本山这种义气的老大,无疑的。
2009年1月26日春节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