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厄普代克:性、宗教、艺术为三种伟大的秘密[组图]
2009年01月29日 外滩画报
约翰-厄普代克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获过两次普立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国家书评协会奖等各项图书大奖。然而半个多世纪来,他的文学成就、他对性和宗教的态度始终备受争议。他最著名的作品《兔子四部曲》中译本,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
一个作家活得太长、写得太多大概不是什么好事。约翰.厄普代克作为美国文坛的常青树,就老是被我的朋友们戏称为“垃圾桶”,50 年来的《纽约客》、《纽约时报》、《纽约书评》到处有他的文章,而且不挑不拣什么都写,跟垃圾桶一样随处可见稀松平常。人老了唠叨了招人烦了,倒很容易让人忽略他曾经的青春无敌。
厄普代克成名很早,22 岁便开始在《纽约客》上发表作品,获得过两次普立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国家书评协会奖等各项图书大奖;他的《兔子四部曲》两年前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过去25年中出版的最佳美国小说”之一,有人称之为“美国断代史”,有人称之为“中产阶级的灵魂写照”,《泰晤士报》的安东尼?奎顿则称:“该系列小说全面展示了厄普代克作为观察者和描述者的卓越天赋。它们达到的是一种成为美国社会史和情感史的高度。”
兔子
1960 年,《兔子四部曲》第一部《兔子,跑吧》(Rabbit,Run)问世,描写一个年轻人哈利因为不满平庸的生活而离家出走不断逃跑的经历。在之后的30 多年中,厄普代克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写出《兔子归来》(Rabbit Redux)、《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一部好过一部,勾勒了“兔子”哈利的一生。“兔子这个人物对我来说代表着身边的人理解美国的方式,我通过兔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常常要比我自己看到的更值得讲述。”厄普代克如是说,“人们常常问我兔子会怎么看‘9.11 事件’,兔子会怎么看小布什,这我可说不准。我让他死了。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我50 多岁的时候就决定先把他解决了,省得万一哪天我死了他还悬着。不过我觉得兔子可能会支持政府打伊拉克,就像他当年支持越战那样。如果他活着,他大概会住在佛罗里达州,在车上贴星条粘纸;‘9.11’之后,他肯定会插小国旗的。他老婆可能会有些疑虑。”
在出版《兔子四部曲》的克瑙夫出版社工作了40 多年的朱迪斯.琼斯对兔子的死很不满:“虽然我既不想住在哈利的隔壁也不想跟他吃饭,但我就是喜欢读他的故事。约翰总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哪怕对哈利这样一个庸人甚至一个讨厌的人,他也充满了同情,他从不会鄙视自己笔下的人物。”《兔子四部曲》中充斥着性描写,这也是厄普代克小说的一大特色。《兔子,跑吧》出版时美国社会整体氛围极为保守,《裸ti午餐》、《北回归线》这样的书都因为害怕惹官司而不敢贸然出版。《兔子,跑吧》里光对妓女鲁丝就有长达8 页的描写,出版时自然需要格外小心。据说厄普代克很担心《兔子》给自己招来官司然后输得精光,留下4个孩子喝西北风。他还特意嘱咐出版商阿尔弗来德.克瑙夫:“也许你应该找个律师来检查下书里的色情段落。”等到克瑙夫找来律师时,厄普代克却说:“我这会儿来不了,我在暑期主日学校(按:Sunday School,教会为向儿童灌输宗教思想,在星期天开办的学校)教课呢。”性与宗教,统统是厄普代克的大主题,在这里打了个小小的照面。
女人
热爱八卦的朋友敦促我:“你去考证一下厄普代克到底有多少女人。他书里那么多性描写,估计没有过一打女人是写不出来的。”我倒宁愿相信厄普代克笔下的性事是出于想象。他承认暗恋过桃丽丝.黛(Doris Day),也梦想过拥有埃尔罗?弗林(Errol Flynn)的男性气魄,但他从6 岁起就深受牛皮癣的困扰,羞于见人,这种痼疾令人“感到有一种异物在侵蚀你的身体,把你从健康幸福的正常人群中分离出来”。厄普代克曾自嘲“文艺阳光先生”,不光是指自己的好脾气,也指为了治疗牛皮癣而不停地晒太阳。他一直将这种病视为残疾,“有这种残疾,是很丢人的。这逼得我要比平时更冒险、更大胆。我心底里是个谨慎、保守的人,如果不是皮肤病,我也许永远不用离开纽约,在《纽约客》编辑部养老就好。但有了这种病我就得离开工作的城市,去有阳光的地方,去海滩,靠当自由撰稿人养活自己”。结果太阳晒得太多,他又得了皮肤癌。
对外貌的极度自卑影响了他看女人的眼光。比起许多热衷于赞美女性的作家来说,厄普代克对女人并没有多少亲近感。他自称写作时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而帮老婆打理花园时则觉得度日如年。他笔下的女性要么爱吃醋要么爱报复,要么幼稚要么极端,以至于有人说“我绝不想跟厄普代克笔下的任何一个女人共度一生”;他的性描写不是嫖妓就是通jian甚至公媳乱lun,少有正常和谐的夫妻关系。我想,在生活中,厄普代克不会是个特别招女人喜欢的男人,至少不太会招看过他书的女人喜欢。1968 年的小说《夫妻们》(Couples)描写了小镇中产阶级家庭组织的换妻派对,令他荣登当年4 月26 日《时代》周刊的封面,大标题赫然印着“通jian社会”(The Adulterous Society)。2005 年他的小说《村庄》(Villages)入围英国老牌文学杂志《文学评论》一年一度的“最差性爱描写奖”长名单,小说中通jian的主人公这样赞美情人的私处:“它一点儿也不像菲利丝那儿。这个更滑、更简单些,体液没那么稠,不像酱汁,倒更像冻胶。”还好,这段描写最终不敌盖尔斯.克伦的《温克勒》,没有得奖。
厄普代克将性、宗教、艺术称为三种伟大的秘密。每到周日早晨该去教堂的时候,他就会心急。“没有宗教的生活对我来说就像缺了一种维度。你也许会说维度只是一种幻象,但人们已经这样生活了几千年。”他认为自己的艺术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同宗教信仰紧密相关的。创造力是来自上帝的礼物,所以应该通过信仰上帝去报答。他成名了,他富有了,他比绝大多数人都幸运,如果还不心存感激,似乎有些忘恩负义。所以他爱引用威廉.詹姆斯的话自况:“如果人能够相信上帝,日子就会过得舒心愉悦;他们有未来的憧憬,受到崇高的感召。”说老实话,厄普代克让我想起了20 世纪中期著名的色情海报女郎贝蒂.佩姬(Betty Page),她笃信上帝,却也不惮于在镜头前颠倒众生。当别人问起她这其中的矛盾时,她无辜地眨着楚楚可怜的大眼睛说:“上帝赐给了我这种天分,难道我不该好好运用吗?”
风头
《纽约客》撰稿人亚当.戈普尼克(Adam Gopnik)从少年时代便崇拜厄普代克,盛赞他是“亨利.詹姆斯之后头一位高产高质的美国作家”。同厄普代克交往多年的《纽约客》编辑罗杰.安捷尔说:“约翰很喜欢跟年轻作家竞争,20 年来他一直感觉自己再也写不出短篇了。但是只要我一提哪个棒小伙子写了个好故事,他会说‘是吗’,然后立马在几周内发给我一个精彩的短篇。”厄普代克自己则说:“我不是个好老师,因为我不想真心鼓励年轻作家。让他们失望低落默默无名,这才是我的座右铭。会有女明星去鼓励年轻女演员吗?没有。你不会想让年轻女人挤进来盖过你的风头。”
讨厌他的人不在少数。著名作家、社会批评家戈尔.维达尔(GoreVidal)说他“匠气重”,犹太知识分子杂志《评论》的前总编诺曼.波霍雷兹(Norman Podhoretz)的风凉话则更伤人:“我在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的职业生涯中对很多事情感到纳闷,其中一桩就是约翰.厄普代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厄普代克恶作剧式的回应便是在小说《贝克》(1970 年)和《贝克归来》(1982 年)中塑造了一位犹太作家英雄亨利.贝克,不遗余力加以调侃。
对于恶评,厄普代克只能耸耸肩。“我有什么办法,那可能只取决于写书评的晚饭吃得好不好,都是些非理性因素。所以我写书评的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缓和受到恶评时被伤害的自尊心。我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公正的评论。”
访谈精选
Q:你是怎么决定成为一个作家的?
A:我母亲想当作家,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看她坐在打字机旁敲敲打打。虽然我小时候最喜欢画画,但估计当作家的念头这时已经钻进我脑子里了。
Q:你的名字多年来一直同《纽约客》连在一起,你对此有何感想?
A:很高兴。12岁时阿姨给我订了份《纽约客》,作为圣诞礼物,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杂志。1954年他们刊登了我的诗和小故事,这可是我文学生涯中的重大转折。编辑的细心程度以及他们对喜爱作品的感激程度是其它杂志所无法相比的。我也喜欢他们的版式—在文章结尾处署名,所有人的字号都一样大。
Q:有一次你在谈《兔子,跑吧》时说过,开始写小说时想描写一种战战兢兢躲躲藏藏的生活。你为什么对这种生活如此有兴趣?
A:在1959年的美国社会,我身边这种胆小的人多的是。我自己内心也有一定程度的恐惧和躲闪。这种人靠不住,不会作承诺,在社会中不会全力以赴。我把哈利想象成一个打篮球的小伙子,当时在高中里每个人都想当篮球明星。你有运动员的潜力,长得又高,心里觉得自己到18岁一定能成个人物,结果到了那时却一切都在走下坡路。于是哈利蓄积了许多特性,甚至有了“兔子”的外号。兔子东躲西藏,兔子性欲旺盛,兔子紧张,兔子喜欢草地和蔬菜。他的形象这样触手可及,我对他的神经反应、说话方式都成竹于胸,也许多半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Q:从50年前开始写“兔子系列”时起,你就试图调和人类渴望终身伴侣和对性自由的不时之需之间的关系。你现在有结论了吗?
A:人脑是很好奇的,所以要人类带着这样的大脑去安于一夫一妻制是很困难的。一夫一妻制是社会的选择,因为容易管理。然而我一生中见识了很多婚姻的破裂(60年代之前之后都有),因为每个人(不光是年轻人,中年人也一样)都觉得有权利拓宽自己的性口味。富人更是如此。弗洛伊德将幸福和性联系在了一起。如果你床上好,你就好。但这种性满足是很难达到的。即便你达到了一次,它也会很快溜走,所以持续的不幸福成了我们生活的特征。
Q:你太太对你的小说有何反应?《时代》有一次引用你的话说她从来不会完全肯定你的小说?
A:玛丽是个很难得的敏锐的读者,她几乎总是对的。如果我在小说中保留了她不欣赏的写法,也是因为我内心爱开玩笑、鲁莽的一面在作怪。通常我只在完成或卡壳的时候才会让她看,我从来不会贬低她的意见,她对提升我的写作很有一套。
Q:暴力在你的小说里是缺席的,有评论认为这影响了小说的写实性,因为我们的世界中有很多暴力存在。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A:我的生活里就没有暴力。我没打过仗,连架也没打过。我不认为一个和平的人应该在小说里假装暴力。纳博科夫写的那种血淋淋的事情,对我来说更像文学而不是生活。我对我笔下的人物有一种温情,不允许自己对他们施暴。如果有一天大屠杀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我肯定自己能够提高表述暴力的能力;但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也不要为了时髦的幻想而滥用在出版业中的特权。(文 / 盛韵)
厄普代克被诺贝尔奖忽视 “兔子”记录美国战后40年[图]
2009年01月29日 12:00东方早报【大 中 小】 【打印】
[核心提示: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于美国当地时间1月27日去世,享年76岁。厄普代克是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他耗费30年完成的《兔子四部曲》,他生前获奖无数,近几年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但他饱受尼古丁摧残的肺还是熬不到获奖之日。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于美国当地时间1月27日去世,享年76岁。 厄普代克是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他耗费30年完成的《兔子四部曲》,他生前获奖无数,近几年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但他饱受尼古丁摧残的肺还是熬不到获奖之日。
从1958年发表第一部作品直到生命终点,厄普代克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
几乎囊括美国所有文学奖 唯独被诺贝尔奖忽视
约翰·厄普代克长期患有肺癌,近期病症加重,最终在自己家贝弗莉庄园附近的临终关怀所去世。从1958年发表第一部作品直到生命终点,厄普代克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30多部长篇小说,10多部中短篇小说集,以及大量的文学评论、诗集,一本剧本和一部回忆录。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厄普代克创作的文学评论依然频繁出现在《纽约客》、《纽约书评》上。诡异的是,最新一期《纽约书评》的第一篇文章居然就是厄普代克最新长篇小说《东镇寡妇》的书评。
作为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厄普代克是又一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忽略的大师级作家。对于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厄普代克似乎也有所愤愤不平。在他的文学世界中,他曾创造了另一个著名小说人物“亨利·贝克”。在厄普代克笔下,“贝克”在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颁奖典礼上戏谑了一番瑞典人。虽然没有得到瑞典人的垂青,但厄普代克几乎获得了美国所有文学奖,其中包括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等12次不同文学奖项。
《纽约客》是文学的起点 “兔子”记录美国战后40年
1954年,厄普代克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并获奖学金去牛津大学研究艺术一年。回国后成为《纽约客》“城中话题”专栏作者,同年在《纽约客》刊登短篇小说处女作《费城友人》。《纽约客》是厄普代克的文学起点,他一生为这份杂志撰稿达半个世纪之久。厄普代克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1958年的诗集《木匠母鸡和其他驯兽》,作家最初以诗人身份登入美国文坛,第二年小说处女作《贫民院义卖会》出版。
1960年出版的《兔子,跑吧》是厄普代克文学生涯最大的突破。在之后的三十多年中,厄普代克以“兔子”哈利·安斯特朗为主角,连续创作了《兔子四部曲》:《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兔子富了》以及《兔子歇了》。历时三十年创作完成的“兔子四部曲”是厄普代克天才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兔子四部曲》每一部分别在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初出版,以“历代纪”的方式通过兔子一生记录了美国战后40年社会历史的全貌,全景式地描写了美国中产阶级“平庸”、“无聊”、“美国梦”、“乐观向上”等生存状态。厄普代克有意选取每十年的最后一年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加强在末日来临之际孤独灵魂所经受的烦躁、恐惧、失落、异化和死亡的威胁。而这一年中现实世界的剧烈变局,又象征性地加强了社会的危机感。
◇ 他们说
“约翰·厄普代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文学评论和散文如他的小说一样同等重要。他将是这个国家无可估量的财富,就像19世纪前辈霍桑一样。”
——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
“我常常为厄普代克小说中全景的视野和细节所惊叹不已,我们还指望他能为美国拿回另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瑞典人又错过了一位大师。”
——《兔子四部曲》编辑冯涛
“就《纽约客》的灵魂而言,没有其他作家比约翰更重要。我们崇拜他。他从来都是《纽约客》的精神导师,很难想象(我们)失去了他。”
——《纽约客》编辑大卫·雷姆尼克
“厄普代克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作家,他不像某些作家那样高调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其他吸引人的噱头。所以,这样一位成就很高的作家从来不是那种很大众的作家。”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
邱华栋:约翰·厄普代克写作的三大秘密
2009年01月29日 12:13中国图书商报【大 中 小】 【打印】
约翰·厄普代克的写作有三大秘密,性爱、宗教与艺术,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这三个主题进行的,像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把占美国70%人口的中产阶级的面貌揭示得淋漓尽致。
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的新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精心组织翻译家翻译出版了。这已经是“兔子四部曲”在国内的第三个版本了。据说,此前的翻译要么有删节,要么就是译文欠佳。约翰·厄普代克是我一度很喜欢的小说家,我自己的系列短篇小说《社区人》和长篇小说《花儿花》的写作都受到了他的影响。我常常想,为什么约翰·厄普代克对我来讲,要比鲁迅和巴金这样的作家还要近、还要亲切?现在,我明白了,约翰·厄普代克笔下的生活距离我是如此的近,他描绘的美国中产阶级人群的优越和烦恼,生活问题的复杂多变和精神上的焦虑不堪,和正在中国蓬勃兴起的中产阶级遇到的问题几乎一样。我看他的“兔子四部曲”中的主人公哈里,甚至觉得那就是我的一个邻居或者一个朋友,生活中许多具体的困扰是很相似的。我想这也就是“兔子四部曲”第三个译本的问世仍旧获得了关注的原因吧。
如何用一句话来总结约翰·厄普代克的写作风格呢?想来想去,我觉得用“美国生活的解剖刀”来形容他的作品是最合适的了。阅读他的作品,你完全可以得到一种照相写实主义的印象,像“兔子四部曲”、《夫妇们》等小说中,他给你展现的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全景观,你即使没有去过美国,通过读他的书就了解美国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我这么说应该不算夸张。他学习过绘画,所以在写作方面用笔简直是细致入微。当然他也很擅长心理描写和意识流,但是底色却是现实主义的。这让我觉得有些不满足——所见即所得,肯定比卡夫卡那样的作家在深度和复杂性上差了一些,也许我是苛求了。约翰·厄普代克可以说是少数几个掌握了美国主流社会审美情趣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量相当庞大,如今已经出版了超过25部的长篇小说,还有十几部短篇小说集和大量的散文、游记、评论、诗歌集。此外,他还经常编选“美国最佳年度小说选”之类的文选,还写了有关如何打高尔夫球等的随笔集,是经常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发表重量级书评的人物,其多才多艺是美国文坛罕见的。不过,我现在觉得可能多少年之后,除了他的“兔子四部曲”,他的那些书评和文学评论的生命力可能更加的长久。
据评论家说,约翰·厄普代克的写作有三大秘密,性爱、宗教与艺术,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这三个主题进行的,像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把占美国70%人口的中产阶级的面貌揭示得淋漓尽致。我翻检了我的书柜,看到他的小说被翻译成中文的已经有十几部了,可以说,他是相当受中国读者喜欢的美国作家。
如今,约翰·厄普代克已经是一个老年人,对他的写作已经可以做一个全面的判断,我觉得他的长篇小说里,“兔子四部曲”绝对是他的代表作。当然,他的短篇小说也非常好。他的分别以《兔子跑吧》、《兔子,回家》、《兔子富了》、《兔子歇了》为题目的四部小说,每隔10年就出版一部,简直让人觉得这样的节奏和预设有些笨,可是,就是这个系列,形成了美国人生活的一幅壁画。在四幅壁画上,美国人的生活历历在目。因为读者不喜欢他把“兔子”给写死了,这个系列约翰·厄普代克后来又往下写了一部,是一部大中篇,叫做《怀念兔子》,讲述的是“兔子”哈里死了之后,灵魂又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看到周围人生活的场景。此外,他的有关宗教题材的三部曲《S》、《罗杰教授的版本》等,探讨了美国社会宗教对人的影响,由此带来的一些精神问题和社会问题,作品涉及的问题算比较锐利了。除了“兔子四部曲”,我最喜欢他早期的小说《马人》和一部描写巴西的小说《巴西》。《马人》是取材于他当中学教师的父亲的经历,把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半人半马的形象和自己的当中学教师的父亲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有着悲剧和喜剧色彩的普通人物的一生。而《巴西》则写得波澜壮阔,背景的确是在巴西,按说,他对巴西一点也不熟悉,但是他靠着几本关于巴西的地图和资料,竟然把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搬到了现代巴西,时间的跨度有二十多年,通过对一对恋人的爱情的描绘,揭示了巴西的社会面貌、人文风情、政治经济问题和它雄阔的地理特征。另外,他的长篇小说《圣洁百合》是对美国好莱坞的发展变化的描绘,作品的时间跨度也是几十年,是他试图图解美国社会本质的文学努力。而《夫妇们》则对美国社会的婚姻和家庭在1960年代的巨变进行了描绘,里面出现的换妻游戏和群交场面是很让人开眼的。
他的短篇小说的成就一点都不在长篇小说之下,大多数都是对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和发掘的,写得相当精细和缜密,和另外一个短篇大家约翰·契佛的小说相比,视野还要更加开阔,题材还要广泛,写作的技术还要复杂多变一些。可能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全面,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今天,在美国文坛上活跃了50年还老当益壮。不过,他在政治上很保守,据说,一次美国作家聚会,很多作家猛烈批评美国政府的政策,轮到他发言了,他说:“我觉得美国联邦快递的服务还是非常好的。”他的这种温和的政治态度,也许就是他一直被诺贝尔文学奖排斥在外的原因吧。我对他感到不满的是他的小说从技术上讲比较保守,没有过人的结构上的创新,他的小说有时候写得太密集,缺乏节制,减法做得少,像“兔子四部曲”,每一部都比上一部长,越写越长,但小说内部缺乏更加丰富和复杂的结构意识,使我觉得有些遗憾。
“兔子四部曲”:厄普代克的美国票子[组图]
2009年01月29日 12:10和讯读书【大 中 小】 【打印】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是美国目前仍然健在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有评论甚至说“厄普代克无处不在”,这不仅仅是因为厄普代克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更因为由他塑造的“兔子”哈利被视作“一位典型的美国人”。
1960年,厄普代克发表了“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兔子,跑吧》,此后三十年里每十年,他就写出一部兔子的故事,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兔子归来》(1971年)、《兔子富了》(1981年)以及《兔子歇了》(1991年)。其中,《兔子富了》获得美国文学界的三项大奖: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图书奖和全国图书批评家奖;而《兔子歇了》除了再次捧得前两个奖项外,还获得美国豪威尔斯奖。
“兔子四部曲”为厄普代克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几十年中,即便他两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又或是在各种杂志报刊上刊载专栏文字,人们谈起厄普代克时,首先想到的始终是他笔下的“兔子”哈利。这让厄普代克禁不住抱怨:“难道我只写过这一个人物吗?”
出逃的“兔子”
“兔子四部曲”之《兔子,跑吧》
故事从《兔子,跑吧》开始讲起,时间背景是1959年3月~6月。
哈利·安斯特郎,26岁,外号“兔子”。作为一家推销公司的推销员,哈利专门推销一种厨用刀具。回想当年,他是中学篮球队的明星,但是眼下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哈利的妻子詹妮丝是位家庭妇女,但是她热衷的不是照料全家,而是整日盯着电视看无聊的节目。与电视结伴的同时,她还热爱酒精的麻醉。哈利因为邋遢臃肿的詹妮丝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感到烦恼,他决定离开詹妮丝。通过篮球教练的介绍,哈利认识了妓女鲁丝,并在鲁丝那儿住了三个月。哈利回到了分娩生产的詹妮丝身边,之后他再次出逃。因为不慎重而引起的事故,哈利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被淹死在浴缸。葬礼上,哈利拒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引起了众怒,这使得他再次出逃。当哈利以为可以在鲁丝那避难时,他意外得知,鲁丝已经怀孕!哈利又一次出逃……
《兔子,跑吧》发表后,好评如潮。评论界最为热衷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哈利总是以出逃的方式应对问题?意见大致分两派。一派认为哈利是一位反叛式追求理想的英雄,他听信的是来自内心的“上帝的恩典”,不断追求个人自由的理想;另一派则认为哈利是一位流氓式的“反英雄”、“一个禽兽般的反讽式人物”。
对此,厄普代克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兔子,跑吧》)涉及的是‘自我’与‘社会’的问题,是关于既要成为社会的产物又渴望成为个人这么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混乱的“兔子”
“兔子四部曲”之《兔子归来》
在《兔子归来》中,厄普代克凸现个人的情绪为一种试图展现宏大画面的书写所取代。
《兔子归来》的时间背景是1969年7月16日~10月31日,“兔子”哈利在他父亲一直工作的印刷厂里做工,在过去的十年里,他的生活安逸得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妻子詹妮丝在她父亲的车行里工作,此时的她正在与车行的同事查利热恋。终于,哈利知道了妻子有外遇,但他竟然不想干预两人的事。一次争吵,哈利打了詹妮丝。之后,詹妮丝负气与查利公开同居。同事把哈利介绍给一位嬉皮士姑娘吉尔,很快,吉尔住进了哈利的家。之后,吉尔带回黑人男青年斯基特,并让他也住进哈利的家。哈利、哈利的儿子纳尔逊、吉尔和斯基特组合成了一个奇怪的新家庭。吉尔与斯基特的存在惹怒了哈利社区里的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在哈利与情人佩吉约会的晚上,他们一把火烧掉了哈利的家。斯基特被误认为纵火犯而遭到追捕,吉尔死于火灾,无家可归的哈利只得搬回父母家住。在妹妹米姆的帮助下,哈利与妻子詹妮斯重修旧好。
在这部厄普代克所有小说中政治意味最强的小说里,厄普代克借“兔子”哈利的眼睛呈现那个动荡、充满变化的六十年代美国:越战、黑人运动、性解放、嬉皮士群体……
但是,即便是文学大师,厄普代克彼时的政治见解并不比同时代的人高明多少。
作为当时少数几位支持越南战争的作家,厄普代克借哈利的声音写到:“美国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权力’不‘权力’来说明,美国的行为如同梦幻一般,就像是上帝的脸。美国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哪里没有美国,疯狂就会带着铁链统治一切,黑暗就会绞杀成千上万的人。在坚持战斗的轰炸机下面,天堂是可能的。”在日后的回忆录中,厄普代克为自己的这一观点作出解释:“为战争辩护(或更确切地说,反驳那些反战言论)也许是表明我为这个国家服务、对这个国家表示忠诚的一个方式,就我而言,这个国家始终遵守了她的诺言,尽管是陈旧得不能再陈旧—— 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战争的残酷,只让辩解显得苍白可笑。
随着美国在越南战场上付出代价的加剧,1967年,积怨已久的民众终于在纽约爆发了—— 30万人参加了反战大游行。次年10月,随着越南发动的全面反击胜利,美国政府下令停战。
现实的创痛引发的是厄普代克小说中人物行为的混乱与疯狂—— 在哈利、哈利的儿子、吉尔和斯基特组成的临时家庭里,斯基特以性虐待的方式向吉尔发泄怒火。这段描写成为《兔子归来》中最暴力的场景。
作为当时混乱社会中人们获得解脱的途径之一,“性”在厄普代克的小说中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发表于1968年的小说《夫妇们》更加能说明这一点——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关于性,而是关于性正在成为宗教的问题,性是现在唯一留下的东西。”厄普代克说。当“性”成为小说中塔伯克斯小镇里的人们寻求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自由时,厄普代克所要表达的“性”就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六十年代美国社会需要面对的文化价值观的转换—— 从韦伯所说的充满清教伦理的传统社会转变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充满爱欲的享乐主义的社会。这也是为什么《时代》周刊在1968年4月,以厄普代克作为封面,并辅以“通奸社会”的大标题,专门介绍并评价了这部小说。
当然,六十年代美国人获得解脱的途径远不止于此。嬉皮士盛行、吸食大麻、摇滚乐风靡以及与厄普代克文学风格截然不同的“黑色幽默”小说的出现都可以视作在当时那个狂乱、迷茫的时期里,人们精神压力的释放形式。而倚靠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支撑起的六十年代美国文学呈现出的荒诞、形式怪异的精神气质也为苦苦受困于现实主义的文学找到了与时代对接的入口。
这样来看,不论是《兔子归来》或是《夫妇们》所容纳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其实是小的。也难怪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在他的著名的《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中不无刻薄地评价到:“和某些六十年代的小说家一样,厄普代克以最差的作品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出版三周后,九个月《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停留时间以及某好莱坞电影公司为此付出的一大笔电影改编版权费。
安逸的“兔子”
“兔子四部曲”之《兔子富了》
《兔子富了》的时间背景是1979年6月~1980年1月。此时的哈利腰圆体肥,成为一位富有的丰田车经纪人,每年销售三百辆小车,收入可观。哈利偶尔也为了减肥而跑跑步。除了打高尔夫球、游泳、闲聊和读《消费者报道》外,他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尽情享乐:买房、旅游和纵欲。哈利此时最大的危机来自儿子纳尔逊—— 一个从小就缺乏奋斗精神与勇气的孩子。纳尔逊无法上完大学却使女朋友怀孕、回到车行却挤走老员工查利。对儿子的失望以及对自己已入暮年的恐惧挥之不去,哈利开始寻找当年怀有自己孩子的妓女鲁丝寻找新的寄托。在加利利的一家农场,鲁丝拒绝承认哈利是她的大女儿的亲生父亲。此时的哈利遭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打击—— 儿子纳尔逊的无能预示着未来车行生意的衰败,鲁丝的严词拒绝使他丧失了再次获得希望的可能。
与前两部小说相比较而言,《兔子富了》的叙事内容回归到厄普代克擅长的日常琐碎中来,但小说本身所呈现出的矛盾冲突依然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相关联。
在《兔子富了》中,哈利与儿子纳尔逊的矛盾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对车行生意的意见不同、消费观的不同、对生活态度的不同让哈利表面风光的生活蒙上了深深的阴影。所谓的“富裕”更像是波澜前的表面平静。
“富了也就等于是被抢了一样,富就等于是穷。”哈利冥冥中感到了自己的失落。
厄普代克以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给《兔子富了》做结:纳尔逊成为父亲,哈利看着他的小孙女儿,抱她入怀,默默地想着:“家产的人质,心灵的渴望,一个小孙女儿。他的。他棺材上的一枚小钉子。他的。”
死亡,这个宿命的主题终于在最后一部“兔子”的故事里出现。
“兔子”谢幕
“兔子四部曲”之《兔子歇了》
《兔子歇了》的时间背景是1989年末~1991年秋。此时的哈利处于半退休状态,他和詹妮丝一年中大半的时间都住在佛罗里达州。哈利虽然为心脏病困扰,但真正令他担心的是儿子纳尔逊。已经成为车行负责人的纳尔逊染上了毒瘾,挥霍成性,他对生意不闻不问,使得车行濒临破产。因为心脏病已经两次住院的哈利最终不得不回到车行收拾纳尔逊的烂摊子。
哈利与纳尔逊的妻子普露一夜风流的事情东窗事发。情急之下,哈利又踏上了逃跑的旅途。终于,哈利因心脏病发作倒在了篮球场上……
随着哈利的辞世,厄普代克结束了这部跨越几个世纪的小说。但是和所有不能忘怀哈利的读者一样,厄普代克自己也不忍心和他的“兔子”说再见。2000年,厄普代克再次提起笔写下中篇小说《怀念兔子》。在这个续编故事里,厄普代克以纳尔逊的视角不断回忆“兔子”哈利生前的种种……
1995年,厄普代克在他再版的“兔子四部曲”序言里写道:“就一个作家对其作品的看法而言,我的印象是‘兔子’哈利对我来说是一张进入我生活的美国票子。”不仅仅对厄普代克,对众多的读者来说,“兔子”哈利也是他们窥视当代美国社会的窗口。厄普代克以小说的方式写就了一部当代美国的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