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
■梅兰芳
■尚小云
■尚长荣
■谭鑫培
■谭元寿
■裘盛戎
■程砚秋
电影《梅兰芳》带起京剧热 记者探访 京剧界人士———
编者按:
一部《梅兰芳》,把京剧大师的风范再现人间。而曾经的京剧表演艺术舞台,群星璀璨,各派争艳,并且仍有很多故事延续至今。今日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多少梨园世家还在传承》,探寻艺术延续的脉搏。因为篇幅有限,众多京剧界重要流派无法一一列入,如马派、言派、张派,在此望读者和戏迷见谅。
大银幕上的《梅兰芳》在展现国剧风流的同时,也将梨园行的尘封往事带入了观众的视野。梨园行看似风光,但也有自己的规矩和不足为外人道的隐忧,家族传承就是一例。一直以来,梨园行素有“五世而斩”的说法,即传承不过五代人,但也有特例,在国粹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谭派艺术至今却已有了第七代传人,这也就难怪舆论界有“一页谭氏家族史,便是半部京剧发展史”之说。
可即便如此,到了今天,多数梨园家族已是门庭冷落,子继父业的更是凤毛麟角,个中原因,既有京剧市场的萎缩,也有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有教育模式的变革以及社会评价和舆论的偏颇。
谭鑫培
历经七代薪火旺
若生男孩继续传
在梨园界,有一个跨越了三个世纪,历经160多年的京剧世家——谭家,谭门七代个个继承祖上衣钵,七代艺术皆为单传,梨园界独此一家。谭鑫培虽是谭派的创始人,但谭家的戏曲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其父谭志道那里。清道光年间,谭志道是湖北汉剧名角儿,演老旦,也工老生。因嗓音洪亮,故得“谭叫天”的美称。而谭鑫培之子谭小培也子承父业,专工老生,也正是谭小培的承上启下,才有了后来“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之后,便是现在活跃于舞台的祖孙三代——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
这一梨园行绝无仅有的家族传承并非无为而治,而是刻意为之。据现在的谭派掌门谭元寿向记者介绍:“孙子谭正岩五六岁时就被带到后台看戏,虽然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很好,但为了家族传承的这份责任,还是让他入戏校学戏了。我们都想好了,如果谭正岩将来有儿子,还会让他干这个,毕竟一个梨园世家某一辈人的风光远没有长久传承有价值。”虽然因材施教不无道理,但谭元寿坚信每个人都是可以扬长避短的,“谭正岩最大的劣势就是他的身高,1米83的个头有时会影响他做动作。不过杨小楼比他还要高呢,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尽可能去张扬。”面对外界的诱惑,外形极有优势的谭正岩其实也有过动摇,不仅影视剧找过他,唱歌也很好的他面临的职业选择其实很丰富,但是家人的劝说让他坚持了下来。眼下,正在京剧研究生班学习的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作为谭门后代的使命。
虽然眼下刚满30岁的谭正岩已经肩负起了家族传承的责任,但在谭元寿学戏的年代,唱戏仅仅是维持生计的一个手段。“那会儿北京有一句话‘养活孩子唱大戏’,这也就是为什么富连成这么苦,却还有那么多的家长要把孩子送去学戏的原因。不过现在,想靠学戏出人头地太难了,别看行业不太景气,但竞争却很激烈,今年的京剧大赛还没开始,这些年轻演员们就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的人又都太实用主义了,既然清唱能挣钱,我还费那么大劲学完整的大戏干嘛。过去还有不外传的私房戏,现在我想教人家都不一定愿意学,有时都得我打电话追着学生们来学,我真是害怕自己这点东西将来失传了。”
尚小云
三个儿子均从艺
孙辈无人续香火
“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膝下有三个儿子,长子尚长春 ,次子尚长麟和三子尚长荣,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纷纷投身于京剧舞台表演,老大学了武生,老二继承了父亲的旦角,老三则是花脸名家。不过如今这个京剧世家中,父亲、长子、次子均已故去,仅有现居上海的三子、名净尚长荣独撑尚家的门面。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第一位“梅花大奖”获得者,尚长荣无疑是当今最有成就的京剧演员之一。不过虽然成绩斐然,但他与父亲从事的行当却相距甚远。
在父亲的影响下,尚长荣很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表演天赋。1945年岁末,按戏班的惯例,除夕前要唱一台“封箱戏”,当时尚长荣刚好5岁,父亲便要他在《四郎探母》中登台演出“娃娃生”小杨宗保。因为担心孩子年龄小,尚小云亲自在后台压阵。但尚长荣仿佛天生就是演戏的料,一点儿也没有紧张的感觉,演唱时不仅抬高了调儿门,一句念白“参见父帅”更显出一种得意自豪的神态,一时间台下的观众不由得大声叫起好来。第一次登台人们便给了他“虎父无犬子”的称赞,也让父亲尚小云坚信他是一个有前途的苗子。
尚长荣有三个儿子、两个孙子,虽然三个儿子都没有从事戏曲工作,但尚长荣并不以为有什么不好。在他眼中,应该尊重晚辈的选择,“只要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就行,我们这个家是和谐的、民主的、新型的,也是幸福的。”
荀慧生
儿子拜入程门
孙辈一人入行
“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开明众人皆知,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是“演角色不要演我,学我不要模仿我”,因而他留给荀派传人的继承发扬空间之大是梨园界所公认的。还有一个细节足以体现他不惟我独尊、排斥和贬低他人,便是将儿子荀令香送到程砚秋那里学戏。荀慧生本有多位子女,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使他数日之内痛失母亲、兄嫂、子女共7位亲人,打击之大,无以言表。而子女中子承父业的也惟有令香,后来他更是在梨园界赢得了“五小名旦”的美誉。
13岁时,荀令香在父亲的安排下拜在了程砚秋的门下,成为这位开创了“程派”艺术辉煌的戏曲大师的“开门弟子”。荀慧生一直主张各种艺术流派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没有门户之见的他平日与程砚秋关系融洽,两人往来甚密。1932年元旦,荀令香正式拜程砚秋为师,而程砚秋教他的第一出戏,便是自己的保留剧目《贺后骂殿》。一位参与拜师会的文人还曾赠联一副,将二人的名字嵌入其中——玉润霜清,辉映程门三尺雪;砚池秋水,平添荀令十分香。
荀令香的子女中,除长子荀皓夫妇分别工武生和武旦外,其余子女均未从艺。前两年,荀令香还参与了纪念父亲的电视剧《荀慧生》的创作。
裘盛戎
女儿半路出家
孙子街舞谋生
现在的铜锤花脸多是宗裘派的,而京剧界也有“十净九裘”的说法,这个“裘”指的就是裘盛戎。作为“裘派”创始人,他也是继金少山之后影响最大的京剧净角,其唱腔更是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女儿裘芸最怕戏迷们拿她与父亲相比,身材瘦小、从未练过基本功的她想要演好父亲创造的极为男性化的角色难度很大。于是她大多数时候索性选择清唱,既不着戏服也不勾脸。除了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外,裘芸曾经对父亲所创建的流派知之甚少,但是在父兄去世后,她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于是,她努力回忆父亲授徒时的场景,仔细聆听父亲的唱片,学习如何发音吐字。为了保持裘家的影响力,每一次受邀演出,她都会不遗余力,如今,半路出家的裘芸已在非职业京剧界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多次在票友大赛上获奖。
不过,裘家的希望其实不仅仅在裘芸一人身上,她的侄子、也就是裘盛戎的孙子其实学习的就是爷爷的花脸行当。不过由于家庭变故,他曾一度染着黄头发到歌厅唱歌,跳街舞去了。对于这个侄子,裘芸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好好学京剧,对不起祖宗,更对不起那些对你有很大期望的人。”不过其实她也了解学戏的苦,更深知在这个时代学习京剧还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我记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父亲的月工资能拿到500元钱,这在那时算得上高收入阶层了,就连当时国家主席的工资也不如他。我们一家老小外加保姆9口人,靠我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绰绰有余。可现在,就连国家一级演员的工资养活一家三口都不容易。” 而这也是裘芸没有学京剧的一个重要原因。“看着侄子,我时常觉得孩子挺可怜的,学戏太苦了,但没办法,裘派艺术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梅兰芳
九子两人入梨园
重孙一人成票友
在梅兰芳先生的9个孩子中,小儿子梅葆玖是唯一继承父亲旦角衣钵的,他一生下来仿佛就在舞台上。自从10岁生日那天梅葆玖学唱了一出《三娘教子》给来家拜会的客人听,父亲梅兰芳便指着一尊小木头雕像让他拜,算是入了门,后来他才知道那个小木头人就是梨园行的祖师爷。抗战时期,“蓄须明志”的梅兰芳整日清闲,便经常看梅葆玖学戏。梅葆玖回忆说:“当初让我学戏主要是我父亲看我长得像他,耳朵、眼睛都像,而且有嗓子,有条件学,就给我拍了定妆照,让我入了这行。”
不过,梅葆玖的第一个老师却不是自己的父亲,而是王瑶卿之侄王幼卿,梅兰芳不仅从不干涉他的学习,而且还告诫他老师教的都是对的。基本功学完以后,梅葆玖才开始向父亲学习他的那些戏。在梅兰芳的子女中,除梅葆玖外,七姐梅葆玥也从事了京剧,行当则是老生。不过梅兰芳并不急于让他们少年习艺,梅葆玖直到大学毕业才开始正式随剧团学艺,梅葆玥更是在24岁才正式下海。后来在一出《穆桂英挂帅》中,梅兰芳演穆桂英,梅葆玥演杨金花,梅葆玖演杨文广,一家三口同唱一台戏,也成就了一段梨园佳话。受父亲的影响,梅葆玖也是音响无线电的发烧友,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听到自己装的收音机发出声响的那一刻,如果不唱戏,他或许会成为一位出色的工程师。
如今,梅葆玖最遗憾的是梅派的衣钵在他们的下一代没有传人,他说:“‘文革’耽误了一代人,那时正是我们的子女应该学戏的年代,不仅天天是样板戏,而且那时男旦已经靠边站了,老戏更是不让唱。我哥哥梅绍武的儿子其实很有条件,但是那个年代不让学,最终他选择了出国。”不过现在让梅葆玖感到欣慰的是,哥哥的孙子梅玮能唱上几段,而他也成为了梅兰芳惟一学习了京剧表演艺术的重孙。虽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但他业余跟着梅葆玖学学戏。梅葆玖称“这也算梅家隔代的传承吧。”对于梅玮这个来自京剧界显赫世家的年轻人,他被许多人寄予厚望,希望他成为梅派的继承人,除了比曾祖父略胖外,他举手投足都很有曾祖的遗风,对于唱戏,这个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年轻人则表示:“京剧只是我的一个爱好,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家族里上上下下也没有给我任何的压力。”
程砚秋
婉转程腔无人续
三子数载习理论
程砚秋无疑是“四大名旦”中的悲剧人物,他年纪最小,演艺生涯开始得最晚,却是他们之中最早逝去的。此外,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都有后人继承其事业,惟独那幽咽婉转的“程腔”没有由其子女传承下去。不过其子程永江表示,虽然几个子女中没有继承父亲唱腔的,但是年近7旬的他要在理论研究方面把程派艺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至今,他已研究程砚秋及程派艺术30余载。
一派学者儒雅之气的程永江多年来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程砚秋和程派艺术有关的书籍,其中包括《程砚秋戏剧文集》、《程砚秋日记集》、《程砚秋剧本集》、《程砚秋藏曲集》、《程砚秋先生戏剧艺术三十个讲座》以及《回忆我的父亲程砚秋》等等,既有他整理的,也有他撰写的。虽然并不登台演唱,但多年的研习使得他成为了程派艺术研究的大家,而且时常能给登台的演员提出中肯的意见。对于近些年理论界关于新老程派的争论,他坦言自己是挺古派的。“还没有把精髓学到手就要创新,这怎么行?‘四大名旦’的表演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多一个唱腔少一个唱腔,多一个身段少一个身段都不行,所以要学就一定要原汁原味,否则会误导年轻人。”
程永江多年来对程派的研究也源于母亲果素瑛的嘱托。为了完成母亲未了的心愿,程永江在母亲数年积累的基础上,继续着对程派的研究。他一直以来想把程砚秋弟子的表演录像保存下来,然而随着赵荣琛、王吟秋的先后辞世,这个计划也暂时搁下了,不过他的这个念头没有断,“因为这是在抢救程派表演艺术”。
专家观点
梨园家传为何式微?
戏曲专家傅谨认为,以前梨园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世家与他们社会边缘群体的身份有关系。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梨园行后人学戏的概率很高,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但后来,很多艺人不愿意自己的后人再去学戏,希望他们选择更体面的职业,这也成为梨园界代代相传慢慢减少的缘故之一。程砚秋先生的孩子就都没有学戏,原因是他本人当年吃了太多的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去学戏。
解放后,正规院校的人才选择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是艺人的孩子,想跨入这个门槛的优势也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另外,当演艺行业成为公共事业后,这个行业内不同家族之间相互帮衬的情况也少了,家族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以前很多名角都有一些不外传的私房戏,由于教育模式变了,这种情况也逐渐少了。而且近些年戏曲行业不像以前收入那么高,社会评价也偏低,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就不会成为艺人后代的首选。
从戏曲发展和传承的角度来看,家族传承是件好事。毕竟演员是讲究身体条件的行业,而梨园家庭的孩子与其他家庭的孩子相比,身体条件可能更接近他们的父辈,优良的基因使得他们更适合从事这个行业。另外,家族传承还可以避免绝技行业的消失,就如同川剧变脸有一个规矩是传媳不传女,因为媳妇是自家人,而女儿早晚要成为人家的人。目前日本的歌舞伎还是家族传承的模式,但这需要政府有相应的机制,应该让艺术家掌握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