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备考教案
文章标题: 《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二七》
出处:qbs001编辑      阅读次数:194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二七

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二十七)

文赏读                          一蓑烟任平生

□作者:蔡毅玲漳州八中高三年)

风飘飘,一路素衣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人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22岁便考中进士的苏轼怀揣着令欧阳修也不觉汗出的才气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与政治抱负,他直言陈谏,要求革除弊政。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更以一句豆叶几时黄道出了心怀天下的胸襟与猛志逸四海的拳拳报国心。

    然而生性率真放荡不羁的他并不能得到朝庭的重用,反而被一群官场上的奸佞小人陷害,弹劾入狱,最终酿成乌台,被贬黄州。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苦难可以沉沦人,却也可以成就人。

    “挂疏桐,缥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的,黄州的赤壁给苏轼从高峰到低谷的落差,苏轼回赠以淡然,他躬耕于荒地,筑茅屋,体会大自然的原始意味,自得其乐,独享这份难得的恬然与淡定。于是在赤壁,他写下了不朽的篇,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赤壁那浩荡东去的大江,洗去了苏轼原有的光环,苏轼回以一份超脱。他拄竹杖,履芒鞋,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回首向来萧度处,只愿也无也天晴。余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赤壁上那一片赤红色的陡峭石坡隔绝了外界的嘈杂,而就在这里,苏轼成熟了,成熟了这灭寂后的重生。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外界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正因如此,赤壁注定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又一次继往开来的对话。

    可以说,苏东坡没有了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怨,更多的是大江东去的豪情,少了些岸、晓的多愁善感,却多了些人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

是的,苦难没有磨去他的才情,反而使他成就了一种人格,这种人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是一种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宽厚的人格,是一种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格。他并非居住于山坡上,而是居住在自己的人格里。他在翁牖绳枢中体验生之快乐,在颠踬的人生中保持活的尊严,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荒凉中找到绿洲,在人生坎坷中,在生命不堪承受的苦难中,他一蓑烟任平生!

(评语:该文小作者能不满足于从课本上对苏轼:了解广泛浏览苏轼作品及后人的有关文章,对苏轼的生平思想作进一步探究,进而从中得到自己的人生感悟。实为难道可贵,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如此读书习作,相信收获的不仅是语文素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指导教师 漳州八中郭智君)

诗歌鉴赏】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9:悼亡游仙

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一、写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

其一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夜,短松冈。

这里有一处令人费解,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实际上这里并不矛盾,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十年间,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在苏轼以前最著名的悼亡诗篇章有潘岳的《悼亡》和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这首悼亡词,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千古而下,读来仍令人黯然神伤。

其二是宋人贺铸的《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鹧鸪天)写出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感情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的“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也问得十分奇怪——贺妻又何尝愿意先词人而去呢?这实际上是文学往往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作者撕肝裂肺的悲怆,已全然包含在泪尽而继之以血的一声呼天抢地之中了。

词的结拍最为后人所称道。它用了生活小事中的细节,活脱脱地写出了亡妻的贤慧与勤劳,写出了伉俪之爱的温馨。糟糠夫妻,情逾金石,无怪乎词人当此叩窗棂,一灯如豆,空床辗转之际,最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妻子“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就把这哀惋凄绝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万读者的心扉,铁石人也不容不潸然泪下了。

二、游仙形式的词多为表现在现实中的不得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

下面这首李清照的《渔家傲》,一反其清丽婉转、幽怨凄恻之婉约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的下片是理解全文的关键。“我报路长嗟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它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志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屡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聪明才智往往被扼杀,一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她的一生只能用写词来表现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谩有惊人句”。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豪放派的特色。(洪方煜)

【近义词辨析歌诀】(一)

申诉理由用申辩公开辩解用声辩:发怒瞪眼用瞋目受窘惊呆用瞠目
言谈举止用优雅;环境建筑用幽雅。精神振作用发奋;辱后努力发愤
事业而言用终生;切身大事用终身。客居他乡用作客;朋友串门用做客
工作技能用本领;活动能力用本事;根本属性用本质;实际属性用实质

独占独揽用把持;幕后控制用操纵。区分开来用辨别;真假伪劣用鉴别

进攻反扑用猖狂;报复诬陷用疯狂。作伪改动用篡改;据实改动用窜改

生产下来用出生;家庭背景出身。时间推移用度过道难关用渡过

重大事件用遏止,心情情绪用遏制。不够踏实用浮躁;没有耐心用急躁

认识不深用肤浅;作飘浮用浮浅。横加阻挠用干涉;过问他事用干预

言辞欺诈用诡辩;强词夺理用狡辩宽容冒犯用涵养;道德情操用修养

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二讲  词类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有狼当道,立而啼(《中山狼传》)

其一坐于前(《狼》)

像……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用对待……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好事者载以入(《黔之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

依据……,按照……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见相如 (《廉蔺列传》)

 沛公已去至军中(《鸿门宴》)

在……,从……,向……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

博学而参省乎己(《劝学》)

当……,每……

 

名词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或补语

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霸上(《鸿门宴》)

1)动+名:军,驻军。

2)介++动: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德,感激;,吹拂。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草已 (《采草药》)

三岁贯汝,莫我肯(《硕鼠》)

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而杀之 (《黔之驴》)

项王复引兵而 (《项羽本纪》)

男耕而食,女织而(《商君书》)

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山而居 (《愚公移山》)

人,夏人(《说苑》)

 

形作动

后面有宾语

贤臣,小人 (《出师表》)

石,土(《登泰山记》)

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

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也(《游褒禅山记》)

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其他表动态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活 用 的 类 型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

(《鸿门宴》)

+=使++

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活,救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

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过秦论》)

+=使++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

(《鸿门宴》)

+=使+++

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

(《孟子·尽心上》)

+=+++

有人认为动词无意动用法,“羞”为形容词活用。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

(《阿房宫赋》)

+=+++

动词的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之(《廉蔺列传》)

+=+++

【心灵哲学小故事】                          习惯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作文素材】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它从高处倾泻下来,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 。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形潇洒。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你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漩涡进入,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流适应我。感悟:和整体协调,跟整体移动。这真是对“随波逐流”的全新认识。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一)

1 王选

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2002年)

颁奖辞: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2 刘姝威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2002年)

颁奖辞:她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向一个虚假的神话提出质疑,面对一个强大的集团,面对一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正是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完地证明了中国还有一双揉不进沙子的眼睛,推动了中国股市早日走上正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每日一得】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最后更新[2009-2-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