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备考教案
文章标题: 《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二八》
出处:qbs001 编辑      阅读次数:199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二八

备战2009年晨读材料(二十八)

 

文赏读江南——创意人生(《实践家》江南——分众传媒CEO

 

为了使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

我们曾经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安德烈纪德

记忆中,约翰霍金斯来中国不少次了。说起这位人称创意产业之父的创意经济学家,就会自然想起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的数据: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当然,他最常被引用的话还有他在其著作《创意经济》中说的: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

最近一次见到他是大概三个多前,当时正好央视放《对话》节目,请来的嘉宾就是这位和蔼老头儿。他在谈创意的时候,令我触动最深的,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

创意行业的领先者,他们的目标都是把文化科技、创造力等方面都融合在了一起,归根结蒂是从上面找到乐趣。他说,因为人生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他在这个产业当中为什么这样投入,就是因为从中可以获得乐趣。

就像我最喜欢的安德烈纪德的那两句诗,我曾把它摘录到了我的集《抒情时代》的首页上。

多少年来,这两句一直代表着我对生活最本质的理解,而不仅仅关乎创意。

我们只有热爱一样东西或一份工作,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才会长久不息地倾注自己的热情。热爱一份事业,并为此努力奋斗,那么即使最后没有收获如何惊人的成功,至少过程是快乐的。那也就值了。

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所后悔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没有做什么。就这样错过了,再也不可能知道那通往未知的路上会有什么样的可能性,不遗憾吗?

霍金斯教授从中总结出的就是,创意对于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既然创意产业都集中在一些非生活必需的产业,因此基本上哪里有无聊哪里就有创意的生存空间。

这点我部分赞成,我的观点是,无聊的时空有助于为有聊提供创新的机会,但创意的来源我还是觉得与怀疑颠覆最为相关。创建分众的时候我问过自己很多问题,比如:

为什么只有属于夜晚的,属于家庭的电视广告市场?而在人们活动时间更长,注意力更高的户外和白天为什么不可以有电视广告的存在?

为什么媒体以大众化为主,追求发行量或覆盖率?而针对具有共同特征受众的分众化媒体,信息传播效率会不会更高?

为什么媒体一定要做内容?没有内容的纯广告媒体会不会被观众接受?

为什么投放广告的时候,要按照媒体的类型来分配预算?换个角度,围绕特定受众的生活轨迹来分配预算,行不行?

这些怀疑把我带出了传统媒体的视野,才有了后来大家看到的分众下面很多个针对不同特征受众的新媒体网络。事实上也看到广告主的对这种新媒体的认同。

媒体常说分众做的就是无聊产业,没错,我想,分众现在取得的一点成绩最主要是来自思考方式的转变。在四年前我跟人提出楼宇广告的时候,很多人还不以为然,而现在很多人都在进入这个领域。我当时对产生在无聊中的这个产业的看法得到了更多朋友的认同,传统的广告最重要的是依靠媒体所处的地理位置,一个赚钱的媒体往往地处城市的繁华中心地段,如重庆的解放碑,上海的徐家汇。但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分众传媒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广告业,所以我们只好换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去思考人的生活轨迹,抓住人们无聊的空隙,把广告精确地送到适当的人群,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空间中去。

老先生认为,创意产业的竞争性很强,因此要实现创意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协作,依靠团队的力量。

霍金斯说,我们必须和其他人协作,才能创出更好的作品,我们和朋友的协作,和我们的同事以及和竞争对手是如何相处,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好的点子。

真正做企业的人都很重视团队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分众的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中国聚集了很多传媒业和广告业的精英,分众从来不掩饰对这些精英人才的渴求。分众的发展速度很快,虽然我们已经聚集了大批国内业界的精英,但是现有的人才储备仍然远远不够。比如说手机广告是我们今后的一个新的战略重点,最近我们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开始建设手机广告销售团队,委托猎头公司为我们寻找高级人才,我想到了我当初创业楼宇电视的时候,虽然现在的楼宇电视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广告主的高度认同,但是当年创业的过程,让一个全新媒体得到别人认可的过程,历经了坎坷。而正是当年和我一起奋斗的业界精英们,共同开辟了现在分众广阔的天空。手机广告也将像当年的楼宇电视一样,是分众的再次创业,而这个创业也同样需要众多优秀人才的加盟和碰撞。

在团队建设上,我的体会是,建立两种机制很重要:信任机制和沟通机制。很多创业者都会体会到,人和人在一起工作,最最基本的是信任,如果没有信任,交易的成本会大大提高,而信任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特别对于创意产业,因为创意,往往都属于无形资产。在这当中如何一个有利于形成信任的体制,促使大家尽情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意,是一个时刻需要关注的问题。而良好的沟通机制与信任机制的建立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提供多样、有效、人性化的沟通渠道,建立必要的辅助规范,对沟通的效果做出评估并寻求改进,这对做创意产业的企业持续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创意为改变而来,而它能改变的也许是我们周围的一切。

诗歌鉴赏】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10:羁旅行役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鉴赏羁旅行役,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

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细,草薰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2、这类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人是怎样把思乡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回答题后问题。

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中“折”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题指导: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乡。全情致缠绵委婉,飘逸潇洒。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是全的关键。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高考的题目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意为“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霸桥,汉人送客到此均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而从本来看,“闻折柳”的“折柳”指的是《折杨》之曲,这种笛曲多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抒发离情别绪。作者忽然听到的本资料来自广祥论坛那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折杨柳”曲,天已到了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这首诗着重写诗人的一种思乡之情。而人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中的地位至为重要。而“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颇有特色。人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二字既指曲名,又具有了更广阔的涵义。它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股情绪,一种音乐,一个感情,它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当然,如果有考生认为“折”在中算不上什么关键,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以考虑给分。

洪方煜)

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三讲  文言虚词(一)

一、一个一个地记忆。

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 (7)莫 (8)或 (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

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

               

词性

类 别

    

词性

类 别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作宾语)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 (作定语

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第一、二人称(作宾语)

第一、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结构助词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副词

 

语气副词

表示揣测语气,大概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表示祈使语气

中心语和后置定语间

表示感叹语气

中心语和补语之间

连词

假设连词

如果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选择连词

是……还是……

*  动词

往,到……去

助词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 “其”作句子的主语,出现较晚,也不常见 );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但也有所不同,“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

虚词

词性

  

   

                   

 

 

 

 

表示共同

共同、一起

(其妻与其妾)相泣于中庭

表示交相

互相、相互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表示单相

(偏指一方)

相当于“我”、“你” 、“他”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你)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他)

表示递相

一个接一个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副词

表示偏指

相当于“我”

生孩六,慈父见背(我)

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相”和“见”都可以作副词,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用法,即偏指一方,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相”可以偏指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而“见”只可以偏指“我”。


最后更新[2009-3-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