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向明:我的读书与教书杂谈》
     阅读次数:218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明:我的读书与教书杂谈

道成于学藏于书

                       ---我的读书与教书杂谈

 

广州白云区中学语文教研员   向明

 

苏东坡有《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是做人多读书,熟读书。说起读书,我想其实每个做老师的都不是先知先觉自已若干年后会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也始终认为做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他的阅读不该只是读专业书,而应该是包罗万象的。他的阅读也不应该只是从他做了教师,或者是从读师范院校才开始的,他的阅读应该是从童稚时就开始了的。

 

记得四、五岁刚刚有点记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每天见到最多的阅读对象就是糊在墙壁上的报纸。由于当时农村人的房子大多是泥坯的,也有用竹棍绑上稻草再糊上黄泥的,为了装饰得顺眼一些,人们就用报纸贴在凹凸不平的墙壁上,我父亲经常就对着报纸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教我认字,由于当时的报纸往往还配有许多的漫画,我也很有兴趣地从那些报纸中学会了不少毛主席语录,认识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做了老师,在学生军训时我会说“昨日小姐,今日武将军”,在学生学习松懈时我会说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这应该得益于儿时那点残存的模糊记忆了。

 

上小学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仍然不是很宽裕,那时过年会有一些“压岁钱”,有时晚上还可以捉一些黄蟮、泥鳅去市镇上卖,但积攒的零用钱大多贡献给了小镇上那个摆连环画书摊的大爷,在他那里,我知道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八仙过海》……还有《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红湖赤卫队》《林海雪原》、《儿女英雄传》………说起来惭愧,即使是“四大名著” 我最早也不是看原著,而是从小人书开始的。记得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也正是这段特殊的年少时的阅读,让我对文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对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景仰,这也许是多年后读大学我选中文专业的缘故吧。

 

读中学时搬了家,我离开了农村,邻居是一个姓胡的语老师,他家的藏书就在那时被我借了个遍,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家的书以外国名著居多,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鲁滨孙漂流记》、《巴黎圣母院》、《海底航行两万里》、《汤姆叔叔的小屋》、《包法利夫人》……同时得以有机会读许多名著的原版了,象“四大名著”、“三言两拍”、《封神演义》、《西厢记》……后来想想,我是幸运的,我在一个人最好读书的时候读了我该读的书,为自己日后的深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不是象其他小伙伴一样把时间花在了掏鸟窝或帮家里干农活上。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你会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脱俗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萌生出来;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是你在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的。慢慢地,阅读就使你有了高尚的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也会使你的课堂有一种飘逸洒脱、不可仿效的气质。

 

当然我在中学时期看了许多一些所谓的“闲书”: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让我如痴如醉,琼瑶阿姨的缠绵爱情让我对另一个神秘世界充满了好奇,柏扬、李敖的张狂和犀利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了认识,三毛、尤今、席慕容的小品文也让我回味无穷,林清玄的哲理散文又让我领略到文学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魅力……曾有一段时间特迷弗洛伊德,找了几本什么《精神分析新论》、《图腾与禁忌》、《释梦》来看,结果是看得一头雾水,没有搞清楚他老人家的精神分析法,自己差点成了个精神病人,后来虽然也知道做教师要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但可能是那时留下来的后遗症,看到哲学类的书就头痛,往往是翻不了几页就扔到一边去了。

 

上大学时一个教育学的教授说“要教书,必须先读书;要教好书,必须不断读书,终身读书!”后来看《学记》其中有一句说“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我想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我教学生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读书,可以说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平时上课之余,读得多的还是教育理论和专业方面的书了,我从苏霍姆林斯基、皮亚杰、 “三老”(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经典中启蒙,我在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的精辟论述中成长,我从钱理群、吴非、朱永新、孔庆东、摩罗、余杰的作品中学会了思辨,我从程少堂、程红兵、李镇西、陈军、韩军、黄玉峰老师的思想中得到充实,我从黄全愈、王定华的“第三只眼”看世界,看教育大家的文章作品,你会觉得高山仰止,肃然起敬,让你觉得你所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佛曰:“自度度人,自觉觉他”,一旦你走上讲台,拿起教鞭,你读书就不仅仅是为你自己读了,面对课堂上那几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你会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你要带他们遨游诗山词海,要带他们领略百家经典的深邃,要拨开他们心灵的迷雾,要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试想一下,如果你没有平时的厚积薄发,又怎么能做到在讲坛上行云流水侃侃而谈,古今中外娓娓道来呢?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教书的人要在讲台上直挺挺地站着,我想,肚子里没有一点书撑着也是不行的。首先教育类的专业书要看,因为你要当一个你所学专业的专家,但一些“旁门左道”的书也要涉猎,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觉得语老师其实更应该是一个杂家,要把书读厚,能旁征博引诸家百子、也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精鹜八极,也能心游万仞,我想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最后我想说的是:老师,特别是语老师,还是多一些书卷气好!

 

 

 

(感谢向明老师惠寄)

 


最后更新[2009-3-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