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飞了》读后感
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 张瑾
指导老师:谢海华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我想会有人产生误会,我就是其中之一。但读完之后,感受却远不止解除误会这么简单。
作者在许多地方说得非常详细。例如开头“公元两千零九年二月一十三日晚上八点二十分”初读时觉着烦琐,又读让我读出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细致的关心。二十四岁的女儿一直在身边看着长大;而仿佛是一瞬间的事,女儿长大了,要在这一刻正式独立,离开父母,离开家,离开祖国,正式长大了。我想这一刻对一位父亲来说是非常值得记忆的,就好比孩子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第一次摇晃着跌入父母怀中,第一声”爸爸”或”妈妈”,正如作者所说:“既欣喜又忧虑。”
喜,或许有为女儿的自豪,有对女儿长大的感慨。而忧虑——虽然每个父母在这个时候所忧的不尽相同,但共通点却显而易见——为自己还稚嫩的女儿的未来而忧。
当父亲提到女儿的成绩,许多非常细微的东西都非常清晰:从珠海一中到深外,从深外到悉尼,女儿的一个选择、一次成功都像最值得骄傲般,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欣慰的味道。
当作者看着女儿头也不回地走向登机口,心中期待着女儿对自己有所难舍,却又矛盾地不想女儿如此缠绵。
女儿真没回头,父亲若有所失。
后来打电话时听到女儿在哭,挂了电话,作者想起女儿的童年——挥着小手对自己说:“爸爸——我会想你的!”那时是作者离开,为女儿寻找更大的港湾;现在成了女儿离开港湾飞翔了。作者作为父亲的忧, 或许也包含着希望女儿能想念自己、依赖自己,但又矛盾地想女儿面对未来时不要缠绵和依赖。
作为父母,似乎怎样也逃不过种种的矛盾心情。
作者觉得没有女儿的房子空荡荡的,翻出自己珍藏的女儿一路走来的充满希望与梦想的证明。女儿带着父亲给予的希望、梦想越飞越高;作为父亲,现在也只能在心里默默支持着这些希望。而现在,作为父亲的他也终于可以欣慰地叹一句:”我的女儿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