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教案荟萃
文章标题: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案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翠园初中部 朱碧波   阅读次数:781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案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案

  18. 吆喝

                            翠园初中部 朱碧波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  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  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  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1)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2)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

 (3)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

1、  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  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1-3)引出话题

      (5-9)从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19   春酒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商量美好的人性的讴歌向往,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2、领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了解作者散文创作的风格,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领会在生动传神的描写中流露出来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散文特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新年家庭录像带并播放,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营造教学氛围。

2、  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知的最好方法。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体读、集体齐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3、  讨论点拔法。

4、  品读鉴赏法。

5、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录像机、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1、  课前,学生提供新年家庭录像带,教师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齐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

2、  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3、  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崎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次。

(多媒体显示)

家醅(pei)   炮制(pao)   挑剔(ti)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  学生默读,体会问中深情。

3、  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4、  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老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明确。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本文在选材方面是怎样体现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的?)

2、本文的语言描写有怎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创作风格?

    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对表现中心思想有是什么作用?

五、课堂小结

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伤感的迷濛。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照耀,撩惹起多少或伤感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

六、布置作业

1、  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2、  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3、  阅读崎君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过新年          风俗美      家乡的味道       思乡怀旧

春酒   喝春酒          人情美

 喝会酒

 

 

20      俗世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2、了解作家。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知道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联系表情朗读。

2、  讨论点拔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联系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 课前口头演讲,徽剧奇人绝技

   多媒体播放话剧《俗世奇人》片断。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任务,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问意。

2、  学生联系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预期,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貌,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  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者。”顺势作朗读知道: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  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四、 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五、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1、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俗事”“奇人”?

2、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都是“奇人”,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在清洁结构有什么特点?

4、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六、体验与反思

1、  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  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集体评议。

七、布置作业

1、  整理课上的“人物速写”片断,把它收藏在《成长的足迹》中。

2、   课外阅读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

 

(参考资料《新课程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南方出版社)


最后更新[2004-2-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