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阿雅空间”博客
一、教学随笔:春天来了
深圳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是春节过后,空气开始潮润,春天的气息以深圳独特的形式还是显现出来了。从开学到现在,一直在上写景的古文,从《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到《满期井游记》,我们学习多种写景方式。基于这两个原因,一方面想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写景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身边悄然到来的春天,我出了一个作文题:《春天来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竟然叫苦连天。“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老师,写景是我的弱项!”因为我限定了要写出“深圳春天的独特之处”,学生抄无可抄,那周的作文只交了寥寥数篇。看着这少得可怜的几篇文章,我在想:是作文题出得不好?是课上得不好让学生没有完全体会写景方法?思来想去,都不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学生习惯于把学到的知识当成概念“收藏”在记忆中,只是用来应付考试,不懂得化为自己的能力进行运用。另一方面,学生们没有养成观察周围的习惯,这是写作致命的弱点。针对以上两点,周一上课的时候我就提出要求:“从今天起,每个同学注意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的变化,找出与春天相关的信息。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看看周围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甚至天气有什么变化。周五我来验收你们的观察所得,每人用一句话来说说你们看到的春天。”
周五,在轰隆隆的醒雷和哗啦啦的雨声中,我开始验收结果:
春天天气多变,前几天有太阳象夏天一样热,今天下雨,就很冷了。
秋冬天姗姗来迟,秋的叶子还没有落下,春的嫩叶就长出来了。
几天前,路边的树梢还是光秃秃的,春雨过后,嫩叶长出来了。
新长出来的叶子和去年的旧叶子一深一浅,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榕树)
……
这些都不错,看来是用心了。可是有人说“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我说:“我不要这些毫无个性的概念词语。”还有人说:“春天来了,燕子飞来了。”全班同学都在笑。
“你看见燕子了?在哪儿?怎么飞的?”我紧紧地盯着这个学生,他低下了头。我不能纵容学生还在根据小学课文想当然地描绘所谓的“春天”,思想和知识都在拒绝长大。
终于没有学生敢应付了事,我们的“春天”在进一步深入。大家都留意到了教学楼旁的那株木棉:
学校的木棉树开出了红艳艳的花。
木棉花开还有什么特点吗?花型是怎么样的?跟李花、桃花的区别在哪里?整棵树的特点又是什么?经过启发,学生发现木棉花花型很大、很重,落到地上能发出“咚”、“啪”的声音,与桃李的“落英缤纷”不同。
学校的木棉树前几天只是有几个小小的花苞散落在树枝上,今天一看已经开满了如火般的花。花型很硕大,火红的花开得疯狂!满树的花,没有一片叶子。
学生很快又从木棉描绘到其他的花、树:
勒杜鹃有不同的颜色,深紫色,粉色,火红色,白色,各种颜色相间,非常美丽,美丽到疯狂的地步!前几天开得非常灿烂,这两天下雨了,它反而不那么鲜艳。
牵牛花爬在围墙上,铺在地上开着紫色的花朵。
有些心急的白玉兰已经开出细长的白色花朵,飘出阵阵清香。
在我家楼下的大红花,开得很快很旺盛,凋零得也很快。
梧桐树上细小软绵的果实落了下来,掉在地上摔烂了。
……
有同学说到春雨,我指指窗外,说:“看看外面吧!”
今年春天的第一场雨,伴随着雷声,匆匆地来了。不大不小——
时大时小,变化无常。好象洗去了在冬天那一层灰气——
树木在雨中显得更加碧绿耀眼。
我再提示道:“深圳的雨是否‘阴风怒号,连月不开’?”
深圳的雨很短暂,一阵一阵的,一会儿下雨,一会儿放晴,还出太阳。
……
思路打开了,深圳的春天显出了它独有的魅力:落叶纷繁如同秋至,却没有“死如秋叶般静美”的悲凉;阳光与春雨争宠,两不相让的结果是一会如炎夏般酷热,一会儿如湿秋般寒冷;花儿们却开得满树皆是,或如火如焰,或珠光宝气;连翠绿的叶子都有一种燃烧的疯狂……
重写作文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片段。
片段一:雨是最寻常了。但又不是连绵地下,而是细细的,夹杂在风中。雨和风似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每当我匆匆走过时,风便轻轻拍打在我脸上,倏忽间边有一阵凉意,原来是春雨留在了我的脸上。可谓是“天街小雨润如酥”。
片段二:这个城市的春天很“好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被天气“捉弄”。当你在暖和甚至炎热的天气中度过一段日子,换上春装,换上夏装。一个晚上气温的骤变,足以把你冻得毛骨悚然。或许你会诅咒这变化无常的“鬼”天气,但也正因为这多变的天气才带给人们的生活更多情趣。
片段三:如丝如絮般的春雨如丝如线般连接着天地,看着划破了空气的银丝,突然觉得它很像针线活,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密密麻麻,像是在编织着世上绝无仅有的珍贵薄纱,把它披在了这个城市的里里外外,保护着,滋润着。随着雨的到来,风也起了,吹得我冻到了心里去,打了个寒噤,抱着双臂颤抖着:洛,你下手不会轻一点吗!
……
更让我惊喜的是,有同学懂得设计自己在小区跑步看春色的“移步换景”写法;有同学从自然界的春天写到人心里的春天,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还有同学用早晨、中午、傍晚分时段写出景物的变化;还有同学用想象的神话故事来表现春天的种种景象……
深圳的春天来了,我们作文课的春天也来了!
二、月有阴晴圆缺——我看苏东坡
读中国诗词,没有人能跳过苏东坡去,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宋代传唱至今,历经八百年,依然是“流行曲”。这强大的生命力,历史上无出其右者。
东坡是个深情的人。其实,苏东坡最早打动我的,不是他这首流传最广的《水调歌头》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乐观,也不是尽得世人赞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势;而是《江城子》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缠绵。这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融入自己血液的深情: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怀念你,只因为你从来都不曾离去,你不在我的心里、脑海里、记忆里,你却在我血液中、骨髓中、神魂中。真真是:你我两个泥人,本自独立。可有一天,上帝把你我打碎和在一起,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于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从此再也无法分清!对你的思念不必记起,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东坡把这深情给了发妻王弗。以后纵有绝色佳人,终有痴情无限,他的深情也难再。世间痴情佳人,任它“弱水三千”,我只记取王弗这“一瓢”。连续弦的都是她的堂妹,那个自小就仰慕他,视他为天人的小妹妹。在她身上,他看到了多少王弗的影子?这个名为王闰之的女子在多大程度上是堂姐的替代?纵是痴心不改,深情不移,可又真的替代得了堂姐王弗吗?有趣的是,东坡的第三任妻子还是姓王,名朝云。是东坡与王姓女子特别有缘,还是从王弗后,他再也离不开王姓女子?
然而,东坡不仅可感,还可敬。他重情重义,因情而痛却不为情而伤,又或者是他用坚韧的心化解了深切的伤痛。他采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的心房与人生,也照亮了别人,从此照亮了中国文学。他终于没有象秦观、没有象纳兰容若那样放任自己的忧伤,没有放任自己的生命走向不归的情殇,因为——
东坡是个豁达的人。“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可与人言不过二、三。”生命是一条充满灾难的河流,东坡的人生也不例外。让我们看看这个年表:
1057年,母亲程夫人卒。轼年21岁。
1065年,妻子王弗卒。轼年29岁。
1066年,父亲苏洵卒。轼年30岁。
1084年,幼儿不幸夭折。轼年48岁。
1093年,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卒。轼年57岁。
如果这样的生离死别还不足以说明生命的苦难,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仕途年表吧:
1057年,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阴差阳错只中进士第二名。时年21岁。
1069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政”,恩师欧阳修等一批官员被贬,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时年33岁。十年间,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1079年,因作诗讽刺新法,卷入“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时年43岁。
1080年,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靠种田帮补生计。时年44岁。
1084年,奉诏赴汝州就任。长途跋涉,幼儿夭折,路费已尽,不得已上书朝廷,请求到常州居住。时年48岁。后来起起伏伏,在官场沉浮不定
1094年,谪居惠州。时年58岁。
1097年,谪居海南儋州。时年61岁。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时年66岁,谥号文忠。
人生如此,夫复何言!东坡也不是不忧伤,否则何需“畅饮达旦”?否则何需问苍天:“明月几时有”?否则何需感叹“高处不胜寒”?然而,东坡毕竟是豁达的,他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事本就如此,自然规律是也,何必自寻烦恼?顺自然者生,逆自然者亡。东坡是极有慧根的人,不然也不会与佛印成为至朋好友。在经历种种苦厄的时候,相信博大宽爱的佛理给了东坡不少心灵的抚慰吧。东坡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自己点一盏灯也能灿烂的乐观主义者。在命运的黑云沉沉笼罩之时,东坡懂得为自己点一盏心灯,这是他的豁达与坚韧。“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花褪残红》)他总能在最绝望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个快乐的理由。
东坡还是个自我的人。他不热衷于名利,三番几次请求外放,他做官时为百姓办实事。他不怕被贬谪,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在官场这个并不纯净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他不象陶渊明那样一定要追求一个完美干净得没有一点尘埃的世外桃源;他也不象范仲淹那样忘己为人,追求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圣人理想。东坡一面不断自我修为,一面尽力为民做事,造福一方百姓。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在西湖修筑的“苏堤”吧。西湖需要治理,否则它将会被每年汛期水流带来的泥土填平。西湖大型治理工程的成果除了白堤、杨公堤外,就是苏堤了,它是东坡为西湖人民办实事的明证。但东坡成其为妙人,却不因堤坝的筑成,而因他在堤上种的树,一行柳,一行桃,错杂相间。春天来的时候,桃红柳绿,美不胜收,直把西湖的春天点缀得不似人间——这样浪漫的点子,只有苏学士这位大才子方能想得出来罢,简直浪漫蚀骨,要人命!
东坡的自我,有时还表现为疏狂的率性。“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想想他白发长须恣意奔跑在山林间忙碌捕猎的情形,我就忍不住快乐长笑。而看到最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时,又不禁肃然起敬,只觉一股保家卫国的义气直冲云宵!
东坡还是个自在的人,他懂得享受生活。“东坡肉”你吃过吧?没有人会怀疑那是苏东坡留给后世民众的一大贡献。其实在西湖一带,东坡鱼同样出色好吃,深入民心。你没有见过哪一个大文豪同时又是个美食家吧?那些知识渊博的人似乎都是高高在上、不屑吃喝玩乐的学究或是“神”。可东坡不是,他是个自在自得的人,可以不要大富大贵,但绝对活得有滋有味。那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于潜僧绿筠轩》给他写得妙趣横生,“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能让人意会地莞尔直至捧腹。
一个不是书呆子的博学之士,一个能把浪漫化作现实的才子能人,一个在俗世中能保持纯净自我的名士,一个历尽苦难依然豁达的智者,东坡是古往今来让人能亲能敬,可爱可品第一人!
据说有一次东坡游玩于西湖之上,忽有一华丽船舫停于他面前。船中走出一盛装美妇,自言是名门望族人家的妇女,今日冒着被骂“不守妇道”之险,惟愿见苏学士一面,只因太仰慕东坡文采才干与为人。这传说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关于苏东坡的种种奇妙轶事却多不胜数,与佛印斗法,与黄庭坚斗诗。世人还觉不过瘾,非要给他编一个才貌双全的妹妹苏小妹不可,直把苏小妹三难新郎编得有鼻子有眼。一个人若不是有极大的人格魅力,任凭你有天大本事,后人才懒得理你。东坡无疑就是那个历史上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与他为友,为师,为夫皆相宜。
没有人的生命能够一帆风顺,东坡的人生如月儿,圆缺满损皆全。有与发妻相敬相爱的和乐圆满,有与家人生离死别的缺损,有官场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的阴郁。然而东坡就象月儿一样,不管自身阴晴圆缺,总不怨太阳偏心不公,圆了缺,缺了圆,它一直挂在天上,一如既往地反射着太阳给予的光芒,千百年无怨无悔地照耀暗夜的人间,给无数彷徨无助的灵魂带来光明与希望。于是我总结:
做人当如苏东坡,
豁达面对灾与祸。
才情不灭勤修炼,
生活处处是诗篇。
三、住在幸福里
每天上班经过一个楼盘,楼盘外墙上挂着几个大大的字:幸福里。我想,那是楼盘的名字吧。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的时候,心里就感叹:起名字的人真是个天才。“幸福里”,多简单而有多不简单的一个名称啊!住在那里跟别人说:“我住在幸福里……”
春天来啦!
在那个还是寒冷的干燥的夜晚,忽然醒来,忽然嗅到空气中不一样的味道,忽然感觉到一种潮润的东西在萌生。忽然看到枝头上有嫩芽,忽然看到勒杜鹃火一样开放,忽然看到梧桐树的叶子落了满地……
桐桐上美术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大街小巷地乱窜。潮润的空气,微凉的风,到处是急忙飘落的陈叶和迫不及待绽放的新芽,还有永远开不败的花朵。仿佛一夜间,冬日里的那一层“灰”被春风一扫而光,所有的颜色都变得鲜亮而明丽。
桐桐这节美术课画了一张让老师赞叹的好画:“很复杂的东西给她表现得很明快!”我们的心情都很好。桐桐说要去摘酸味草。看见九里香新长出米粒般大小的嫩叶,桐桐说:“这些叶子和老叶子不一样,不只颜色新绿,它们还发亮。”然后发现扶桑花的叶子也是这样。
“如果是小兔子,它肯定要吃这些嫩叶子,嚼嚼嚼嚼嚼,不停地动着它的小嘴巴。这么高它吃不到,一定会跳起来……”
桐桐看景有自己的眼光与角度,她还惦记着雪菲。
我决定先不回家,来到南山脚下新建的小公园,桐桐快乐地玩遍了每一种户外健身器材。小公园的平地很宽阔,桐桐记得姑姑用绣球花和扶桑花做耳环,记得姑姑用竹叶子做小船,记得妈妈用洋紫荆的叶子做小兔子……“我还可以做蝴蝶、做爱心,做什么都行!”
“哗,这个花架好漂亮啊!”桐桐的眼睛和心思都忙不过来了。
“哎,宝宝,我们让舅舅在外婆家的天台上搭一个花架,到时候也种这种花吧。”
“我觉得种这种花不好!我们种金银花和牵牛花吧,那些花比这个橙色的花好看。”
金银花和牵牛花,光是在脑海里想象就已经让我心动不已!
和桐桐斗草的时候,我分明感觉到最简单的踏春和最不简单的快乐。
我们住在幸福里,住在春天的幸福里。
我开始关注桐桐的夜宵。
我以前一直没把夜宵当回事,总是任由桐桐自己找一瓶牛奶或几片饼干打发掉。春节的时候,我开始给桐桐熬白粥、煮糖水。每天,用很小的量,简单又不简单。白粥要熬得绵软而稀稠适中是很考功夫的;至于糖水就更加千变万化,桐桐最喜欢象八宝粥一样的糖水,我悄悄地加上一点她平时不爱吃的红枣和杞子,她也不抗拒。当粥的清香或糖水的甜香飘散出来的时候,当桐桐说“我饿扁了”的时候,当看着桐桐吃得稀里哗啦还不经意地发出“啊——”的满足声的时候;当桐桐“吃剩”的那一碗被老公扫荡得一干二净的时候……
我知道,我住在幸福里,住在家人满足的幸福里!
伊人姐姐“意外”地给我买了《武功·九卷》的票,我们一起去看了一场超出想象的精彩演出,竟然还偶遇好久不见的旧同事;
桐桐一起床,我说:“麦当劳早餐新鲜送到!”然后看她脸上绽开花一般的笑靥;
侄女打电话来说,桐桐教她画的画得了最高分,在班级展出;
去“归房”的近路修好了,又平又直又快,爽!
好久不见的朋友终于一起吃了一顿饭。
……
在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春天,这些最简单的事情,让我的生活住在不简单的幸福里。
四、广州·过客
广州对于我,是一帧辽远得模糊、被岁月侵蚀得泛黄的旧照片。
从我记事起,父母总要在暑假领着我和哥哥进行一次远距离的旅行。记忆中的汽车站吵杂混乱,有简陋破烂的长木凳,锈迹斑斑的、贴着白色补条的玻璃窗,到处都是脏兮兮的污痕与灰尘。还有吵杂忙乱的火车站,广播里尖锐的女声,人们提高音量的说话声,各种问讯的声音;爸爸忙碌奔跑的身影,来往旅客匆忙的脚步,妈妈一再叮嘱“不要乱跑”、“看好行李”。爸爸终于来了,他把我们领到候车室里那没有表情的金属长椅前,难闻的油污味、食物味、人体味杂陈,让人头晕脑涨,甚至恶心。等待的时光像面条一样越拉越长,墙上的污痕变幻出各种抽象的画面,灰蒙蒙的窗子把外面的天空与楼房分隔得没有颜色。奇怪的是我很少记住在车上的情景,倒是车站里那些等待的时光那么深刻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尽管如此,小小年纪就坐过汽车,坐过火车仍是值得我向小朋友们一再炫耀的不凡经历。许多小伙伴,别说他们自己,就连他们的父母都没坐过火车呢!他们只能在赶集的时候,偶尔能看见公共汽车像一只高傲的孔雀吹着“叭叭”的号角在一阵烟尘中扬长而去。至于火车,更是遥远得只在画上喷着长长白烟、拉着像巨龙一般长长身躯的神武勇士。
呵呵,忘了说,我们全家每年暑假不远万里、历尽艰苦、排除一切困难的总出动,是为了到广州去看奶奶。爷爷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奶奶生下了八个儿子,打从我认识她起,她就是永远都坐在床上需要照顾的老人。当我听说她带过哥哥的时候,我还是相当吃惊的。印象中,她最活跃的一个举动就是坐在床沿,两只小小的、布满皱纹的、白得夺目却支撑不起身体重量的脚从床上吊下来,脸上是生动而激越的笑,那喜悦仿佛要从满脸的皱纹里溢出来。只听见她叫着“明逊来啦”、“明逊来啦”,然后把我们的名字一个个地叫,一声声地喊,说着好多好多的话。我听不太懂,因为太多的话不是对我说的。爸爸总是第一个急切冲向前,他们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我更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了,但热切的浓情却是挡也挡不住。
接下来长长的暑假我多数与堂妹阿静,还有她的伙伴们一起过着新鲜却模糊的日子,高高竹林下拣竹壳,菜田里赶摘剩下的菜苗,隔壁家那条黑色的大狗,屋后面的树林与山坡……那些游戏,那些故事是陌生的,似乎与现实无关。最奇怪的是叔叔婶婶还经常把“去广州”挂在嘴边。面对我的疑惑,妈妈解释说:“广州是个很大的地方,包含了很多地区,八叔他们这里叫做沙河。就好象他们说我们来自深圳一样,其实我们是住在深圳的龙岗。”我似乎有点明白,又好象不太懂。不过不要紧啦,大人们会带我们去动物园玩的。总有叔伯来来去去,他们喜欢坐在奶奶跟前,有说不完的话。
对广州这些零碎的记忆到奶奶搬到石龙大伯家就终止了,我们一家暑假奔赴的目的地由广州改成了石龙。大人们的恩怨我们搞不懂,他们恣意地谈论矛盾曲折,却不屑向我们透露,大概只有几个年纪较大的堂哥堂姐明白一点吧。
再长大一点,与堂妹阿静在石龙见面,她主动而大方地跟我谈论感情问题,她说学校里有个高年级的男生提出要和她“交朋友”,问我有什么办法对付。天知道当时我这个把中学生恋爱看成洪水猛兽的乡下好学生跟她都说了些什么,还记得之后阿静给我写过两封信。广州这个城市随着阿静来信的消失而渐渐远去,以后,都只是匆匆路过。
后来因出差在广州短暂地住过几次。有一次住在一个清静的小区旁,清晨早起独自溜达,路上有穿布鞋的轻松安适,有穿凉鞋的随意自在,也有穿高跟鞋的时髦美丽。阳光从树隙中穿透而过,照得地上斑斑驳驳。抬头仰望如金丝的阳光正织着参天大树稳稳当当的青绿,让我好一阵感叹,这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的安然与大气啊,它宁静地包容一切,深邃、不惊。就像这大树一般,有粗壮有力的臂膀,承担着一切沉沉的历史重负,又有轻灵活泼的嫩叶,正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如此幽静的广州街是少见的,多数的大街小巷散发出浓浓的世俗生活气息,服装店,杂货铺,水果摊,茶餐厅,茶烟酒专买店,琳琅满目地林立在街道两旁。我最喜欢的还是凉茶铺或是甜品店。凉茶铺店面不大,颜色却鲜亮,即使装修得古色古香,店面摆一个大葫芦,那也是一种明丽的个性。广东人把凉茶的做法发挥到极致,尤以广州为甚,什么去湿怯热的,清热解毒的,治感冒风寒的,润肺顺气的;甜的、苦的,应有尽有,包治百病——当然,那得是小病。凉茶是广东特有的饮食文化。不大的甜品店内大有乾坤,常常让你一头扎进去就不想出来了,红豆沙、绿豆沙,姜撞奶、双皮奶、炖奶,汤圆、糯米糍……各式各样的点心又便宜又好吃,让你只恨肚皮长得太小,真的不知道这些原本平常的东西怎么就被做得那么好吃!坐在这样的甜品店里,你想不感受到世俗的温暖都不行。
广州是个美食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食在广州”,各种好吃的菜肴、小吃难以一一计数,印象最深刻的是沙河粉。沙河饭店的沙河粉跟别处的不一样,它软薄、滑嫩而有韧劲,让你入口难忘。酸、甜、咸、苦、辣五种味道应有尽有,任君选择。通常,我们都是非吃完五种口味不能罢休。
广州还有各种物品的大型批发市场,服装、工艺品、文具等等,只是品质好的少见,不说也罢。
老公有一段时间在广州上班,他在沙河新区安了一个小小的“家”,现代化的规划、现代化的建筑群、现代化的设施给这个城市增添了新鲜的生命力,却也使得它同化于其他的大都市,没有明显的个性,生活从这里转到那处,没有太大的区别。暑假我带女儿去团聚。广州繁华如往昔,而我却没有了闲逛街头的兴致,每天只是市场、家园两边跑,照顾女儿、照顾老公,在他那个临时的家营造出没有地域界线的“家”的温暖,俺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煮饭婆”。
这种生活随着老公工作重心的转移很快又消失了,广州终是我生命的过客,虽然我时常窥见它的容颜,但它终于没有融入我的生命。它有着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共性,高楼大厦,时尚商场,世俗街铺,它也有自己与别不同的独特个性,时尚触角敏锐,商业味浓厚,勇于创新,乐于接受新事物,灵活善变不守旧。回看自己与广州的相遇,忽然觉得,如果命运的风把我这个如蒲公英般飘荡的生命吹落在广州,我的人生也会过得不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