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方案设计
深圳市翠园中学 钱 冰 山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鲁迅诗稿〉序》对鲁迅诗歌和书法艺术的评价,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和语言的精美,走近鲁迅,学习鲁迅。
2、 理解和学习《我为何而生》一文中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培养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和做人的意识
2、 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001年9月27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投影出鲁迅像)。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是读着鲁迅的作品长大的。鲁迅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心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说完后出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今天我们再一起看看文坛巨匠郭沫若是如何评价鲁迅的。我们一起学习郭沫若为〈鲁迅诗稿〉所作的序(出示课题)。“鲁迅诗稿”就是鲁迅珍贵的诗歌手稿,“序”它就是介绍作品的有关情况或者对它进行评价,为读者提供阅读作品的重要提示。
关于《〈鲁迅诗稿〉序》
鲁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伟大作家,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历来引人注目,受人景仰。然而其诗作及书法艺术,人们向来注意甚少,介绍、研究的就更寥寥。原因主要是鲁迅其他方面的成就遮盖了其诗歌和书法的光辉。《鲁迅诗稿》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代文坛与学界的巨擘郭沫若欣然为此书作序,旨在推荐鲁迅这一鲜为人知的艺术成就。区区200余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给人无尽的美感,非大手笔难臻此境。评其诗歌,紧扣其思想及创作总体特征,实事求是,恰中肯綮,并无溢美客套虚词;议其书法,既见其渊源,亦褒其独创,有的放矢,言简意赅。第三段总评鲁迅诗歌和书法,把鲁迅的为人和为文结合起来看,亦符合中国历来奉行“知人论世”的学术传统。隆重推荐该书,希望读者“好其人”“更好其诗,好其书”。序文生动而简练的语言亦让人爱不释手,真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请划出文中对鲁迅先生诗歌、书法评价的最精彩的句子。
三、范读课文,研习教材
思考:鲁迅无心作诗人,却达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境界,鲁迅无心作书家,却“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是为什么?
明确:犀角烛怪,肝胆照人,熔冶一炉,自成风格
(在分析的过程中穿插词句的讲习:“偶有所作,每臻绝唱”、“烛”、“犀角烛怪”、“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宝”、“贵”、“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四、进一步研读第三段内容
1、思考: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无心作书家,获得的评价却如此之高,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鲁迅怀着博大的爱与恨,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指导中华民族的方向,与形形色色的反动派和腐朽思想作无情的斗争,从喷泉里喷出的是水,从血管里喷出的是血,从民族伟人心中流淌的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绝唱。
2、简析两首诗
3、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其诗,好其书,日益近之 走近鲁迅 学习鲁迅
五、再读课文,领悟语言的精美
六、小结文章,过渡到第二篇
七、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讨论求解
思考:1、罗素为何而生?
2、罗素的三种境界中哪一种与鲁迅先生的境界最相似?
3、罗素用他伟大的一生去实践他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人是值得活的”?为什么?
八、总结内容,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鲁迅诗稿》,选择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2、 把你对“为何而生”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
九、板书设计:
诗 臻于绝唱
横眉冷对千夫指
如其人
俯首甘为孺子牛
书 自成风格
爱 情
知 识 崇高博大的情怀
同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