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鱼鱼的家”博客。网址:http://yuyu9900.blogcn.com/diary,23508769.shtml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女儿飞了,是程少堂写的。一气读罢,竟忍不住要落泪。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而在那平淡如水的言语中,是一份父亲对女儿永远割舍不断的牵挂,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我似乎看到了我父亲的影子。 “我这个女儿,与我比较形似,具体说就是长相像我多些,神方面则与我大相径庭。她脾气比较拗,这点接我的代。我平时和她交流不多,只是在吃饭时才聊上几句。和大多数父女一样,我和女儿也有着明显的代沟,所以我们常常交流的不愉快。我总觉得她离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较远,尤其缺少吃苦精神。” 年纪愈大,和父亲便越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小时候觉得父亲很厉害,什么都知道,而青春期的自己慢慢觉得父亲不近人情,觉得他根本不了解自己,觉得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于是彼此的战火便越烧越旺,我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固执的认为是他不理解我,固执的认为他的固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在工作之后,才知道,是我错了。 每当抱怨完父亲的缺点后,居然惊愕的发现,年少轻狂时的那么多自以为是的观点,那么多不屑一顾的作法,才是至高无上真理。那一场场固执而激烈的父女大战,更象是自己和自己对决。那流着相同血液的我们,有太多相同的缺点和优点了。于是,再也无法面对父亲的谆谆教诲而无动于衷,再也无法面对父亲的处世良言而怒发冲冠,即使是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心里也早已开始犹豫。 (续) “注视着女儿的背影,期待着她回头和我们招招手,和她妈妈,和我。
女儿大步往前走着,竟一次头也不回。” 多么类似的场景啊,我十六岁就离家求学了,从来不肯去车站送别人,也不大愿意别人送我,因为我怕一不小心看到自己的脆弱。每次父母送我时,我都会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我想让他们知道我是坚强的,我的路可以自己走。于是我硬下心,无论如何,在进车站之后都绝不回头,我知道前方有属于我的世界,他们也只希望我大步向前走,所以也不可以回头。 “家里寂静异常。环视四周,一切家什物件各仍其位。但是,这个每天都走进走出的家啊,这个每个角落都无限熟悉的家啊,今天怎么让我觉得是那样陌生,那样异样呢?女儿平时在家,只是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的三分之一,她这一走,我却觉得这平时显得有些拥挤的房子忽然很空,空荡荡的。” 忽然忆起每次回家后,都发现所有的东西都会被精心保护起来,整整齐齐地安放,想必父母的思念也放在其中吧。家,一家三口都在的地方才是家,三个人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体,缺了任何一个角都无法再装载温暖和亲情了。 还想写些什么,可究竟是换了时间没了心境,只得作罢,可见一气呵成于写作之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