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陈金海频道
文章标题: 《陈金海:释“语文”》
     阅读次数:356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金海:释“语文”

                     释“语文”

                           333422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中学 陈金海

一、语文必释

19508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庄严诞生。除1956319日至19583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已经50年了。然而,由于50年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语文学科竟连个科学定义都还没有!因此,50年来语文教育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应试教育的白热化浪潮现将语文教育推倒了业内外人士公认公愤的少慢差费困境之中。今春以来,以《人民教育·语文教育世纪谈》专栏和《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专栏倡导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正如火如荼,人声鼎沸。业内外理论与实践两路人马正荟萃于语文教育问题之中。不探索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办法,不得罢休,实为家国大事。如何使语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费?笔者认为应实事求是理性思维,抽薪止沸,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辨证,并取得共识,尽快解决语文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语文科学概念问题已50年了,也有必要总结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上升到理论。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语文必须解释。用实事求是的认识武器,语文是什么?问题完全能解决,也肯定有科学的解释

二、语文原义释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对语文教育问题几乎不起好作用。释法是否科学?也就另当别论了。

  在作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我得出:语文一词的原义,不应是什么和什么,只能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完美的语文等。大教授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形成了文字的是。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文辞都是需修之辞。一清二楚。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话本是什么?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过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史,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带头造反的康有为、梁启超,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最后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活该!谁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缚禁锢自明清以来老百姓的头脑,阻碍科学与文化的进步,最终导致国门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说白话,写语体文,非搞得亡国灭种不可!有脑子的人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豪迈发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声宣言之前,语文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文言文”——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

三、语文错觉

19508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标志着崭新的——语文学科的庄严诞生。随语文用作学科名,语文这一概念的灵活性表现出来:质方面,由文章变成了关于文章的学问。量方面,由一事物(语言)的类概念变成了另类事物(教育学科)某属(课程)内的种概念。正是语文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而人们的认识没有及时跟进,出了行而上学的差错,由此,带来了教学观念上的不少模糊。

展示语文的真实定义之前,有必要分析,辨别几个典型的错觉,加以纠正。

语文解释为口头语和书面文,是上了师范类大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此说,导致语文成为掌握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工具课,出了三个失误:第一,语言是不带阶级性的,纯粹认语文为语言学,放弃了新中国学校人文教育的阶级烙印盖戳大权,违背了教育规律,无异于向有亡我民族之心的列强及有害我民族进步之恙的封建半封建历史倒退派们投降。第二,不该把口头语也包进语文内来。学校教育是以内化文字化了的意识、知识为意义的,学母语口语,大没有进学校的必要。城里乡下到处都有未入过学的老幼,除了婴儿,没多少不会说话的。蒙童与老农妇的语言也不失生动形象风趣,也能精当地表情达意,他们所掌握的语言,就是不能至远,至久,时过境迁就烟消云散。所以语文课不必以教习口语技术为责任,而应以同化书面交际规范为职责。第三,因为人们习以为常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忽视语言还是思维的必备条件,所以有了语文是工具的错误推论,泯灭了语文教育启迪发展智力的伟大作用,把语文课搞成了工具课。一般的,或者外国语言课可以看成工具课,语文则不行,它不仅以字词辨析为目的!

语文课是文学课吗?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能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毕竟少数,中小学不是文学院,语文不能搞成文学课。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艺术化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当然可以,但决不能当作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教点粗浅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无可厚非,深浅应有度,应因材施教。

语文是始于且属于新中国的,具有时代进步性的人文教育科学综合基础课,是科学系统中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错觉应予校正。

四、语文学科定义及其释

语文是科学,要定义,是不能由什么名人或权威规定的,必须遵循逻辑学中定义的规则,作出的定义还必须有巩固人们认识成果、有助于人们掌握知识的作用。下不出定义而强行加以规定、或者以同仁之意去猜度,那么概念就是错误的。必须采用属加种差定义法来求取。

语文,学科名。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总类:科学;分类:人文科学;子类:人文教育科学;属: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一个基础学科。种差三个,(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足够与同属的别种学科如政治、历史相区分,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本质属性。

经检验,符号定义的逻辑规则,不存在”“”“反复”“循环”“”“含混”“隐喻等等毛病。是科学定义

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当语文教学陷进少慢差费的泥潭时,人们发出了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埋怨,假使苍生真的被误,语文学科首先该受埋怨!不是吗?人生聪明识字始,语文不行,什么都枉然。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把启迪发展智力放在肩上,还是工具”“工具性、思想性难怪很多人以为语文课最好上,又有人认为语文课最难上。好上与难上的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智力启迪与发展,是否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语文素质被认为就只有听说读写能力,孰不知察言观色(看)、审时度势(想)不说不听没读没写但也是语文素质的表现。语文教学对于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与判断等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主持智育,支持德育,策应体育,支应艺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才是健全的语文教育观。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前提是学好语文。所以,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

同化现代化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同化现代书面交际规范的学科有且仅有语文。语文学科名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不叫国语,不称汉语,不名文言,也不号华文,仔细一推敲,我们会赞叹:新中国教育开拓者们创立的语文学科名,真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简直是新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杰作!同化现代化的全中华民族共同的书面交际规范和人文心理素质,是语文师生和语文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责无旁贷!

语文,人文学科术语。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

2000522日定稿

第四部分 20016月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


最后更新[2009-4-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