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己的文章 教自己的学生
学校申报省级民营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准备一节公开课。我想:高三洽逢综合训练,该讲的基础知识,都讲过了;第一模块已圆满完成。综合训练的题目,都是别人设计的题目,我何不自己设计呢?
于是我选取小说阅读指导。
我选取自己写的小说《冬虫夏草》,构思与教材中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相似,可考察学生迁移能力。我按照高考大纲与考试说明,拟定四个题目,进行讲解与训练。收到的效果较好。
我设计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冬虫夏草
深圳皇御苑学校 曹润芳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草虫在低鸣,什么都睡着了;窗外偶尔传来一阵瑟瑟的风声。她忽然坐起身,打开灯,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她从枕头底下取出那封来至遥远南方的信,她分明已经看过几遍了,几乎能背下来,然而她还是要看,要读,要融入信的意境中。因为这样,她会流出很多眼泪,她心里的痛苦会流淌出来。
“姨妈、姨夫:得知姨夫患病,我无比悲痛!小时候我在您们身边长大,我一直把您们视为亲生父母……”。
“无比悲痛!”引起她遐思,她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
她曾拥有一个美好的家,令人羡慕的家:她丈夫工程师兼领导;她,重点高中高级教师,两个儿子大学生。在九十年代末期,很多人下岗的背景下,在别人眼里,这有两个铁饭碗的家庭已经很不错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清早,他感觉口渴,喝一口水,吐出来的便是血!去医院诊断即“癌症”!
这如晴天“霹雳”震撼了她,她心潮似海,卷起巨澜。她悔:自己整天忙于教学,晚自习上课,周末补课,无暇顾及丈夫的身体。她怨:他寡语少语,胃不舒服,没对她讲。说什么“火车轱辘转,他就有事”,铁路哪有火车轱辘不转的时候?说什么“火车提速,我必须在现场! ”改革开放后,铁路工程哪有间断之时? 她怕:这重大疾病!她曾经有送走患食道癌的父亲的经历。心灵的创伤还没愈合,又撒上一大把盐巴。是何等的痛苦与惧怕?她忧:大儿子正办理出国,二儿子大学毕业要考研,疾病降临在这时候,能不忧心忡忡、忡忡忧心吗?
这个“霹雳”也震撼了她的亲人。在广西南宁的外甥女,不仅写一封长信,还求桂林同学买了冬虫夏草寄来。
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冬虫夏草”的名字,她起身到书架前 打开《辞海》: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清朝吴其壑的《植物名实图考》中曾有如下说明:“冬在土中,身为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僵化为草”。 古人认为它“冬则为虫,夏则为草”,故给它起名叫“冬虫夏草”。她似懂非懂,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
东方露出鱼肚白,她赶紧步入厨房,点燃炉灶。熬小米稀饭,熬中草药……
她把他的一切安排停当,又叮嘱几句,便将那张寄“冬虫夏草”的邮单小心翼翼地放入背包里。骑上自行车,奔邮局去了。
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她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成年轻,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自行车蹬得格外快,心也好像飞一样。她行驶在柏油路上,几辆汽车从她身边驶过,她没在意;进入小城,街市上人稀少,她也没过目,她的心中只有一个意念:那神秘的“虫草”结合体!
她到了北街邮局门前。那门被一把坚固的大锁锁着。门旁那深绿色的邮筒稳稳地站立。她定神看看手表,时针才指向七点。她笑自己被鬼使神差,她笑自己急性子。她耐着性子,守候,等待……
八点钟,邮局的大门打开了,她的“冬虫夏草”到手了!
心急的她在邮局大厅就打开包裹。冬虫夏草的模样呈现:形体如玉米棒里的虫子,表面黄棕色,背部有许多皱纹,腹部有足八对;体长六厘米,直径约三毫米,周身的条纹清晰可见。身上长一棵小草,很像插进去的,呈深绿色。晒干了的虫草形骸,真有些神秘。
她又到中药店咨询,一位中药老先生告诉她,“虫草”是中医三大传统补药。老先生接过草虫,放在小称上,一称竟然八两。老先生说:“上等货,价值至少两千元!”
她如获至宝,喜出望外。将几条虫草放入小锅里,加些水,用文火熬之。满屋散发一种芳香,一种煮新鲜螃蟹的气味。他看着一碗淡黄色的汤水,碗底还有一两条虫草,脸上露出蹊跷的神情。她站在一旁,目视他,又叮嘱将虫草也咀嚼咽下。他虽不情愿,但见她虔诚的样子,也就依从了。至于什么味道,他并不语。不会儿工夫已经全在他肚里。他们面前只剩下一个空碗,而她的目光,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那跳动的神奇力量,竟然将她心中的愁云驱散许多、许多……
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将那些虫草吃尽。
然而他还是没有幸免,还是丢掉了她,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带着她和小字辈对他的关爱与深情去了。
留下一声哀叹:人还是无能,重大疾病还是不能治愈!
留下半生悲伤,时隐时现……
后来,她将悲伤掩埋在心底。早已退休的她在一所民办学校执教,她用教学的方式,占据她的全部时间。她身边有无数可爱的学生陪伴她。她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
她去九寨沟旅游。她浏览了巴山蜀水的雄伟隽秀:五彩池梦幻神奇的光彩;珍珠滩飞珠碎玉的水波。在这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几位妇女,背着小挎包,低头寻找什么,待她走到她们身旁时,妇女开口问:“买不买冬虫夏草?新鲜的。”她定睛一看,虫草还湿乎乎的呢!女人又说:“二十元一条。”她不禁一颤,事隔九年,心中的哀伤又涌上心头。在那天空蓝得让人陶醉,池水美得让人怡情的仙境之中,她心灵的创伤还在发作。九年的光景,她还没有找到灵验的“创可贴”!
她坐上九寨沟旅游车,司机是个大连人,当兵在四川,转业就到九寨沟旅游公司开车。他说:“这里是生长冬虫夏草的地方,我回家就给父母买了一些,咱挣钱了,让父母也尝尝这稀罕物儿,保养保养身体。”她不禁又一阵心酸。外甥女的那封信中的话语又响在耳畔:“小时候我在您们身边长大,我一直把您们视为亲生父母。”
她对冬虫夏草寄予笃深的情意;外甥女从遥远的地方,寄冬虫夏草给阔别多年的姨夫;一个转业兵不惜重金购买冬虫夏草给父母。让她觉得冬虫夏草情意神奇!神奇情意!
于2009-04-01 16:18于深圳
题目与答案:
1.小说为什么用冬虫夏草为题目?
答:冬虫夏草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全文的情节取冬虫夏草、用冬虫夏草、看到挖冬虫夏草、转业兵买冬虫夏草,全围绕冬虫夏草而展开的。
2.小说有几处自然环境描写?结合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说明其作用。
答:小说有五处自然环境描写。开头描写秋天夜晚寂静的景象,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主人公因丈夫患病而痛苦悲伤的心情。为下文到邮局取冬虫夏草,用冬虫夏草的情节打下铺垫,也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3.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小说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运用哪手法塑造的?
答:小说主人公是一位爱岗敬业的教师形象。
她整天忙于教学,无暇顾及她的家庭。在家庭有变故的时候,她将哀伤掩埋在心底。她在一所民办学校执教,她以学生为伴,用教学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战胜悲痛。说明她坚强而明智。
她爱学习,爱探究,但也不失迷信。
小说运用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和次要人物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主人公的。
4.有人说文中九寨沟看到冬虫夏草,转业兵给母亲买冬虫夏草两段是多余的,你这样认为吗?请从作者写作意图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认为这两段不多余。
因为这两段写藏族羌族人挖冬虫夏草;转业兵买冬虫夏草。全文写患者、家属、产地人们、健康的人都认为冬虫夏草神奇,从而反映人们盲目迷信的社会现象。
作者写冬虫夏草的意图,不仅书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更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迷信。
从文学的审美作用来看,这两段写九寨沟美丽风光,为文章增添亮色。
课堂教学纪实
[投影展示] 阅读小说 规范答题
-----明确文本 把握重点
师:同学们读荧屏上的文字
生:齐读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投影展示] 大纲要求
生: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投影展示]考点解读
师:语文试卷上有三篇阅读题,其中的第五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道大题多是散文阅读,但有时也会是小说或戏剧阅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分量,在备考复习中,同样不可忽视。
平时训练,我们大多数同学喜欢做实用类题,以为文学类难以把握。而这两次模拟考试,选做文学类的得分普遍高于选做实用类题的得分。因此加强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时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可能是不失明智的选择。
师:阅读小说《冬虫夏草》回答练习一
[投影展示] 练习一.小说为什么用冬虫夏草为题目?
板书:冬虫夏草(位于黑板中间)
生:冬虫夏草是小说的线索。
师:不规范。要结合小说内容说明。
生:全文的情节取冬虫夏草、用冬虫夏草、看到挖冬虫夏草、听转业兵说买冬虫夏草.
[投影展示]
答:冬虫夏草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全文的情节取冬虫夏草、用冬虫夏草、看到挖冬虫夏草、转业兵买冬虫夏草,全围绕冬虫夏草而展开的。全围绕冬虫夏草而展开的。
师:板书:
取
用
看藏族羌族人挖
听转业兵说买
[投影展示]练习二小说有几处自然环境描写?结合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说明其作用。
生:二处,三处,四处。。。。。。
师:读书不细心,用笔标明1,2,3,4。。。。
生:读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或段落。
师:东方露出鱼肚白。属于不?
生:{齐答}属于。
师:明确文本,适当圈圈画画,认真作答。
师:练习二的第二个问题如何作答?
生:开头描写秋夜寂静的景象,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主人公因丈夫患病而痛苦悲伤的心情。为下文到邮局取冬虫夏草,用冬虫夏草的情节打下铺垫。
生:开头自然环境描写,也为全文定下基调。
师:补充的好!
[投影展示] 答:小说有五处自然环境描写。开头描写秋天夜晚寂静的景象,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主人公因丈夫患病而痛苦悲伤的心情。为下文到邮局取冬虫夏草,用冬虫夏草的情节打下铺垫,也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投影展示]练习三3.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小说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运用哪手法塑造的?
师:讨论一下
生:敬业。
生:怀旧,多情伤感。
师:不要脱离小说的主旨!
生:坚强。
生:好学,执着。
生:爱亲人,爱学生。
[投影展示] 答:小说主人公是一位爱岗敬业的教师形象。
她整天忙于教学,无暇顾及她的家庭。在家庭有变故的时候,她将哀伤掩埋在心底。她在一所民办学校执教,她以学生为伴,用教学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战胜悲痛。说明她坚强而明智。
她爱学习,爱探究,但也不失盲目迷信。
师:不要忽视小说的社会价值。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这篇小说是影射盲目迷信的现象。看看自己的回答少了什么?
生:明智,盲目迷信。
板书:盲目迷信
生:(举手,疑惑)冬虫夏草是好东西,怎能说迷信?
师:中药,是中国的珍宝。但药有药理,要有药方,要对症下药。
生:恍然大悟。
[投影展示]练习四有人说文中九寨沟看到冬虫夏草,转业兵给母亲买冬虫夏草两段是多余的,你这样认为吗?请从作者写作意图谈谈你的看法。
生:(齐声)不多余。
师:以前考试常考,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得满分。现在要考核你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只有一个。要把握文本,思索文本的社会价值。
生:因为这两段写藏族羌族人挖冬虫夏草;转业兵买冬虫夏草。全文写人们都认为冬虫夏草神奇,从而反映人们盲目迷信的社会现象。
(教室内一片掌声)。
生:作者写冬虫夏草的意图,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迷信。
师:正确!
生:文章前面的描写太昏暗了,后两段景致很美。有这两段,文章更亮丽。
师:这是从审美作用回答的。很好!也是我当初写作的意图。
[投影展示]
答:我认为这两段不多余。
因为这两段写藏族羌族人挖冬虫夏草;转业兵买冬虫夏草。全文写患者、家属、产地人们、健康的人都认为冬虫夏草神奇,从而反映人们盲目迷信的社会现象。
作者写冬虫夏草的意图,不仅书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更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迷信。
从文学的审美作用来看,这两段写九寨沟美丽风光,为文章增添亮色。
师:阅读小说,回答问题要站在主题的高度,要注重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答题要规范化,标准化。千万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回答。
师:下课。
板书: 冬虫夏草
神奇 盲目迷信
取
用
看藏族羌族人挖
听转业兵说买
这便是我自己设计的一节复习课。自己写文章,自己设计题目,自己讲解题目,教自己的学生。
2009年4月16日
于深圳皇御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