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让课外阅读为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出处:竹林中学    作者:万福友   阅读次数:287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让课外阅读为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学生身边有生活,可以让他们用笔墨去尽情挥洒。然而,他们的生活毕竟还较单薄,对一些生活条件优裕又少受挫折光顾的学生而言,尤其显得平淡无波。他们常常讲,有什么好写呢?天天都是从家里到学校,然后从学校到家里,周末也差不多,不是补课,就是做不完的作业。即使有了一些生活经历,写出来的又往往如记流水帐一般,千人一面,无非是“星期天,我9点起来,约了好朋友×××、×××一起坐车去了书城,买了两本书就回来了”之类。要知道,缺少思想的文字只能是垃圾一堆,用来烧火也只会污染大气,从而增加环保工作的难度。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为一项工作去考虑并采取行动。这就是:让学生从阅读中间接丰富自己的生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吸收写作的养料。

一、加强沟通,让家长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让他们间接丰富自己的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经常从学生的周记和从对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作业常常多得让他们每天要苦战到10点以后,在许多家长心目中,读课外书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如果被家长发现,不是喝斥,就是没收,少有能让学生放心去读的家长。学生的家庭作业要不要来个协调以控制其总量不属此文讨论的问题,暂时按下不表。家长的不正确的想法却是由来已久,再不说已不足于正其本,清其源。因此在备课组会上,我与组内老师们统一思想认识,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哪一位语文学得好、考得好的人像靠“半部 《论语》 治天下”的陈抟老祖那样,靠一本《语文》就能考到高分的,更惶论写作了。为此,我们要通过《通知》或家长会等渠道,要求家长们支持子女的课外阅读,对子女的课外阅读做到“不横加斥责,不乱扣帽子,不放任自流”,实行“三不”主义。万不可一看到孩子看课外书就大发雷霆,大光其火,说他“不务正业”,作出抢夺、撕毁、一把火将课外书烧掉……等诸如此类的过激行为,而是充分保护孩子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抽时间去阅读《教学大纲》推荐的必读名著,订阅充满时代气息而又适合他们阅读的刊物,如《中学生阅读》、《作文》、《语文世界》、《初中生写作》、《美文》、《深圳青少年报》、《中国校园文学》、《中学语文》、《少男少女》、《语文报》等。

我还记得家长会上,我对40多位家长发表了充满激情的长达20分钟的演说,让他们首先明确孩子读课外书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很务正业。让他们配合语文老师,主动帮孩子订阅一些课外读物,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创造必要的条件,千万不要棒杀孩子这一特殊的学习方式。

终于,这个班的学生订阅课外读物数量剧增,基本做到了人人有课外书读,个个有课外书看。

二、精心引导,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一)引导学生享受阅读乐趣,积累阅读方法。                                 200112月的一天上午,初二(2)班教室里,寂静无声。46位学生,全都沉浸在小说《酷,特长生》的精彩情节里。这是《中学生阅读》(200111月号初中版)刊登的一篇充满时代气息的反映中学生活的小说。同学们都在认真阅读着:

    特困生张小乐几天不来上学了。班长欧涛提出要把他找回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于是,他们行动起来了:先找到张小乐家,只看见了一群狂舞的男人,而且还给乌烟瘴气中的一个大胡子赶了出来;为了找到人,他们弄了辆敞篷汽车,周围贴上“归来兮,小伙伴”几个大字,边开边用高音喇叭播出由欧涛亲自“操刀”拟出的不失幽默的广播词。这一招,不仅引来了众多观众,而且还引来了江南电视台和《江南晚报》的记者……在当晚的电视《春之风》栏目里,电视制作人以其娴熟的技巧,设置了重重悬念,最后竟让正在给人家镲着鞋的张小乐出现在观众们面前。

通过认真阅读,大家感受到,张小乐的出走最后被找回,只是故事的一条线索而已,这帮体、音、美特长生,正是从找同学这一事件中,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特长:一个班级的乐队,居然能创作出自己的班歌《男孩》,还为歌词谱了曲,当记者惊疑着问能否现场表演时,这个特长班的乐队竟然在稍事配合后成功地演奏出来,与欧涛的美声唱法相得益彰,这一表现使健笔如飞的记者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不仅会唱,善跳,而且还擅长玩球……他们的寻人行动、寻人启事与现场演奏,无不表现出他们那特长生的本色……

同学们认真阅读着,他们不仅被故事情节吸引,他们读后还纷纷表达自己的收获:小说不仅以特长生们的各种表现照应了题目《酷,特长生》,使读者回味,而且,那位戴着眼镜的记者要为该班写一篇通讯,题目就叫〈〈酷,特长生〉〉;他们还对小说中描写记者的细节发表看法:“‘一个班的?’年轻人的近视眼镜闪了一道光,表示惊疑。”“他那薄薄的镜片掩饰不住眼眶里流露出来的喜悦。”两处描写眼镜,前一处是“眼镜闪了一道光”,表现的是人物的惊疑,后一处则强调人物的喜悦使“薄薄的镜片”也“掩饰不住”,“惊疑”也好,“喜悦”也好,都缘于对这个班学生的“酷”的赞叹。

这堂阅读课,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他们明白了怎样去让文章的内容充分表现题目的意思,并从中积累了阅读的方法。

(二)引导阅读思考,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另一个时间,40多位学生聚精会神地阅读着《中学语文》200112期的一组文章: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上帝眼中无残疾》、梅尔的《生命的价值》和湖南一位名叫贺东的学生的《投稿的日子》。

《上帝眼中无残疾》是一篇读后感。文章首先概括叙述了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残疾画家、社会活动家琼尼的自传《上帝在哪里》的故事,然后引发出自己的感受:“读完这本书,我想说,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接着,文章把读者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无法选择也无法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尼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罢了。……琼尼的故事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外在的生命即我们的肉体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的,是永远不会残缺的。是的,在上帝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得高贵而伟大。我相信,把所有勇敢的残疾人连结起来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恰恰是灵魂的健康。

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引导。当他们读着这样的语句,灵魂无疑也会因为不断地受到陶冶而升华。在老师的引导下,平时个别喜欢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起外号的学生,此时精神也受到洗礼,更不用说文章独特的思路和优美的语言对他所起的影响了。

《生命的价值》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而《投稿的日子》则把作者自己有了投稿的想法,正式誊写,誊写中自己对文章发表的期盼和梦幻,写地址、邮编时的心理,寄信时的矛盾,等待的日子……整个过程写得真实可信、令人回味。

引导学生阅读着生活气息这样浓厚的好文章,同时不断鼓动他们:我们何不也像《投稿的日子》的作者那样,去把积累的生活经验写下来,去勇敢投稿,去体验作者那份心理的感受,去享受作者那份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出击,使阅读放飞心灵、积累素材、引发灵感。

学生的课外阅读,仅靠老师的课堂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因为时间有限,二是课堂以外的时间老师即使要管也实在管不过来。笔者常常鼓励他们要主动抽时间、挤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自己随着课外阅读的不断增加,放飞自己因长时间学校学习导致的疲惫心灵。同时,阅读量的增加,潜移默化中也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引发写作的欲望,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许多学生提起笔便搔头皮、放下笔又想写点东西的窘境渐渐便可得到缓解。

三、课外阅读,为学生写作插上了成功的翅膀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课外阅读渐渐养成了习惯,他们不仅读名著,也读《花季雨季》,读《哈利·波特》,读《零下一度》,读《三重门》,还读各种报刊时文。课外阅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仅阅读,而且还回到学校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评价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而更大的收获是,学生的写作结出了一批果实:《咱爸咱妈》(刘彩霞)、《扎马尾辫的老师》(高瑗)、《唤醒那失去了的公民意识》(曾垂欣)、《她,不屈服于命运》(黄海莲)、《时间》(李庄)、《我的台湾朋友》(曾云)、《教室》(黄巍)、《奶奶,你是那颗星?》(赖玉珍)、《地球的话语》(钟洁颖)、《那一个小山村……》(谢晓缘)、《艳阳天里的故事》(黄吟)、《一只无家可归的小鸟》(黄志炎)、《此书  OK》(罗如玲)、《愉快的星期天》(齐小晶)、《琴声中》(杨佳梦)、《 谢谢您,我的双亲》(颜诗方)、《爷爷》《海南岛日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李东)、《我爱爸爸》(刘园园)、《好友成群》(刘茜)……这些习作,先后发表在《作文报》、《中学语文》、《语文月刊》、《语文世界》、《语文报》、《广东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之友》、《深圳青少年报》、《初中生写作》……等等省内外刊物上。几年来,所指导的学生参加“中华圣陶杯”、“语文报杯”及省、市、区级作文比赛,获奖近百个。而所有获过奖、发表过作品的学生,都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受到过成功的激励。
最后更新[2004-2-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