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教读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学语文老师都要面对与处理的事情。文言文该怎样教?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许多人把串讲法奉为经典,把逐字逐句串译看成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必须无条件运用和照办。本文则从作者自身对课文的理解谈起,然后谈教学的思路与设计,最后把自己教读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择要列举,较好地体现出作者“诵读为主”、“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 。
一、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
说她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般,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从而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于深刻的启示。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之首选。
记得20世纪末,正是社会上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大加挞伐之时。在不知怎么教语文之际,《中国教育报》发表了记者李建平采写的系列文章,依稀记得其中有一篇题目叫做《不能忽视学生的“读”》,我登时便觉得眼前一亮。其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学习》等许多中学语文教学刊物都刊发文章,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读,强调语文课不能没有读书声,认为假如语文课堂上没有了读书声,就宛如吕淑湘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表的那篇名文所说的那样:“岂非咄咄怪事!”
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其实我自己背书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像吴先生那样去总结罢了。
我还想起疯狂英语的创始人及推广者李阳。李阳当年在兰州大学读书,几科考试都红灯高挂,英语更甚。情急之下,李阳突发奇想:我读英语最大的特点是从未开过口,如果我开口拼命大声读、疯狂读,旁若无人地读,情况会怎样呢?反正现在还不及格,假如再考不及格,没有损失什么,假如给我试成功了,我就狠狠地赚了一笔了。李阳这样想过之后,便真的干了起来。没想到,他这“疯狂英语”果然让他狠狠地赚了一笔:当年(20世纪80年代)英语考试便摘了红灯;三年级时,学校组织英语竞赛,他竟然考到全校第二!更大的收获是:有一年(已经是90年代)广东某电视台招聘一名英语节目主持人,报名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英语精英,其中不乏北大、北外、上外、广外等科班出身的高才生。考官有大学名教授、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还有洋教授。结果是,李阳独领风骚,在众多报考高手中总分第一!这结果倒使李阳不想再去当电视节目主持人。他觉得“疯狂英语”既然能让自己这个原先英语红灯高挂的人受惠,那么也肯定让更多的人得到好处。
于是他便决定从广州开始,推广他的“疯狂英语”。如今,学李阳的“疯狂英语”受惠的人已不计其数。李阳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让全国10亿人都从“疯狂英语”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实惠!
这里,笔者姑且不谈李阳这个计划可行性的成分有多大,但是,“疯狂英语”的实质——开口读,克服怕羞、恐惧心理,放声去读,旁若无人地读,却无疑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古诗文作为汉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朗朗上口和优美的音节、韵律等诸多特点,跟“疯狂英语”的学习方法何其相似乃尔!如果忽视了其放声朗读这一学习方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美的展示,至少是少了一条渠道。
正是基于以上重重考虑,笔者便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上课前,我曾考虑过,以日本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事例导入,后来想想,这样一来可能时间会拉得较长,甚至会大大突破教学时间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于”字在该段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这个字词放在引入内容中,是合适不过的;而“发”一词,也使人不敢轻视:首先,它在题目中就有一个位置。其次,在段中的首句“于”字之前,它的位置,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其三,“发”的意思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与后5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课的时候,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意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默读,找疑难,老师下去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都要求学生预习,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 让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
a、 读准字音;
b、 读出停顿;
c、 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 学生齐读
(3)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 老师范读,尤其是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4、 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后,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三)、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1、 指名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 让全班男生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 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 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作者是不是吃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渐渐明确: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四)、教读第2段
这一段是名句,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是重点,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1、 指名一位女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2、 全班女生读,依然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古文的美感
3、 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 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
5、 老师启发性板书。
苦其心志 动心忍性
劳其筋骨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 饿其体肤 所以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解释:所有加点的词均为使动用法;下划线的词为通假字。
6、 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7、 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然后
8、 师: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难,都要怎么样去做?引导学生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五)教读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以点带面的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最后熟读成诵。具体过程略。
整堂课书声朗朗,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后面对困难一定不能自我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
关于古文的学习,今有打油诗一首,也算笔者的一点感悟,请指正:
文言文欲精工,
积累可见奇功,
练习特别关键,
诵读步步建功。
思考需要引导,
疑难点拨可通。
教师安排精巧,
切记学生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