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师:
您好!每次看着您命制的试题,都会有很多感慨。今年二模题也不例外。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看一份试题往往就像读一篇文章、听一堂课一样。语文老师对“人文”二字应有独特的敏感,满溢着人文气息的诗文和课堂,会给人的心灵带来一种感动甚至是冲动、震撼;同样地,一份满溢着人文气息的试题,其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漫漫求索,试问当下有几人能将丰沛的情感渗透进自己理性的哲思?有几人可将整个生命融入自己命题的全过程?我相信有心人读着您命制的试题,都可以清晰地读出命题背后那个闭关三天默默沉思的背影,那个俯仰文化天地之间的精灵,那个“十年一剑,志在千里”的活脱不老的生命!
诗歌鉴赏题多好啊!第2小题是我尤其喜欢的。“这首诗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最喜欢这首诗。请结合诗句内容,指出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基本精神。”这岂止一道鉴赏题那么简单,窃以为,它简直可以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其中孕育着多少沉甸甸的生命思索啊!人的生命何其高贵,把它置于万物之巅,它应该如同天山雪莲;倘若视生命如剑,它就能遨游于宇宙之中,游刃于峰谷两极,亦儒亦道,且入且出,这样的生命多么智慧、多么崇高啊!
“伯牙曾经在铺天盖地的波涛中,在茫茫无际的天涯里,在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身上得到启迪,他的琴声忽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健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本文中画线的句子和伯牙的故事,让你从中领悟到艺术创作的一个什么规律?请再举一个同类的例子加以说明。”我想,命题文采斐然如斯,本身不就是那翻滚的波涛、无垠的天涯、飞翔的鸥鸟么?依我看,此题面之于学生,正如大自然之于艺术,是足可激发文思与灵感的。
说起灵感,我可真佩服程老师!在我看来,似乎您的头脑里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我觉得您简直是玩题目的天才!通观整份试题,最“鬼”的题目非“刘邦寻项羽”莫属了。“刘邦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有一天他忽然感到英雄寂寞,不禁想起了死对头项羽来,思念甚深,以至夜不能寐。他听有人说项羽死了,也有人说项羽没有死,于是他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项羽。请你以刘邦的名义,用现代汉语拟写出一份寻人启事。不超过60个字(不包括标题),符合格式要求。”这里包含着广阔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复杂微妙的人性人情的交锋,更有盖世英雄的惺惺相惜及其侠义风骨里流动的脉脉温情,凡此种种,尽收百字之中,可谓文化意味深长。
这次二模作文是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为话题,与近几年的“君子与小人”(06年一模文题)、“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07年一模话题)、“忍”(08年一模话题)、“知音难逢”(08年一模文题)、佛经语录(08年二模文题)等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来也出自您的手笔吧。这些作文命题的起点如此相似,我想其实皆因它们来自您对人生和自身经历的良多感慨吧。一个人的“遭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这种种“遭遇”。
如若把这些“语文味”浓浓的题目串连在一起,我竟仿佛感觉到了命题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诗意的生命状态、坦荡的智者襟怀和自由的心灵轨迹。您说有语文味的课堂,执教者是在用语文讲述自己;我说有语文味的试题,命题者是在用题目抒发自己。茫茫人海寻觅英雄踪迹,将昔日对手视为知音;坦荡荡者为君子,常戚戚者为小人;顺境逆境,处变不惊,从容有度……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墨客为我们演绎了一场场生命的华彩。让我惊叹的是,这些动人的篇章竟能沉淀在一份份充满“语文味”的试卷之中!
从未如此关注过语文试卷,是深圳,是语文味,是程老师您,让我感到语文试题的可亲可爱。您倾尽您全部的学养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好的语文试题既不冷面也不妖艳,它春意融融,它清水芙蓉;做一份好的语文试题,不是煎熬不是受罪,而是游历是感悟是激发是创造,是一次愉快的生命体验。
啊,充满“语文味”的试题,我想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她。
顺祝您端午节快乐!
(今年一模、二模命题都结束了,程老师该好好休息才是。来年再见。)
“语文味”的忠实读者
2009年5月26日
附:这位老师在深圳09一模后写来的信。(语文味网层挂出,有近七百点击量。但是近期语文味网受到攻击,这篇文章打不开,所以今天重新挂出附于此——
程老师:
您好!深圳一模结束整一周,和所有语文老师(其实不仅是语文老师)一样,从试题出炉的一刻,我就格外关注。这份蕴藏着您心思、智慧和素养的命题,“彩”出不穷。不过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试题的“彩”,而是题外的“彩”。
这次一模题中的诗歌鉴赏,无疑散发着“江南雨”般的气息情韵,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更令我感叹的是您对杜牧《清明》诗中“江南雨”的考证态度!
初见这道题,我就被题面上跳荡着的灵感创意震慑了,您就是在用诗意的情怀来命诗题啊;等看了当天挂在“语文味”上您那篇长长的“考证”文章,我被深深感动了。
且不说您阅读视野的开阔,也不谈您命题妙想的独特,单是这份一丝不苟孜孜以求认真扎实做学问的精神,就足以成为一线老师学习的楷模了。二十八字的绝句,竟用了两万多字来考证!这两万多字的考证,绝不仅仅是回复一个疑问那么简单,也不仅说明这道试题包孕的广博内涵,它更隐藏着一种在浮躁当下难得一见的求实态度。
再看这道题,我更明白创新绝不是不着边际的哗众取宠,它的背后应该是脚踏实地的深思熟虑——任何新奇的种子都必须在求实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如果把这道鉴赏题的题面和这篇两万余字的“考证”文章连起来看,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道精彩的命题,它还演绎了一个用心良苦匠心独运的命题过程,就像一坛美酒,一道好题也需要长期的酝酿啊。在这里,我要为这“奇”击节拍案,更要向那“实”致意敬礼。
我觉得这详实的考证,犹如“江南雨”后的彩虹,七彩绚丽,耀眼夺目!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题外之“彩”。
又看到您说下周将要挂出24篇优秀作文及点评,我很期待。不过我相信,广大一线老师和学生们更期待看到您的评点文字。要是能再看到那些亲切幽默又有些玩世不恭甚至还有一点点奇崛诡异的按语,那该多好啊!
祝一切安好!
“语文味”的忠实读者
2009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