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语文教师原创★
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
深圳市田东中学 杨玉英(当时笔名:玉如意)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yuceying
(作者说明:这是我2003年写的旧作。用第一人称写的,是我的好朋友的真实事情。获2003年广东省妇联“我的父亲母亲”征文第一名。首发《南方都市报•小家小品》栏目,后来被《读者》、《青年文摘》和《视野》等期刊和《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散文》收录。获过中国作协的散文类作品铜奖。文中的父亲前年去世了,朋友很伤心。曾经他读此文给父亲听,父亲听得老泪纵横……2009年6月22日。)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14岁那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殴,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八年。
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儿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打。有时也不打,父亲用要我吃肉这种独特的方式惩罚我。虽说那时吃肉的时候并不多,但我一吃肉就条件反射式地呕吐,因此父母怀疑我那超瘦型的身材与我长期只吃青菜有关。犯了事,要是家里有肉的话,父亲就跟我谈条件,用三块肉换一棍子,不许吐,我装作不同意,每吃一块就努力地扮演很痛苦的表情。父亲就说,那就一块肉换一棍子吧,我依然表情痛苦无奈地同意了。后来我吃肉已经不反胃了,甚至觉得还有几分可口,但仍然装出很痛苦的表情,让父亲不挥舞棍棒也得到惩罚我的快感,让他以为达到了教育我,又补充了我的身体营养这一无比高明的目的。
不跟父亲说话之后,他不再管我,也不打我,也不理我吃不吃肉。这时,我故意在吃饭时老夹肉吃,大口地嚼,吧唧吧唧的,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气他。我用眼角余光偷看他的反应,开始他很吃惊,接着就目无表情,专心吃他的饭。我知道他也在装,心里肯定气得要命。可是后来他却常常三更半夜出去,天大亮才回来,回来时手里提着一点肉,让母亲做汤给我喝了才上学——原来他大半夜都在食品站排队买肉。可我依然没跟他说话。
我15岁那年考的大学,没考上像样的学校,在家门口上的学,令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感到很丢人。我们之间依然在冷战。19岁我大学毕业,工作了,虽说我们厂有三千多人,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大学生,但我还是混,整天打麻将下围棋,不思上进。父亲还是冷着脸,我们还是不说话。21岁,我混厌了,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背英语单词考研。家里不声不响地多了几本大部头的英文词典。我知道是父亲所为,我想对他表示一下,却无从开始。
考研一举成功,而且是北京的一家名校。父母都很高兴,母亲买了好酒做了好菜,父亲吃了喝了,我也吃了喝了,两人也不交谈,都只跟我妈说话,也都不说我考研的事。那天准备去火车站,母亲给我收拾的大包小包在地上搁着,父亲扛起就走,我只得一路小跑跟着。他上了公共汽车,我也跟着上,他买了我们俩人的票;他下来,我也跟着下,依然没有一句话。我看着他扛着行李的高大背影,却竟有几分佝偻——我才想起来,他已经有五十多了。在月台上,父亲放下行李,头扭在一边,眼睛看着别处,挺专心的样子。我看着他,等他回头看我时,我就叫他爸,可他一直不回头。我发现他的两鬓居然斑白了——我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他一眼了。想想自己的忤逆,心里产生了一种内疚的感觉,有一种咸腻的东西涌出眼角,我艰难地说了声,爸,您回去吧。父亲没有反应,没扭过头来。站台上人很多,很嘈杂,我怀疑父亲没有听见。我又说了句,爸,您回去吧。他扭过头,看着我,那是我们八年来第一次对视,我分明看到他眼眶湿了。他点点头,两颗泪珠掉在他那厚厚的镜片上。他伸手拍拍我肩膀,没说一句话,却站着不动。我们就这样站着,没有再说一句话,一直到我上车,他从车窗外给我递完行李,还站着。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滴,他的眼眶也一直湿着。火车开了,他还站着,一直到我看不见他。那次,他拍我的肩膀,是八年来我们第一次亲密接触。
现在父亲已经70岁,腿脚也不灵便了。但话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我回家时,我们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而我成长中的许多细枝末节,更是他津津乐道的事。那一天,他感慨地说,那时我老打你,真不对,简单粗暴,教育方法有问题。我说,是我不学好,打还是该的。要是黑子(我儿子小名)像我小时那样不长进,我会比你打得还凶。父亲笑笑,说,那他会恨你。我说,那不要紧,只要儿子学好,成才,就由他恨去吧。我母亲就在一边笑,很欣慰地。而六岁的黑子在一旁噘嘴,哼,打我?你敢!我到法院告你去!
【闲樵点评】今天我用百度搜索这篇文章,共搜到15,100篇,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几年前我就读到这篇文章,并且还拿它来出题呢,只是没有想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们深圳的语文老师——我现在知道了,更引以为傲的是,她就在我们“深圳初中语文教师群”里!有人说过,深圳的语文教师队伍“藏龙卧凤”,我深以为然。
杨老师说,她这篇文章是写的真人真事。“真实就是力量”——惟其真实,才能引起万千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试想一下,如果本文是小说,那些“吃肉换棍子”、“车站含泪送别”、“三代人温情对话”等精彩细节,即使是天才的小说家,又如何能想象得出?!
天底下的父爱是一样的,每位父亲又各具性情——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一对父子的奇特的亲情。八年冷战堪敌八年抗战,冷战的结果是父子在天然血缘中,隔膜的心灵达到了令人欣慰的交融。它让我们顿悟了一个简单之极的道理:对待叛逆的子女,只要不放弃,坚冰也有溶化的时候!
当然,本文的叙述技巧也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巧借第一人称来铺叙,亲切真实自然;同时也方便采用口语化的鲜活语言,使文章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且不说材料的剪裁、细节的选择,光是那个幽默睿智的结尾,就足以让读者一开始就绷紧的心弦得到了完全的放松。
所以,这是一篇令我们深圳语文老师骄傲的好文章。
欢迎深圳市初中语文教师加入“深圳初中语文教师群”(88517164),交流经验,共享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