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转载:关于《生子当如周启博》的争鸣》
     阅读次数:362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关于《生子当如周启博》的争鸣

转载:关于《生子当如周启博》的争鸣

侯国屏同学就伦理角度反对《生子当如周启博》, 似乎言之成理。子为父隐,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一般的孝道。但具体到周氏父子,我认为周启博非但不是“怪怪的”,反而是用心良苦、恪守孝道的榜样。父有过,才需要子隐。问题是周一良先生作为“梁效四皓”的过,世人皆知。你让周启博如何为之隐?如果不读周启博的文章,周一良先生在一般人心目中,就是一个投靠四人帮的无耻文人。读了周启博的文章,才帮助我们理解了周一良先生“百般委曲难求全── 一个人文学者的悲哀”。这是一代人的悲哀,周一良先生其实只是“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特别是文中讲到周先生晚年的几件事:1989年春夏之交,周去美开会,“与亲友通电话,共祈不要流血。但当局终于开枪,父亲痛心疾首,忍不住对着电视屏幕上的‘北京屠夫’说‘你早点死吧!’……《季羡林传》洋洋数百页,无只字提到季羡林先生也曾到广场慰问学生一事。 周“在给季先生的新书作序时,明确赞扬他‘劝勉’学生的义举。”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对周老先生肃然起敬。周启博的用心良苦,难道还不清楚吗?如此恪守孝道,难道不值得我们称赞吗?

 

 

 

我和启博兄见过两面,一米九的大个子,原来是校篮球队的,不像是书香门第,倒像是将门之后。不善谈,读他的文字,才了解他思想的深刻和满腹的锦绣。他用一种坦诚,在一种特殊的境况下,尽了自己作为儿子的孝道,应该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

 

 

 4 Re:生子当如周启博

 

 

很高兴万兄与我在伦理观上大致同持“子为父隐”的观点。为了避免分歧,我还是不谈政治。再重新整理一下我的观点。

1 在我看到的关于周一良的评价的网上的文字中,有肯定较多、中庸、否定较多三类。多数人持前两种态度,而周启搏比多数否定类的文字还要过分。实际上,大多数人对冯友兰、周一良参加“梁效”的一些事后来也计较不多了。“周一良先生在一般人心目中,就是一个投靠四人帮的无耻文人”,这与事实不符。如果我看到的材料有片面性,周启搏的文章比其他人更多地肯定了他的父亲,那我放弃我的观点。

2 其实在周启搏的文章前,他父亲的自传《毕竟是书生》已经面市,可能周一良对自己的那段历史是有一点掩饰,但多数人还是赞赏“毕竟是书生”这个断语,是宽容的。周启搏何苦还要进一步揭发呢,我难以理解他这种孝心。

3 对断章师爷的“生子”一文我怀疑周启搏看了也不满意,因为他把周启搏原文中关于父亲的“污点”进一步浓缩、摘录和集中展示出来,还冠上“生子当如周启搏”的文章名称,更加陷周启搏于不孝,我简直怀疑他是别有用心,在说反话。

 

        这个断章师爷实际上是反对“子为父隐”的,他文中对章诒和表示不满,因为章为父隐了,对周启搏最满意的实际上就是不为父隐,真不知道这个师爷居心何在!

 

 4 我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观点。我承认,写这个东西实在是对年轻时所受教育那种诱导孩子与父母斗,破坏天伦之乐的事情深恶痛绝。跟后人说不清楚,文革中有不少留下来参加武斗的同学初衷是不愿回家、表示与有问题的家庭划清界线啊!(但我回家了)。

 

无论如何,千万不要伤害家的亲情,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弥足珍贵的,否则,你会终身悔恨。相信我这种心情,万兄可以理解。

 

5 为便于阅读,我把【串串文1-5】中曾给出的周一良的自传再提供于下:

 5 Re:生子当如周启博

 

很高兴和侯兄这样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对你的分析,再说几句不同意见:

 

 

 

你说:

 

 

 

1 在我看到的关于周一良的评价的网上的文字中,有肯定较多、中庸、否定较多三类。多数人持前两种态度,而周启搏比多数否定类的文字还要过分。实际上,大多数人对冯友兰、周一良参加“梁效”的一些事后来也计较不多了。“周一良先生在一般人心目中,就是一个投靠四人帮的无耻文人”,这与事实不符。如果我看到的材料有片面性,周启搏的文章比其他人更多地肯定了他的父亲,那我放弃我的观点。

 

 

 

万评:

 

 

 

那么,从你所选的认为写得比较中庸的《【串串文1-5】关于周一良》里,看看这一段比较中庸的说法:

 

 

 

        然而几年以后,周一良仿佛变了个人:他全然放弃古代史,转而研究亚洲史;他烧掉拉丁文书写、羊皮纸制作的博士证书;他吟诗给干校劳动的妻子“凉风飕屁股,冷气入膀胱”,末了还加一句“你不觉得雄浑豪放吗”;最终,他写文章批判恩师胡适和陈寅恪:“清除封建思想在历史考据中的恶劣影响”。

 

        这一突变,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一位署名“老朋友”的人写信给他,一张信纸上只有四个毛笔大字:“无耻之尤”;其妻也备感“内外受敌”,气呼呼地说:“我一头扎未名湖算了”;至于陈寅恪,干脆在文集再版时,删掉一段回忆周一良的文字。

 

 

老朋友尚且如此看法,怎么能说“周一良先生在一般人心目中,就是一个投靠四人帮的无耻文人”,这与事实不符 呢?

 

 

 

你说:

 

 

 

2 其实在周启搏的文章前,他父亲的自传《毕竟是书生》已经面市,可能周一良对自己的那段历史是有一点掩饰,但多数人还是赞赏“毕竟是书生”这个断语,是宽容的。周启搏何苦还要进一步揭发呢,我难以理解他这种孝心。

 

 

 

万评:

 

 

 

多数人还是赞赏“毕竟是书生”这个断语,是宽容的 ?你看那篇你认为写得中庸的文章里的说法:

 

 

 

        可周一良先生对自己在梁效两年的历史只是以“毕竟是书生”来交代,就显得过于轻松,因而少有深刻的自省,多有委屈的自辩,甚至还有些隐约的自得,比如他说:“后来《红旗》重新登载了我关于《封建论》的文章,我又当了党的十大代表。毛主席逝世,我列名治丧委员会,参加守灵。所以直到‘四人帮’被打倒,我作为梁效成员始终处于顺境。”这段话不知是夸耀还是忏悔,情态令人不解。

 

 

 

        正因为周启博也认为用“毕竟是书生”交代不过去,所以才用心良苦地写自己的父亲,周启博不是“进一步揭发”,而是用一系列小节上的亏欠,来冲淡大节上的亏欠,特别是提到父亲晚年的觉悟和表现,这是其它评论文章没有、也写不出来的,终于给我们呈现了完整的周老先生。而且,为了说明父亲的无奈,启博兄写了一系列那个年代的老知识分子,来说明这是一代人的悲哀,周一良先生其实只是“尴尬群体中的一个”。启博兄的“以小掩大”、“拉众护父”的苦心,还要被你认为是“不孝”。唉,启博兄这个大孝子,当得好辛苦。

 

 

 

你说:

 

 

 

3 对断章师爷的“生子”一文我怀疑周启搏看了也不满意,因为他把周启搏原文中关于父亲的“污点”进一步浓缩、摘录和集中展示出来,还冠上“生子当如周启搏”的文章名称,更加陷周启搏于不孝,我简直怀疑他是别有用心,在说反话。

 

        这个断章师爷实际上是反对“子为父隐”的,他文中对章诒和表示不满,因为章为父隐了,对周启搏最满意的实际上就是不为父隐,真不知道这个师爷居心何在!

 

 

 

万评:

 

 

 

断章师爷称赞启博兄,是真心诚意的。他反对的是现在的人习惯说套话、假话,认为周启博先生的文章确实非同一般,“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此之谓也。

 

 

 

 这是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启博兄说的是真话。子为父隐,可以不说话,但不是说假话。

 

 

 

 

 

你说:

 

 

 

4、我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观点。我承认,写这个东西实在是对年轻时所受教育那种诱导孩子与父母斗,破坏天伦之乐的事情深恶痛绝。跟后人说不清楚,文革中有不少留下来参加武斗的同学初衷是不愿回家、表示与有问题的家庭划清界线啊!(但我回家了)。

 

无论如何,千万不要伤害家的亲情,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弥足珍贵的,否则,你会终身悔恨。相信我这种心情,万兄可以理解。

 

 万评:非常同意你这一段,理解你的心情。但对启博兄在一种特别的境况下,表达的亲情和孝心,你也应该理解。

 

 6 Re:生子当如周启博

 

杨雨甡  2009-06-16 22:19:08.0   

我想说起隐,如果理解为掩盖的话,也要分掩盖什么事情,有的事情是不能掩盖的。就是“家丑不可外扬”,也是有限度的,有些家丑还是不能隐瞒。

 

读过周的文章后,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可以讲出来的,也许儿子替父亲讲出来,是替父受过和为父亲的解脱所所做的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死者走了,活着的人还要讨个公道,儿子来还这个公道,也是一种尽孝吧。

 

 

 

 


最后更新[2009-7-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