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试题分析
文章标题: 《中考复习资料:准确理解和运用虚词和关联词》
     阅读次数:287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考复习资料:准确理解和运用虚词和关联词

中考复习资料:准确理解和运用虚词和关联词

岭南闲樵  编辑

一、虚词(代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用法介绍与准确把握:

在高考中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理性分析。但在平时训练时,则必须准确把握虚词的用法;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考试时时的“凭语感”才能有好的感觉、正确的感觉。

(一)、代词:我们把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笼统地称为“指代词”。

人称代词,如“我,你,他们,大家,别人”等;

指示代词,有近指的“这”,远指的“那”;

疑问代词,有“谁,哪,怎样,多少”等。

指代词是一个作用特殊的词类,它的语法特点同它所替代的词语的语法特点相当。在修辞上,它可以使语句简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大大增加语句的容量。阅读有时需要将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具体化才能理解语意,因此明确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就成了阅读这一类语句的突出问题,又因为指代词具有概括性,所以,它往往又成为内涵丰富的一个简约的思维环节。

1、下列各句(段)中划线的词所指的是:

①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在一八三七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作了一些札记。一八四四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①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句群,甚至是段落。第一个“这些”指代“札记”这个词;“这问题”指代“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这个短语;“这样”指代的是上面的整个句子;而最后的“这些”,指代的是上述所有说明——实际上几乎是全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

――②指代词比较集中的语句,要注意指代内容的层次关系。本题的“其”仅指“客观事物”,“此”指代内容包括“其”在内的“应当……向导”语句,而“这样”指代包括“其”“此”在内的上述句子。
  ③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不能随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③指代的内容有时不能简单照搬,本题的“之”应是“革命时期急速变化的情况”。

真正的人,能制造工具的人,是出现在最近一百万年之内。对悠远的地球发展史来说,一百万年只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但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毕竟是太远了。人们总想弄清这百万年之内发生的事情。

A、“真正的人”的标志是——

B、句中加“最近”二字的原因是——

C、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的是——

――A、“真正的人”的标志是“能制造工具”;B、加“最近”二字的原因是“从悠远的地球发展史角度说的”;C、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的是“一百万年”。

很明显,关于“指代的内容”这部分已不仅仅是词语的运用问题了,更多的则是阅读问题。

2、指出下列哪些指代词指代不明?

①对科学问题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这样)

②这里,我要替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买书者呼吁:书价涨得太快、太狠了。(对象)

③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自己)

2、副词:                

①他拿着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再--又:“再”是个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济性的动作,对于已实现的动作只有用“又”。“他”第二次拿起“望远镜仔细地看了一阵” 是已实现的动作,所以不能用“再”。)

②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得以”是个助动词,有能够、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否定式。或者说:得以,用于肯定句;又“得”即能够,与“不能”的“能”重复。)  

③近一个月来,他一向不愿意参加这类应酬活动。(一向--一直)

④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至少/以上相互矛盾)

⑤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终于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牛棚里。 (终于--最终、最后、后来)

上场的时间就要到了,可沿建华还没有到,我心里未免着起急来,赶紧跑到学校门口张望。(未免--不免)

⑦、①中美关系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
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
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C:一再,再三,都指一次又一次;但前者侧重于反复之意,而后者着重于重复某项动作等。多少,可指不定的数量;稍微,表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常常,一般指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且相隔时间不久;往往,表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⑧、填在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__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A、不止 B、不只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即选用“不只”。“不只”和“不止”有时可以换用,如“班里不只/不止我会画画儿,还有好几个同学也画得不错”。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不只”的意思相当于“不但,不仅”是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止”没有这个用法。“不止”是副词,意思是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就带有表示数量的词,如“类似情况不止发生了一次”,“他不止50岁了”等,“不只”没有这个用法。在①中,“减员”和“增效”有明显的递进关系,句中用“更重要”来提示,且“减员”后面也没有表示数量的词,因此这里只能使用“不只”一词。

3、助词:                

①事情未必像你想得那么简单。(得--的)

②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都被方建军的报告所感动了。(“去掉)

③这次考的不好,主要原因是思想上有自满情绪,今后我要谦虚谨慎,努力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的--得)

④这次中国代表队包揽七项冠军,靠得是过硬的技术本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得--的)

⑤有意见你就提出来吗?何必发那么大的火呢?(?--嘛,)

4、连词:                

①老姚可真算得上是集邮迷,纪邮、特邮、普邮都集;尤其是外国邮票,因为来源小,零星不成套,他一概不集。 (去掉尤其是,并列)

②新千年的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授给了在人脑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预示脑科学时代到来了。(或--和,并列)

③这些财迷心窍的家伙却置法律而不顾,向高压输电铁塔伸出了罪恶之手。(而--于)

④水库建成以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和--甚或)

⑤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至于以前神话、童话中的一些幻想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至于--以至)

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进而”是个连词,用于连接分句,后面的一个分句,往往是表示在前一分句行动基础上采取的进一步行动。句中“进而”后面的分句“忽视集体国家利益”只是前面分句的结果而不是在前一分句行动基础上的进一步行动,故而这一项中的“进而”用得不恰当,应当改用“从而”。

5、介词:                 

①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对于我却有深刻的体会。(对于:主客倒置)

②到目前为止,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由于--由)

③我们自以为在各个角度了解到了这些情况。 (在-从) 

④兴建平昌到永宁的高速公路是振兴我地区经济的大事,我们不应再迟疑,对于公路预经的自然保护区,完全可以统筹管理。(对于--至于)

⑤研究院决定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急需的仪器。(把--用)

⑥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乘机向他聊了起来。(向-和)

⑦作为党的高级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能只为个人着想。(从-以)

二、复句关系与关联词语的搭配:

1、准确判断复句关系的类型,选用对应的关联词语:               

①除非星期天没有事,我们就去看一场电影。(只要……就,充分条件)  

②尽管你怎样费尽心机,也不能把被动局面扭转过来,只能以失败告终。(不管……也,条件)

③有些人把群众看成是阿斗,反而把自己看成是了不起的天才。(反而,去掉,表并列)

④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反而--从而,表因果承接)

⑤这篇题为《掀起你的盖头来》的所谓力作,在思想内容或者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错误和缺陷。(或者--和,表并列)

⑥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之所以……是因为)

⑦不管人们在主观上承认与否,然而在客观效果上,教育总是要表现出一种为未来社会服务的职能。(然而,去掉,无转折)

⑧当初这么决定可不但是我个人的意见,我只是提了个建议。(不但是--不是,无递进)

⑨有些人把群众看成是阿斗,反而把自己看成是了不起的天才。(反而--而,并列)

⑩每位诗人虽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既为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共同特点的。(虽然--尽管,让步转折)

2、注意关联词语的位置:        

①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那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并没有作最后决定。至于放到那所学校之前) 

②要是一篇作品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放到文字之前)

③由于她父母思想陈旧,竟然将她严管起来,不让她随便外出。(掩盖主语,由于放到她父母之后) 

④有关文化用品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用品是商业更新最快的商品。有关放到人士之前)

三、注意虚词、关联词语与上下文语意是否重复,造成多余;或可不用而用,造成多余:    

①教育专家们认为,明星们搔首弄姿的形象常常见诸于荧屏,这对于喜爱模仿的少年儿童,是有负面影响的。 (去掉

②要不是老师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去掉否则

③这项比赛,场上竞争非常激烈,我市各队唯一杀入四强的只有队员身材高大、获得篮板球最多的前卫队。( 唯一只有重复)

④妈妈五十五开外了,超过了退休年龄,可仍在单位忙碌着。(改为五十开外

⑤临近毕业了,你有没有过上高职的想法呢?(去掉,讲的是临近毕业的现在)

⑥由于这次事故,淮海中路宛平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十个小时。(去掉为此

 

2004年高考虚词运用题汇编:

1北京卷: C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____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____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____,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
  A.由于   甚至    所以
  B.只是   也许    可见  
  C.如果   甚至    而且  
  D.虽然   也许    然而
 2全国卷(甲卷)[毕竟

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____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每个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毕竟、究竟)

----“毕竟究竟都可作副词,都有终归、到底的意思。两者有时可以互换,如她毕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中的毕竟就可换为究竟。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毕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终归;到底,它侧重于这个语素,表示终归,到底;而究竟作副词时,通常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如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究竟答应不答应?它侧重于这个语素,表示追究。  

3、全国卷(乙卷)[不免

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难免、不免)

----“难免是不容易避免的意思,如没有经验,就难免要走弯路搞新工作,困难是难免的。而不免是表示某种结果不可避免的意思,如旧地重游,不免想起往事。两者都有免不了的意思,但难免侧重的是不容易,而不免则侧重的是不可避免,综合语境,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侧重的是某种结果不可避免,用不免更为确切。

4、重庆卷:[尽量

这些任务很艰巨,但我们必须抓紧干,____早一点完成任务。(尽量、尽快) 

----“尽量为副词,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它侧重最大限度,如工作虽然忙,学习的时间仍然要尽量保证。而尽快尽量加快的意思,它侧重加快,如使新机器尽快投入生产。从这个语境来看,假如选择尽快,则与后面早一点搭配不当,因此应选择尽量

5、天津卷:[尽管/

____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__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即使/也、尽管/但)

----“即使/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尽管/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从这个语境分析,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这些理论或模型已经提出,成为事实,根本不是假设关系,因此否定即使/。福建卷对虚词的考查也是即使/也、尽管/这两组关联词。

6、湖北卷:[既/又]

在评价标准上,______要看数字,____不能只看数字,要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虽然/但是、既/又)

7辽宁卷:[但是]

语音也是发展变化的,______,汉字不以标音为主,因此,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但是、因为)

8、浙江卷:[但/而]

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_____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但/而、不过/也)9

9、湖南卷:C

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我承认它很有价值,_____我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A.虽然/但是,B.虽然/不过,

C.并且/不过,D.并且/但是。

【针对训练】  
1
(1)方案没有敲定,我只能_____说说方案的框架。  
 (2)社会学家坚决反对“‘克隆’______用于人类繁衍的动议。  
 (3)凡明天参加本系统庆祝建党80周年歌咏比赛的同志______调休一天。  
A.
大略  可以  一律  B.简略  可以  一概 

C.大略  能够  一概  D.简略  能够  一律 

----[答案] A (“简略指言语文章的内容简单,不详细;大略有大概、大致之意。能够表示能力上达到某种效率,可以表示一种许可。一律一概都表示适用于全体,无一例外,但一律限用于人,感情色彩亲切些;一概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感情色彩冷漠些。)

       

 

 欢迎深圳市初中语文教师加入“深圳初中语文教师群”:88517164  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共同提高  非深圳市在校语文老师勿入

 

 


最后更新[2009-7-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